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性连接器及照明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92227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性连接器及照明模组。照明模组包括一照明装置以及一电性连接器。照明装置具有一第一导电接点与一第二导电接点。电性连接器包括一外接插头、一第一内接导电接头以及一第二内接导电接头。第一内接导电接头电性连接外接插头与第一导电接点。第二内接导电接头电性连接外接插头与第二导电接点。第一内接导电接头与第一导电接点的连接方式以及第二内接导电接头与第二导电接点的连接方式为防呆连接。上述照明模组的设计可避免电性连接器的第一与第二内接导电接头与照明装置的第一与第二导电接点的误接。(*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气装置(electrical device),且特别涉及一种电性连接器(electrical connector)及具有此电性连接器的照明模组(illuminating module)。
技术介绍
图1为现有的一种照明模组的分解示意图。在此必须说明的是,为了方便说明起见,图1的照明装置是以剖面的方式示出。如图l所示,现有的照明模组Ml包括一照明装置(illuminating device) 100与一电性连接器100'。现有的照明装置100包括一反射罩(reflector) 110、一灯泡(lamp) 120、一第一导电接点(conductive contact) 130以及一第二导电接点140。反射罩110具有一开口 (opening) 112与相对于开口 112的一基部(baseportion) 114。灯泡120固定于基部114且至少部分地配置于反射罩110内。灯泡120具有彼此相对的一第一外电极(outerelectrode) 122与一第二外电极124。第一外电极122邻近开口 112,且第二外电极124配置于基部114。 第一导电接点130配置于反射罩110的右侧且位于反射罩110夕卜,并且第一导电接点130邻近开口 112。第一外电极122通过一经过反射罩110的内部的电线150而电性连接至第一导电接点130。第二导电接点140与第一导电接点130结构相同,配置于反射罩110的左侧且位于反射罩110夕卜,并且第二导电接点140邻近开口 112。第二外电极124通过一经过反射罩110的外部的电线160而电性连接至第二导电接点140。 电性连接器100'包括一外接插头(external plug) 110'、一第一 内接导电接头(internal conductive terminal) 120'与一第二内接导电接头130'。第一内接导电接头120'通过一电线140'电性连接至外接插头110',且第二内接导电接头130'通过一电线150'电性连接至外接插头110'。此外,第一内接导电接头120'套接于第一导电接点130,第二内接导电接头130'套接于第二导电接点140。 当使用者要启动照明装置100以点亮灯泡120时,使用者必须将电性连接器100'的外接插头110'插入一直流电源供应器(未示出)。然而,由于代表正极的第一导电接点130与代表负极的第二导电接点140的外型与尺寸相同,且代表正极的第一内接导电接头120'与代表负极的第二内接导电接头130'的外型与尺寸相同,所以在组装照明模组M1的过程中,组装者容易误将第一内接导电接头120'套接于第二导电接点140且误将第二内接导电接头130'套接于第一导电接点130。因此,当使用者启动错误组装的照明模组M1的照明装置100时,照明装置100的灯泡120将立即烧毁。基于上述,现有的照明模组M1的确有改进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防呆设计(fool-proofing design)的电性连接器,可防止其与照明装置的误接。 本技术另提供一种照明模组,其电性连接器具有防呆设计,可防止与其照明装置的误接。 本技术提出一种电性连接器,应用于一具有一第一导电接点与一第二导电接点的照明装置。电性连接器包括一外接插头、一第一内接导电接头以及一第二内接导电接头。第一内接导电接头电性连接至外接插头且适于电性连接至第一导电接点。第二内接导电接头电性连接至外接插头且适于电性连接至第二导电接点。第一内接导电接头与第一导电接点的连接方式以及第二内接导电接头与第二导电接点的连接方式为防呆连接(fool-proof ing co皿ection)。 本技术提出一种照明模组,包括一照明装置以及一电性连接器。照明装置具有一第一导电接点与一第二导电接点。电性连接器包括一外接插头、一第一内接导电接头以及一第二内接导电接头。第一内接导电接头电性连接外接插头与第一导电接点。第二内接导电接头电性连接外接插头与第二导电接点,其中第一内接导电接头与第一导电接点的连接方式以及第二内接导电接头与第二导电接点的连接方式为防呆连接。 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内接导电接头与第一导电接点的连接方式不同于第二内接导电接头与第二导电接点的连接方式。 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内接导电接头与第一导电接点为紧配合(tight fit)。第二内接导电接头与第二导电接点为松配合(loose fit),且第二内接导电接头通过一固定件固定于第二导电接点。 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内接导电接头具有一本体(body)与两弯折部(bended portion)。各弯折部连接至本体且与本体维持一第一间隙。这些弯折部之间维持一第二间隙,并且第一导电接点插入各弯折部与本体之间使得第一导电接点被夹牢于各弯折部与本体之间。 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内接导电接头具有一贯孔(throughhole),其适于套接于第二导电接点。固定件为一螺帽,其设置于第二导电接点,使得第二内接导电接头固定于第二导电接点。 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照明装置包括一反射罩以及一灯泡。反射罩具有一开口与相对于开口的一基部。第一导电接点配置于反射罩且位于反射罩外,且第二导电接点配置于反射罩且至少部分地位于反射罩外。灯泡固定于基部且至少部分地配置于反射罩内。灯泡具有一第一电极(electrode)与一第二电极,且第一 电极与第二电极分别电性连接至第一导电接点与第二导电接点。 由于第一内接导电接头与第一导电接点的连接方式以及第二内接导电接头与第二导电接点的连接方式为防呆连接,所以在将电性连接器组装至照明装置的过程中,第一内接导电接头只能与第一导电接点连接,且第二内接导电接头只能与第二导电接点连接。因此,本技术的照明模组的设计可避免电性连接器的第一与第二内接导电接头与照明装置的第一与第二导电接点的误接。 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一种照明模组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照明模组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照明模组的组合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电性连接器沿着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一种照明模组的组合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照明模组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照明模组的组合示意图。在此必须说明的是,为了方便说明起见,图2与图3的照明装置是以剖面的方式示出,且图3所示的电性连接器的第一与第二内接导电接头是以剖面的方式绘示。参照图2与图3,上述照明模组M2包括一照明装置200以及一电性连接器300。照明装置200包括一反射罩210、一灯泡220、一第一导电接点230、一第二导电接点240以及一粘胶体(cement) 250。灯泡220位于反射罩210内。第一导电接点230以及第二导电接点240配置于反射罩210。灯泡220通过第一导电接点230以及第二导电接点240与电性连接器300连接。 反射罩210具有一开口 212与一基部214。基部214是相对于开口 212,且基部214可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性连接器,用于一具有一第一导电接点与一第二导电接点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接插头;一第一内接导电接头,电性连接至该外接插头且适于电性连接至该第一导电接点;以及一第二内接导电接头,电性连接至该外接插头且适于电性连接至该第二导电接点,其中该第一内接导电接头与该第一导电接点的连接方式以及该第二内接导电接头与该第二导电接点的连接方式为防呆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隆叶雅娟陈键隆叶嘉浤
申请(专利权)人:华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