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后纵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93577 阅读:2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身后纵梁结构,该车身后纵梁结构包括车身后纵梁结构本体(1),车身后纵梁结构本体(1)上分布有起诱导变形作用的凸形槽(2)及凹槽(3)。在车身后部发生碰撞时,在凸形槽(2)及凹槽(3)两种诱导变形槽的引导下,车身后部高速碰撞时产生的能量能够在预定区域充分压溃变形,所述的车身后纵梁结构能够有效的吸收车身后部高速碰撞时产生的能量,从而有效的保证油箱的安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应用方便,能够满足汽车的安全性要求,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车身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身后纵梁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汽车安全性及人性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汽车油 箱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车身后纵梁结构要在车身后部发生高速碰撞时,尽可能保护油 箱安全。现有的车身后纵梁结构,无法依靠后纵梁结构本身充分缓冲和吸收车身后部发生 高速碰撞时产生的能量,无法有效保护油箱的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身后纵梁结构,当车身后部发生高 速碰撞时,能够充分缓冲和吸收碰撞时产生的能量,进而有效保护油箱的安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总体构思为所述的这种车身后纵梁结构,包括后纵梁结构本体。后纵梁结构本体上分布有多 条诱导变形槽。诱导变形槽纵向分布在车身后纵梁本体上。所述的诱导变形槽为凸起槽和凹槽。凸起槽和凹槽交叉布置在后纵梁上,凸起槽 的一部分分布在全部凹槽的一侧,凸起槽的另一部分分布在全部凹槽的另一侧,凹槽连续 分布在凸起槽之间。所述的凸起槽的宽度与凹槽的宽度相同,凹槽的宽度一般为22mm;所述的凸起槽 的深度与凹槽的深度相同,凹槽的深度一般为5mm。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后纵梁结构,该车身后纵梁结构能够有效的吸收车身 后部高速碰撞时产生的能量,从而能够有效的保证油箱的安全。本技术结构简单,应用 方便,能够满足汽车的安全性要求,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附图说明下面对本说明书附图所表述的内容作简要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后纵梁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本技术所述的后纵梁结构的主视图;图中标记为1、车身后纵梁结构本体,2、凸起槽,3、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 各构件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 员对技术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如图1、图2所述的车身后纵梁,包括车身后纵梁本体1。车身后纵梁本体1上分布有起诱导变形作用的凸起槽2和凹槽3。凸起槽2和凹槽3纵向分布在车身后纵梁本体1上。凸起槽2的一部分位于凹槽3的一侧,凸起槽2的另一部分分布在凹槽3的另一 侧。凹槽3位于凸起槽2之间。本技术的总体构思为在车身后部发生高速碰撞时,当因碰撞产生的总能量 达到破坏车身结构的强度时,在所述的车身后纵梁结构的凸形槽2、凹槽3两种诱导变形槽 的引导下,在预定区域充分压溃变形,此时所述的后纵梁结构能够有效的吸收车身后部高 速碰撞时产生的能量,从而有效的保证油箱的安全。权利要求1.一种车身后纵梁结构,包括车身后纵梁结构本体(1),其特征在于车身后纵梁结构 本体(1)上分布有多条诱导变形槽。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诱导变形槽为凸起槽(2) 及凹槽(3);凸起槽(2)及凹槽(3)纵向分布在车身后纵梁结构本体⑴上。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凸起槽(2)的一部分位于全部凹 槽(3)的一侧,凸起槽(2)的另一部分位于全部凹槽(3)的另一侧,凹槽(3)位于凸起槽 ⑵之间。4.按照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后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凸起槽(2)的宽度与凹槽(3) 的宽度相同,凹槽(3)的宽度为22mm;凸起槽(2)的深度与凹槽(3)的深度相同,凹槽(3) 的深度为5mm。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身后纵梁结构,该车身后纵梁结构包括车身后纵梁结构本体(1),车身后纵梁结构本体(1)上分布有起诱导变形作用的凸形槽(2)及凹槽(3)。在车身后部发生碰撞时,在凸形槽(2)及凹槽(3)两种诱导变形槽的引导下,车身后部高速碰撞时产生的能量能够在预定区域充分压溃变形,所述的车身后纵梁结构能够有效的吸收车身后部高速碰撞时产生的能量,从而有效的保证油箱的安全。本技术结构简单,应用方便,能够满足汽车的安全性要求,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文档编号B62D21/15GK201784687SQ20102050352公开日2011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20日专利技术者李志明, 温秀海 申请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后纵梁结构,包括车身后纵梁结构本体(1),其特征在于:车身后纵梁结构本体(1)上分布有多条诱导变形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明温秀海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