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旋流静电组合除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82124 阅读:2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卧式旋流静电组合除尘器,包括箱体、进风口、出风口、一道或多道前均风板、至少一个静电除尘单元、后均风板、储灰斗,其技术要点在于,前均风板采用上密下疏的布孔方式,箱体内与进风口正对设置有一旋流收尘器,各静电除尘单元的各阳极板排和各阴极线排下端均设有振打清灰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有效避免阳极板积灰清除不彻底造成的电晕封闭及振打清灰时二次扬尘现象的发生,适用于高浓度粉尘场所除尘使用。(*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除尘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可适用于高浓度粉尘处理场所使用 的卧式旋流静电组合除尘器
技术介绍
卧式静电除尘器作为静电除尘器的一种主要类型目前已在冶金、建材、电力等行 业得到了广泛应用。现有的卧式静电除尘器主要由箱体、进风口、出风口、前均风板、静电除 尘单元、后均风板、储灰斗构成,进风口、出风口分别设置在箱体的左、右端面上,前均风板 为一道或多道,采用均勻布孔方式,设置于箱体内靠近进风口处,后均风板采用双“C”状结 构,设置于箱体内靠近出风口处,至少一静电除尘单元设于前、后均风板间,所述静电除尘 单元由阳极板排、阴极线排、阳极板悬吊杆、阴极大框架、阴极小框架、阴极吊挂瓷瓶、阴极 吊挂瓷瓶保温箱、振打清灰装置构成,所述阳极板排和阴极线排分别由多块阳极板和多根 阴极电晕线板组成,多排阳极板排和多排阴极线排的侧面与气流方向正对并相互平行交替 排列在箱体内,各阳极板排的各阳极板底端固定,顶端悬挂于设在箱体顶部的相应阳极板 悬挂吊杆上,阴极线排的各阴极电晕线与相应的各阴极小框架固定,各阴极小框架固定在 相应的阴极大框架的相应支撑横杆上,各阴极大框架的两侧杆与设置在箱体上的相应阴极 吊挂瓷瓶相连接,各阴极吊挂瓷瓶外均包有阴极吊挂瓷瓶保温箱,各静电除尘单元的下端 均设有一振打清灰装置,各静电除尘单元下方均设有储灰箱。此种结构的除尘器在一定程 度上满足了高温、大风量烟气场所除尘的需要,但仍存在以下不足1、该阴极电晕,阳极收 尘的除尘方式不适宜在含粉尘浓度较高的场所使用,当烟气中的粉尘含量大于40g/m3时, 除尘器将难以负荷,影响其除尘效果。2、该结构的除尘器由于各静电除尘单元下端均仅设 有一振打清灰装置,通过整体振打方式清灰,振打力度偏弱,易造成阳极板积灰清除不彻 底,形成电晕封闭现象。3、由于其前均风板采用均勻布孔方式,进入除尘区下部的烟气在振 打清灰时易引起二次扬尘现象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可适用于高浓度粉尘 场所使用且不易形成电晕封闭现象,不易引起二次扬尘发生的卧式旋流静电组合除尘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卧式旋流静电组合除尘器,包括箱体、进风口、出风口、前均风板、静电除尘单 元、后均风板、储灰斗,进风口、出风口分别设置在箱体的左、右端,前均风板为一道或多道, 设置于箱体内靠近进风口处,后均风板采用双“C”状结构,设于箱体内靠近出风口处,至少 一静电除尘单元设于前、后均风板间,所述静电除尘单元由阳极板排、阴极线排、阳极板悬 吊杆、阴极大框架、阴极小框架、阴极吊挂瓷瓶、阴极吊挂瓷瓶保温箱、振打清灰装置构成, 所述阳极板排和阴极线排分别由多块阳极板和多根阴极电晕线组成,多排阳极板排和多排 阴极线排的侧面与气流方向正对并相互平行交替排列在箱体内,各阳极板排的各阳极板底 端固定,顶端悬挂于设在箱体顶部的相应阳极板悬挂吊杆上,阴极线排的各阴极电晕线与相应的各阴极小框架固定,各阴极小框架固定在相应的阴极大框架的相应支撑横杆上,各 阴极大框架的两侧杆与设置在箱体上的相应阴极吊挂瓷瓶相连接,各阴极吊挂瓷瓶外均包 有阴极吊挂瓷瓶保温箱,所述前均风板采用上密下疏的布孔方式,所述前均风板前方与进 风口正对还设置有一旋流收尘器,所述旋流收尘器由壳体和横向设置在壳体内的若干旋风 管构成,所述旋风管由口径不同的两段钢管套接而成,外管的长度小于内管的长度,套置在 内管的一端,内管未套置外管的一端朝向出风口,内、外管之间的夹层中固定有导流叶片, 旋流收尘器的上、下方分别设有一块隔板,所述各静电除尘单元的各阳极板排和各阴极线 排下端均设有振打清灰装置,所述旋流收尘器和各静电除尘单元下方均设有储灰斗。所述各储灰斗内均垂直设置有一道隔板,各储灰斗下部设有电动锁风器与输送设 备相连。所述振打清灰装置采用挠臂锤振打方式,设置在各阳极板排下端的振打锤与设置 在相应板排下端的振打杆上的承击砧相对,设置在各阴极线排上的振打锤与设置在相应阴 极小框架上的承击砧相对。所述前均风板为两块,所述静电除尘单元为三个,前两个静电除尘单元采用RS电 晕线和480C阳极板极配形式,第三个静电除尘单元采用不锈钢鱼骨电晕线和480C阳极板 极配形式,三个静电除尘单元的同极距均为420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由于本技术在箱体内前均风板前方与进风口正对设有旋流收尘器,旋流收 尘器的上、下方分别设有一块隔板,当含尘烟气由进风口进入旋流收尘器后,经旋风管内、 外管之间的夹层可进入旋风管中,在旋风管导流叶片的导向作用下,大量粉尘被分离到旋 风管外管的内壁,积聚在旋风管外管内壁的粉尘在气流作用下从旋风管中下落,由于旋流 收尘器上、下方均设置有隔板,烟气只有通过旋风管内管才能进入箱体内,下落的灰尘由于 失去动能,在重力作用下落入旋流收尘器下方的储灰斗中,从而使烟气中的粉尘浓度大大 降低,使静电除尘区各电场的运行压力得到减轻。同时,旋流收尘器的存在,也使进入箱体 内的气流得到均化。2、由于各静电除尘单元的各阳极板排和各阴极线排下端均设有振打清灰装置,采 用单排振打方式,提高了振打清灰能力,可有效避免阳极板积灰清除不彻底造成的电晕封 闭现象发生。3、前均风板采用上密下疏的布孔方式,不仅可使气流得到均化,而且使进入静电 除尘区的气流速度下慢上快,可有效抑制静电除尘区振打清灰时二次扬尘现象的发生。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除尘器实施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除尘器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旋流收尘器的旋风管结构示意图;图4是前均风板布孔方式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卧式旋流静电组合除尘器,包括箱体1、进风口 2、出 风口 3、前均风板、静电除尘单元、后均风板9、储灰斗,进风口 2、出风口 3分别设置在箱体1 的左、右端,前均风板为两道4、5,如图4所示,采用上密下疏的布孔方式,设置于箱体1内靠 近进风口 2处,后均风板9采用双“C”状结构,设置于箱体1内靠近出风口 3处,静电除尘 单元为三个6、7、8,依次设于前、后均风板5、9之间,所述静电除尘单元由阳极板排11、阴极 线排12、阳极板悬吊杆13、阴极大框架14、阴极小框架15、阴极吊挂瓷瓶16、阴极吊挂瓷瓶 保温箱17、振打清灰装置构成,所述阳极板排由五块阳极板18组成,所述阴极线排由八根 阴极电晕线19组成,十排阳极板排和十排阴极线排的侧面与气流方向正对并相互平行交 替排列在箱体1内,各阳极板排的各阳极板底端固定,顶端悬挂于设在箱体顶部的相应阳 极板悬挂吊杆上,阴极线排的各阴极电晕线与相应的各阴极小框架固定,各阴极小框架固 定在相应的阴极大框架的相应支撑横杆20上,各阴极大框架的两侧杆21、22与设置在箱体 上的相应阴极吊挂瓷瓶相连接,各阴极吊挂瓷瓶外均包有阴极吊挂瓷瓶保温箱,前两个静 电除尘单元6、7采用RS电晕线和480C阳极板极配形式,第三个静电除尘单元8采用不锈 钢鱼骨电晕线和480C阳极板极配形式,三静电除尘单元的同极距均为420mm,前均风板4前 与进风口正对设置有旋流收尘器23,旋流收尘器23由壳体M和横向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卧式旋流静电组合除尘器,包括箱体、进风口、出风口、前均风板、静电除尘单元、后均风板、储灰斗,进风口、出风口分别设置在箱体的左、右端,前均风板为一道或多道,设置于箱体内靠近进风口处,后均风板采用双“C”状结构,设于箱体内靠近出风口处,至少一静电除尘单元设于前、后均风板间,所述静电除尘单元由阳极板排、阴极线排、阳极板悬吊杆、阴极大框架、阴极小框架、阴极吊挂瓷瓶、阴极吊挂瓷瓶保温箱、振打清灰装置构成,所述阳极板排和阴极线排分别由多块阳极板和多根阴极电晕线组成,多排阳极板排和多排阴极线排的侧面与气流方向正对并相互平行交替排列在箱体内,各阳极板排的各阳极板底端固定,顶端悬挂于设在箱体顶部的相应阳极板悬挂吊杆上,阴极线排的各阴极电晕线与相应的各阴极小框架固定,各阴极小框架固定在相应的阴极大框架的相应支撑横杆上,各阴极大框架的两侧杆与设置在箱体上的相应阴极吊挂瓷瓶相连接,各阴极吊挂瓷瓶外均包有阴极吊挂瓷瓶保温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均风板采用上密下疏的布孔方式,所述前均风板前方与进风口正对还设置有一旋流收尘器,所述旋流收尘器由壳体和横向设置在壳体内的若干旋风管构成,所述旋风管由口径不同的两段钢管套接而成,外管的长度小于内管的长度,套置在内管的一端,内管未套置外管的一端朝向出风口,内、外管之间的夹层中固定有导流叶片,旋流收尘器的上、下方分别设有一块隔板,所述各静电除尘单元的各阳极板排和各阴极线排下端均设有振打清灰装置,所述旋流收尘器和各静电除尘单元下方均设有储灰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景刚
申请(专利权)人:韩城市弘丰机电安装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6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