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聚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092832 阅读:2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粒聚合装置,安装于污染控制设备前端,包括壳体、供电电源、双极放电区、流动聚合区,所述双极放电区内设置有若干低压板,两相邻低压板之间设置正放电极构成正放电通道或者设置负放电极构成负放电通道,正放电通道与负放电通道间隔布置,所述流动聚合区内设有扰流柱,所述扰流柱采用导线与正放电极或负放电极连接;所述正放电极和负放电极为非均匀布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非均匀布置的放电电极,在相同的荷电条件下,粒子的荷电量不一样,即使粒子的荷电量一样,电荷在粒子表面的分布也不一样,加大了同极性粉尘接触的几率,增强了同性粉尘的聚合效果,大大降低了后续电除尘器的细微粉尘排放量。(*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粒聚合装置
本技术涉及微粒聚合装置,属于大气污染治理中的烟气除尘领域,可应用于烟气除尘装置新建设备或老设备的提效改造上。它安装于电除尘器或布袋除尘器等污染控 制设备的进气烟道上,可将微细粉尘聚合成大的颗粒,提高其后的除尘器捕集效率。技术背景工业生产排放的烟气中常含有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 10iim的细微颗粒,称PM10)。可吸入颗粒物(PM10)在环境空气中可停留几天甚至数周之 久,不仅是造成空气污染、降低大气能见度的主要因素,而且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可吸 入颗粒物被人体吸入后,会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引发多种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PMIO 与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和中风(卒中)的发生及死亡的增加密切相关。越细小的颗粒 物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对人体的危害越大。粒径小于2ym的颗粒物甚至可以直达肺 部,进入肺泡,直接参与血液循环,损伤肺部组织,引起一系列病变。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体暴露于可吸入颗 粒物的健康风险。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准则》第一次为PM确定了指导值,规定 PM10年均值为20 ii g/m3, PM2. 5年均值为10 y g/m3。全世界的环境保护机构都在日益重视 控制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 目前在除尘领域较为常用的静电除尘器对粒径大于lOym的颗粒的捕集效果较 好,效率通常可达99. 9%,而对PMIO,特别是粒径为0. 5 ii m 2 ii m的细微颗粒捕集效果 却很差,一般低于90%,最坏时甚至低于50%,如要提高效率则需增加电场数量或降低风 速;布袋除尘器处理可吸入颗粒时也需降低过滤速度,这些均导致既增加成本又增加占地 面积,对布袋除尘器而言,还会增大气体阻力,增加能源消耗。 为解决以上问题,多家公司和研究机构提出了在除尘器前使细微颗粒聚合的预处 理方法。这种方法不同于上世纪70 80年代的预荷电技术。聚合是气体中的悬浮颗粒在 相互接触过程中发生聚结的现象。但是,目前的聚合装置都是采用单一的依靠颗粒在流动 介质中因湍动造成碰撞聚合,粒子的混合凝聚效果较差,使后续电除尘器的细微粉尘排放 量还是很高。本申请人同时申请的另一技术中采用了导线将扰流柱与正放电极或负放 电极连接,使微粒聚合装置能够集静电聚合和介质流动聚合为一体,提高粒子混合凝聚效 果。根据唐敏康、周跃的《电除尘器中粉尘粒子的凝并》,无论粉尘粒子携有相同符号或不同 符号的电荷,其碰撞后的凝并效果都明显高于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带异号电荷的粒子的凝 并效果比带同号电荷的粒子效果更好。因此,之前采用的均匀布置的放电极对带异号电荷 粒子的凝并效果较好,但是对带同号电荷粒子的凝并效果较差,使后续电除尘器的细微粉 尘排放量还是很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对带同号电荷粒子的聚合效果更好的微粒聚合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专利提出了一种微粒聚合装置,包括壳体、供电电 源、双极放电区、流动聚合区,所述双极放电区内设置有若干低压板,两相邻低压板之间设 置正放电极构成正放电通道或者设置负放电极构成负放电通道,所述正放电通道与负放电 通道间隔布置,所述流动聚合区内设有扰流柱,所述扰流柱采用导线与正放电极或负放电 极连接;所述正放电极和负放电极为非均匀布置。 作为优选,所述正放电极和负放电极的非均匀布置为多根大曲率半径电晕线之间 间隔配置一根较大直径圆管作辅助电极。 作为优选,所述大曲率半径电晕线采用圆形线、针剌线、角钢芒剌线、管状芒剌线、 锯齿线中的任意一种。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上开有高压线进口,所述供电电源的输出线通过高压线进口 连接到正放电极和负放电极。 作为优选,所述每个正放电通道和负放电通道上均设有一组悬吊绝缘子。 作为优选,所有正放电极之间采用一道或多道连杆连接,所有负放电极之间也采用一道或多道连杆连接,连杆采用绝缘支撑固定在壳体上。 本技术专利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采用非均匀布置的放电电极,在相同的 荷电条件下,粒子的荷电量不一样,即使粒子的荷电量一样,电荷在粒子表面的分布也不一 样,加大了同极性粉尘接触的几率,增强了同性粉尘的聚合效果,大降低了后续电除尘器的 细微粉尘排放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微粒聚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微粒聚合装置的横向剖视图; 图3为本技术微粒聚合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本技术微粒聚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中非均匀布置的放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技术中扰流柱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2、3、4、5、6,微粒聚合器,包括壳体1、供电电源、双极放电区2、流动聚合 区3,所述双极放电区2内设置有若干低压板8,两相邻低压板8之间设置正放电极5构成 正放电通道Ll或者设置负放电极6构成负放电通道L2,所述正放电通道Ll与负放电通道 L2间隔布置,所述正放电通道L1的宽度略大于负放电通道L2的宽度;所述流动聚合区3内 设有扰流柱12,所述扰流柱12采用导线11与正放电极5或负放电极6连接;与正放电极 5连接的扰流柱12为正扰流柱,与负放电极6连接的扰流柱12为负扰流柱,所述正扰流柱 与负扰流柱前后交错分布;所述正放电极5和负放电极6为非均匀布置;扰流柱12沿高度 方向具有不同直径。所述正放电极5和负放电极6的非均匀布置为多根大曲率半径电晕线 13之间间隔配置一根较大直径圆管14作辅助电极。所述大曲率半径电晕线采用圆形线、 针剌线、角钢芒剌线、管状芒剌线、锯齿线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壳体1上开有高压线进口 4,所述供电电源的输出线通过高压线进口 4连接到正放电极5和负放电极6。所述每个正放 电通道Ll和负放电通道L2上均设有一组悬吊绝缘子7。所有正放电极5之间采用一道或 多道连杆9连接,所有负放电极6之间也采用一道或多道连杆9连接,连杆9采用绝缘支撑 10固定在壳体1上。壳体l为顶部或侧面可拆卸的结构,利于内件更换。双极放电区2内 设正负相间的平行通道,气流中的尘粒通过正负通道时分别获得正、负电荷。 正放电通道L1的宽度略大于负放电通道L2的宽度。正、负电晕电极的击穿电压 不同,负电晕电极的击穿电压比正电晕电极的要高,将正放电通道加宽,可以获取较高的平 均电场强度。因此采用宽度略大于负放电通道L2的正放电通道Ll。 本专利技术的粒子同时依靠两种机制使粉尘聚合,一种是库伦力作用下的静电聚合, 另一种是粘滞力和惯性力作用下的介质流动聚合。由于静电力随距离的加大而迅速减小, 因此要使小颗粒尽可能地接近带相反极性的大颗粒。将扰流柱通电以使大、小颗粒在静电 斥力的作用下最大程度地靠近、聚合,且在到达除尘器前不易脱离。在流动聚合区3内,在 静电异极吸引、同极斥力、紊动涡旋和湍流的四重作用下,正极性通道荷正电的小颗粒与从 相邻负极性通道流出的荷负电的大颗粒聚合,负极性通道荷负电的小颗粒与从相邻正极性 通道流出的荷正电的大颗粒聚合。集异距双极静电聚合和介质流动聚合为一体的聚合设备 使细微粉尘与较大粉尘结合增粗,从而提高后续除尘器的效率。较之利用单一机制的聚合 装置本专利技术前进了一大步。 正扰流柱与负扰流柱前后交错分布能够保证相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微粒聚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供电电源、双极放电区、流动聚合区,所述双极放电区内设置有若干低压板,两相邻低压板之间设置正放电极构成正放电通道或者设置负放电极构成负放电通道,所述正放电通道与负放电通道间隔布置,所述流动聚合区内设有扰流柱,所述扰流柱采用导线与正放电极或负放电极连接;所述正放电极和负放电极为非均匀布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小峰郦建国郭峰王贤明陈招妹潘民兴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