一种框形电感线圈,尤指一种铁芯为框形的电感元件,其包括:一矩形铁芯,该矩形铁芯为一体成形环绕呈矩形外周的铁芯,且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铁芯柱以及第二铁芯柱;该第一、二铁芯柱上分别设有一绕线架,该绕线架由第一组合架以及第二组合架相互扣合而成;以及至少一绕线体,环绕设置于该绕线架上;还具有一容设该矩形铁芯的座体,且该座体具有与电路电性连接的多个接脚,上述即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基本架构,借此框形铁芯结构,增加了电感线圈的加工方便性、同时减少了杂散电容的产生,特别适用于作为功率电感使用。(*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框形电感线圈,尤指一种铁芯为框形的电感元件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达,电路复杂度、信号频率越来越高,讯号间互相的干扰也相对越来越严重,而适时的于电路上加入电感线圈(或以不同功能类型称扼流线圈、抗流线圈),则可大幅改善上述问题,同时电感线圈亦可应用于不同功能,例如提高电力使用率以避免无谓的能源耗损、或应用于PFC电路中等,可以说是现今电器产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件之一。 已知电感线圈的主要结构由线圈及铁芯所构成,其中以环状铁芯为最常见的电感线圈外型结构,并藉由该线圈环绕该环状铁芯而构成完整的电感线圈。 虽说电感线圈的形式以环状铁芯所构成的环状电感线圈为最多,也属业界长久用来制造磁漏低、瞬时反应快的电感线圈架构,然而,随着自动生产的科技不断演进,环状铁芯所构成的电感线圈渐渐的无法跟上自动化生产的脚步,首先所产生的问题在于自动化机器难以夹持该环状电感线圈的圆环状外观,同时无法自动于该环状铁芯的中心孔进行穿线,所以至今为止,该环状电感线圈的绕线工艺必然以人工、机器相辅的方式制造,还无法全程运用机器来生产,使得该环状电感线圈的价格一直受制于人力成本的高低,无法进一步压低成本大量生产。 再者,由于该环状电感线圈在穿绕线圈时还须由人工操作,再加上所环绕处为弧曲面,所以容易造成绕线时施力不均、绕线距离不匀称,进而影响该线圈环绕该铁芯的束缚力道不均,造成该环状电感线圈的杂散电容值偏高,使得该环状电感线圈易传导噪声而影响产品的电磁兼容(EMC)特性。 综上所述,还亟需一种可利用机器大量生产降低成本,且同时具有较佳电磁兼容(EMC)特性的电感线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已知环状电感元件的缺失,提供一种得以大幅降低杂散电容,且便于自动化生产的框形电感线圈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包括一矩形铁芯、两个绕线架、以及至少一绕线体,其中,该矩形铁芯为一体成形环绕呈矩形外周,并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铁芯柱以及第二铁芯柱,该矩形铁芯可利用压铸或铁粉烧结的制造方式而一体成形。而该绕线架则设置于该第一铁芯柱与该第二铁芯柱上,且该每一绕线架由第一组合架以及第二组合架相互扣合而成,并允许该绕线体环绕设置于该绕线架上,其中,还设有一容设该矩形铁芯的座体,且该座体具有与电路电性连接的多个接脚,上述即为本技术的基本架构。而其中,本技术所揭示的电感结构主要是作为替代环形铁芯的功率电感,该功率电感可通过直流电流而储能,如功因校正电路(PFC)中的储能电感或电源模块的输出电感。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相较已知技术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一、相较已知环状电感线圈,本技术的框形铁芯结构便于使用机器夹持,可利用机器自动化生产,节省人力成本支出,以利大量生产。 二、相较已知环状电感线圈,本技术的绕线体绕设于该绕线架上,所绕设的接触面为平坦平面,使该绕线体得以利用机器自动紧密绕线,大幅减少因绕线所产生的杂散电容值,提升电磁兼容(EMC)特性。 三、相较已知环状电感线圈,本技术利用该绕线架而使该绕线体不会直接与该矩形铁芯接触,避免该绕线体环绕该矩形铁芯而产生束缚应力影响电感线圈的特性。 因此,应用本案的结构替代已知的环形铁芯电感可达到较佳的效能表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矩形铁芯外观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1; 图3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2; 图4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3; 图5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4; 图6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具有阻隔件的矩形铁芯的示意图; 图7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技术所揭示的一种框形电感线圈的详细说明与
技术实现思路
,现就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首先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矩形铁芯外观示意图,本技术包括一矩形铁芯10,该矩形铁芯10为一体成形环绕呈矩形外周,并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铁芯柱11以及第二铁芯柱12,其中,该第一铁芯柱11以及该第二铁芯柱12于优选实施图例中呈圆柱状;参阅图2及图3所示,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1、2,其中,本技术还括两个绕线架20,这些绕线架20分别设置于该第一铁芯柱11与该第二铁芯柱12上,每一绕线架20由第一组合架21以及第二组合架22相互扣合而成;请再参阅图4所示,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3,本技术还包括至少一绕线体30,环绕设置于该绕线架20上;最后请参阅图5所示,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4,其中,还具有一座体40,该座体40用以容设该矩形铁芯10,并具有与电路电性连接的多个接脚41,上述即为本技术的基本架构。 承上述附图与内容,其中,该绕线架20还具有两个限位壁24,该限位壁24界定一允许该绕线体30环绕的绕线区段25,借由该限位壁24来界定该绕线区段25的范围而用以限制该绕线体30绕线范围的大小,使得本技术可更近一步的借由限位壁24的配置距离来调整电感线圈的磁感特性,而请参阅图6所示,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具有阻隔件50的矩形铁芯10的示意图,其中,该矩形铁芯10还可具有一阻隔件50,该阻隔件50设于该第一铁芯柱11与该第二铁芯柱12之间,用以隔绝绕设于该第一铁芯柱11与该第二铁芯柱12上的该绕线体30所产生的干扰,借上述结构形成一框形电感线圈100。其中,上述的矩形铁芯10可利用压铸或铁粉烧结的制造方式而一体成形,且制造一体成形铁芯的方法不限于压铸或铁粉烧结,只要是一体成形的铁芯都可适用于本案的结构中,甚至于可将不同导磁系数的相异材质形成一体的铁芯,亦适用于本技术的结构。该框形电感线圈100主要是作为替代环形铁芯的功率电感,该功率电感可通过直流电流而储能,如功因校正电路(PFC)中的储能电感(可见于图7的实施例)或电源模块的输出电感。 本技术除可借由该矩形铁芯10方正的外框形状而有利于机器自动组装绕线外,更借由该绕线架20使机器所绕线出的该绕线体30得以紧密排列,使得本技术的框形电感线圈100的效率特性、以及杂散电容特性相较于已知环状电感线圈更为优异,而本技术的相关特性的实验数据如下列表格所示 此外,本技术的框形电感线圈100也因为结构上不同于已知环状电感线圈,而使该矩形铁芯10有一半以上的面积裸露于外部,使得散热特性更加优异,其差异比较数据如下 在此特别要强调的是,本技术所提供的电感架构是用于取代以往大电流路径中的已知电感,在电气用品中主要电流通过的路径往往选用已知的环状电感线圈提供足够的电感值以及足够的导电能力让大电流通过,因此已知技术中在电源供应器(或Adapter)中的功因校正电路(PFC)的升压电感以及输出电力的输出电感都会使用已知的环状电感线圈,但本案提供的框形电感线圈100经过测量后证实亦可达到优异的效果,因此本案的框形电感线圈100可替代以往使用环状铁芯的电感。例如图7所示,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本实施例将该框形电感线圈100应用于功因校正电路(PFC)的升压电感。如图所示,该功因校正电路的电路板80上至少设有一框形电感线圈1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框形电感线圈,所述框形电感线圈为与电路连接且特别用于供大电流通过以取代环状电感线圈的框形电感线圈(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矩形铁芯(10),为一体成形环绕呈矩形外周的铁芯,并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铁芯柱(11)以及第二铁芯柱(12); 两个绕线架(20),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铁芯柱(11)与第二铁芯柱(12)上,每一绕线架(20)由第一组合架(21)以及第二组合架(22)相互扣合而成; 至少一绕线体(30),环绕设置于所述绕线架(20)上; 一座体(40),容设所述矩形铁芯(10),并具有与所述绕线体(30)及电路电性连接的多个接脚(4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文庆,
申请(专利权)人:一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