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常闭式气动延时换向阀。按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气动延时换向阀包括延时模块和换向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模块包括上阀体,上阀体内设有气室,上阀体上安装有可调进气节流阀和可调排气节流阀;所述可调进气节流阀的进气内腔一方面通过其上设有的进气节流孔与气室相连通,另一方面通过进气内腔壁上设有的控制空气进气孔与外界相通;所述可调排气节流阀的排气内腔一方面通过其上设有的排气节流孔与气室相连通,另一方面通过排气内腔壁上设有的控制空气排气孔与外界相通;所述气室上开设有与换向模块相连通的气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巧妙合理,延时时间控制范围较宽,延时精度高,加工精度和进气空气过滤精度要求较低。(*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常闭式气动延时换向阀
本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气压传动与控制中的时间控制阀,具体是一种常闭 式气动延时换向阀。
技术介绍
延时换向阀用于控制阀的换向时间,其应用范围广泛。现有的延时换向阀按控 制方式分主要有电磁控制、气压控制、手工控制和机械控制几种,其中采用气压控制的 气动延时换向阀结构相对简单,应用比较广泛。气动延时换向阀通常包括延时模块和换向模块,延时模块包括可调节流阀和气 室,气室大小决定了延时时间的控制范围气室越大,时间控制范围越大,通过调节与 气室相连的可调节流阀的通流面积(节流孔大小),延时时间可以在最小和最大工作时间 之间实现其连续控制。目前,市场上的气动延时换向阀的延时时间较短,延时时间一般 在1分钟以内,延时精度较低,加工精度和进气空气过滤精度要求却很高。而在实际应 用过程中,往往需要延时超过5分钟甚至30分钟以上的气动延时换向阀。现有的气动延 时换向阀延长延时时间、提高延时精度的手段主要是靠增大气室容积、减小节流孔直径 来实现。延时时间要求越长,气室容积就要求越大;延时精度要求越高,节流孔直径就 要求越小,其加工精度也要求越高;而且为避免堵塞节流孔,进气空气的过滤精度要求 也越高。上述的增大气室容积、提高节流孔加工精度以及提高进气空气的过滤精度都意 味着增加生产成本,而且增大气室容积也会导致延时换向阀的体积及其安装空间增大, 在某些场合安装困难甚至无法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巧妙合理的 气动延时换向阀,该延时换向阀的延时时间控制范围较宽,延时精度高,加工精度和进 气空气过滤精度要求较低。按照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气动延时换向阀包括延时模块和换向模 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模块包括上阀体,上阀体内设有气室,上阀体上安装有可调 进气节流阀和可调排气节流阀;所述可调进气节流阀的进气内腔一方面通过其上设有的 进气节流孔与气室相连通,另一方面通过进气内腔壁上设有的控制空气进气孔与外界相 通;所述可调排气节流阀的排气内腔一方面通过其上设有的排气节流孔与气室相连通, 另一方面通过排气内腔壁上设有的控制空气排气孔与外界相通;所述气室上开设有与换 向模块相连通的气孔。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换向模块为常闭式换向模块。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常闭式换向模块包括下阀体,下阀体与上 阀体连接固定为一体;下阀体内自上而下设置有阀芯腔、出气腔、进气腔;阀芯腔通过 阀体排气孔与外界相连通;阀芯装在阀芯腔中,阀芯上设有阀芯活塞,阀芯腔被阀芯活塞分割成上阀芯腔和下阀芯腔,上阀芯腔通过气室底部开设的气孔与气室相连通,下阀 芯腔通过通孔与阀体排气孔相连通;出气腔与压缩空气输出孔相连通;阀芯下端伸入出 气腔中,阀芯下端部凹设有盲孔,盲孔壁上开设有阀芯排气孔,阀芯位于上限位置时, 出气腔通过阀芯排气孔与阀体排气孔相连通;进气腔与压缩空气输入孔相连通;进气 腔与出气腔之间设有限位座,进气腔内装有第二弹簧和挡板,第二弹簧一端连接在进气 腔底部,第二弹簧另一端连接在挡板上,在自然状态下,挡板被第二弹簧压紧在限位座 上,进气腔与出气腔封闭;所述阀芯上的盲孔内装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与 阀芯盲孔底部和挡板上表面相抵。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阀芯的顶部设置有缓冲垫。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气腔的底部装有可旋进旋出的弹簧预紧 螺栓,所述第二弹簧连接在弹簧预紧螺栓上,可通过弹簧预紧螺栓调节压缩量。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优点在于(1)、本技术的延时模块包括可调进气节流阀和可调排气节流阀,可调进 气节流阀在进气的同时,可调排气节流阀处于排气过程,气室内部分空气排出,气室内 建立起换向所需的换向压力比可调排气节流阀关闭时需要更长的时间,也即延时时间延长。(2),本技术的可调节流阀可以采用较大的节流孔直径,获得与现有的气动 延时换向阀相同的延时时间,大的节流孔直径也就意味着节流孔的加工精度要求降低, 对空气过滤精度要求也降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上阀体、2-可调进气节流阀、2a_进气内腔、2b_进气节流 孔、3-气室、4-气孔、5-阀芯腔、5a_上阀芯腔、5b_下阀芯腔、6-阀芯、6a_阀芯活塞 7-缓冲垫、8-可调排气节流阀、8a-排气内腔、8b_排气节流孔、9-控制空气排气孔、 10-通孔、11-阀体排气孔、12-阀芯排气孔、13-盲孔、14-压缩空气输出孔、15-出气 腔、16-第一弹簧、17-限位座、18-挡板、19-进气腔、20-弹簧预紧螺栓、21-第二弹 簧、22-安装螺栓孔、23-压缩空气输入孔、24-下阀体、25-控制空气进气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所示实施例中的气动延时换向阀主要由延时模块和换向模块组成;所述 延时模块包括上阀体1,上阀体1内设有气室3,上阀体1上安装有可调进气节流阀2和 可调排气节流阀8 ;所述可调进气节流阀2的进气内腔& 一方面通过其上设有的进气节 流孔沈与气室3相连通,另一方面通过进气内腔&壁上设有的控制空气进气孔25与外 界相通;所述可调排气节流阀8的排气内腔8a—方面通过其上设有的排气节流孔池与气 室3相连通,另一方面通过排气内腔8a壁上设有的控制空气排气孔9与外界相通;所述 气室3上开设有与换向模块相连通的气孔4。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换向模块为常闭式换向模块,其包括下阀体对,下阀体M与上阀体1连接固定为一体;下阀体M内自上而下设置有阀芯腔5、出气腔15、进 气腔19;阀芯腔5通过阀体排气孔11与外界相连通;阀芯6装在阀芯腔5中,阀芯6上 设有阀芯活塞6a,阀芯腔5被阀芯活塞6a分割成上阀芯腔5a和下阀芯腔5b,上阀芯腔 5a通过气室3底部开设的气孔4与气室3相连通,下阀芯腔5b通过通孔10与阀体排气孔 11相连通;出气腔15与压缩空气输出孔14相连通;阀芯6下端伸入出气腔15中,阀芯 6下端部凹设有盲孔13,盲孔13壁上开设有阀芯排气孔12,阀芯6位于上限位置时,出 气腔15通过阀芯排气孔12与阀体排气孔11相连通;进气腔19与压缩空气输入孔23相 连通;进气腔19与出气腔15之间设有限位座17,进气腔19内装有第二弹簧21和挡板 18,第二弹簧21—端连接在进气腔19底部,第二弹簧21另一端连接在挡板18上,在自 然状态下,挡板18被第二弹簧21压紧在限位座17上,进气腔19与出气腔15封闭;所 述阀芯6上的盲孔13内装有第一弹簧16,第一弹簧16的两端分别与阀芯盲孔13底部和 挡板18上表面相抵。如图1所示,延时换向阀工作时,阀芯6会在阀芯腔5内上下滑移,为了防止阀 芯6与上阀体1的底部直接撞击,本技术在阀芯6的顶部设置有缓冲垫7,不仅提高 了阀芯6的使用寿命,而且使延时换向阀工作时不发出噪声。如图1所示,所述进气腔19的底部装有可旋进旋出的弹簧预紧螺栓20,所述第 二弹簧21连接在弹簧预紧螺栓20上,第二弹簧21的压缩量可通过弹簧预紧螺栓20调 节。通过调节第二弹簧21的压缩量可以使本技术的适用范围更大。如图1所示,所述下阀体M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固定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常闭式气动延时换向阀,包括延时模块和换向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模块包括上阀体(1),上阀体(1)内设有气室(3),上阀体(1)上安装有可调进气节流阀(2)和可调排气节流阀(8);所述可调进气节流阀(2)的进气内腔(2a)一方面通过其上设有的进气节流孔(2b)与气室(3)相连通,另一方面通过进气内腔(2a)壁上设有的控制空气进气孔(25)与外界相通;所述可调排气节流阀(8)的排气内腔(8a)一方面通过其上设有的排气节流孔(8b)与气室(3)相连通,另一方面通过排气内腔(8a)壁上设有的控制空气排气孔(9)与外界相通;所述气室(3)上开设有与换向模块相连通的气孔(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清华,张连仁,王春丽,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气动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