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条及车窗密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74334 阅读:3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密封条和车窗密封结构。所述密封条包括用于弹性抵压玻璃的外表面而形成一道密封的伸出部,所述伸出部具有设于所述安装部的外侧下部的约束端和从所述约束端向车内弯曲的自由端,所述伸出部在所述玻璃的移动方向上与所述密封部部分重叠。与传统的密封条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密封条能够实现窗框与玻璃之间的双重密封功能,能够可靠地保证密封。(*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密封条及车窗密封结构
本技术属于车辆门窗密封
具体而言,本技术涉及密封条和 车窗密封结构,其用于实现车辆的窗框与可移动的玻璃之间的可靠密封。
技术介绍
车辆的前、后窗通常采用有利于视野而又美观的玻璃,借助密封条嵌在窗框上 或用专门的粘合剂粘贴在窗框上。为便于自然通风,车辆的侧窗玻璃通常可上、下或 前、后移动。已知一种密封条,其用于带有活动硬顶的车辆。如图4所示,在该车辆侧 面具备玻璃、窗框和密封条。其中,窗框由车顶外板4'、车顶内板13'、车辆的外饰 板6'、车辆的内饰板10'的端部共同构成的结构,而非嵌在车体上的分体的框架。所 述密封条用于窗框与可升降的玻璃之间密封,防止水的侵入和隔开车内外的噪音等,并 用于室内保温和获得车内安闲宁静的舒适感。密封条具有位于窗框一侧的安装部和位于 玻璃一侧的密封部12'。密封条通过该安装部安装在窗框上。所述密封条为中空的密封 条。具体而言,所述安装部和所述密封部12'共同围成避让空间16'。所述密封条的 安装部具有外饰搭接部5'、第一止水肋7'、第二止水肋8'、内饰搭接部11。外饰搭 接部5'、第一止水肋7'、第二止水肋8'、内饰搭接部11'均从密封条的本体上倾斜 地伸出。密封部12'在与玻璃1'的顶部对应处具有凹陷部,以利于密封。密封部12' 是相对于密封条的其它部分更为柔软易变形的部分。在车窗的密封状态下,玻璃1'的顶 部顶压密封条的密封部12'的该凹陷部位置。所述密封条通过密封部12'的受压塌陷而 与玻璃1'的顶部之间形成密封。而且,外饰板6'将密封条上的外饰搭接部5'压紧在车顶外板4'上,来阻隔 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水的浸入。车顶内板13'上焊接有密封条安装导轨9'。而且,密 封条安装导轨9'与车顶内板13'之间的间隙用胶填充,以防止渗水。如果存在密封不 严而有部分水通过外饰搭接部5'和车顶外板4'之间的间隙渗入,再浸入密封条和密封 条安装导轨9'之间的间隙,第一止水肋7'会阻挡该部分的水的进一步浸入。如果第一 止水肋7'也无法阻止,还有比第一止水肋7'密封更加严密的第二止水肋8'来完成止 水密封工作,保证了车窗的可靠密封。其中,第一止水肋7'、第二止水肋8'与密封条 安装导轨9'压力接触,并形成两道密封沟槽,以将浸入的水导流到密封条的两端。相应 地,密封条的两端有相应结构,以便将这部分的水排到车外。第二止水肋8'比第一止 水肋7'更为粗壮,且其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也比第一止水肋7'大。在与密封条安装导轨 9'接触的过程中,第二止水肋8'与密封条安装导轨9'接触压力值比第一止水肋7'和 密封条安装导轨9'形成的压力值大,进而形成比第一止水肋7'更为严实可靠的密封。在玻璃1'的上升过程中,玻璃1'的顶部接触密封条的密封部12'的凹陷部的 位置。其中,密封部12'由发泡材料制成。在玻璃1'的上升过程中,玻璃1'的顶部 棱边在凹陷部位置顶压密封部12',密封部12'因被玻璃Γ往上顶压,产生形变、塌 陷。亦即,密封部12'受压朝避让空间16'塌陷,并贴合玻璃Γ的棱边,并逐渐形成包裹玻璃1'的棱边之势。在此过程中,密封条的所具有的避让空间16'能够为密封部 12'的变形提供足够的空间。通过玻璃1'棱边和密封部12'的挤压配合,实现窗框与 玻璃之间的密封。如上所述,该密封条直接与玻璃Γ接触,并通过车门的倾角来保证在关门的 瞬间使玻璃1'整体斜向上顶压密封条的密封部12'。这种配合结构,容易存在以下问 题时间久了密封条的密封部12'会朝避让空间16'塌陷,致使密封性能下降甚至渗 水,不能够可靠地保证密封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上述密封条密封性能不够可靠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密封 条,其能够可靠地保证窗框与玻璃之间的密封。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密封条,用于保证车窗玻璃与窗框 之间的密封,所述密封条具有连接窗框的安装部和与玻璃接触的可挠曲的密封部,所述 密封条通过所述安装部安装在窗框上,所述密封部通过受挤压而与车窗玻璃顶部之间形 成密封,其中,所述密封条还包括用于弹性抵压车窗玻璃外表面的伸出部,所述伸出部 具有设于所述安装部外侧下部的约束端和从所述约束端向车内弯曲的自由端,所述伸出 部与密封部在车窗玻璃的移动方向上部分重叠。优选的是,在本技术的密封条中,所述伸出部与所述安装部一体形成。优选的是,在本技术的密封条中,所述伸出部与所述安装部均为EPDM密 实橡胶件,密封部为EPDM发泡橡胶件。优选的是,在本技术的密封条中,所述窗框由车顶外板、车顶内板、外饰 板及内饰板的端部共同构成。优选的是,在本技术的密封条中,,所述车顶内板上焊接有密封条安装导 轨,所述密封条安装导轨具有与所述密封条卡接的安装槽,且所述密封条安装导轨与所 述车顶内板之间填充有密封胶。优选的是,在本技术的密封条中,所述密封条的安装部具有外饰搭接部及 内饰搭接部,所述外饰搭接部及内饰搭接部均从所述密封条的安装部上倾斜地伸出,所 述外饰搭接部压设在所述外饰板和所述车顶外板之间,所述内饰搭接部压接在所述内饰 板上。优选的是,在本技术的密封条中,所述密封条的安装部具有第一止水肋及 第二止水肋,所述第一止水肋及所述第二止水肋与所述密封条安装导轨压力接触。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窗密封结构,其包括车窗玻璃、窗框和用于保证所 述车窗玻璃与所述窗框之间的密封的密封条,所述密封条安装在所述窗框上,其中,所 述密封条为上述的密封条。与已知的密封条和车窗密封结构相比,本技术的密封条具有用于弹性抵压 玻璃的外表面而形成一道密封的伸出部,伸出部具有设于安装部的外侧下部的约束端和 从约束端向车内延伸的自由端,伸出部在所述玻璃的移动方向上与密封部部分重叠,所 以除具有通过玻璃顶部挤压密封部而形成的一道密封外,还具有通过伸出部挤压玻璃外 表面形成另一道密封,进而能够实现窗框与玻璃之间的双重密封功能,能够可靠地保证密封。通过结合附图,阅读以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可以进一步 理解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特征以及方面。附图说明图1为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密封条与玻璃的密封状态放大图;图2为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密封条与玻璃接触前的状态的示意图;图3为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密封条与玻璃的接触状态但并非最终密 封状态的示意图;图4为用于对比的密封条与玻璃接触前的状态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玻璃;2伸出部;3旋转基体; 4车顶外板;5外饰搭接部; 6外饰板;7第一止水肋;8第二止水肋;9密封条安装导轨;10内饰板;11内饰搭接部;12密封部;13车顶内板; 14旋转基点;15拉扯点; 16避让空间。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 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 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本文中,相同附图 标记表示相同组成部分,且“内侧”和“外侧”是基于车辆内部而言的相对术语。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硬顶车型的密封 条,其用于基于已知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密封条,用于保证车窗玻璃与窗框之间的密封,所述密封条具有连接窗框的安装部和与玻璃接触的可挠曲的密封部,所述密封条通过所述安装部安装在窗框上,所述密封部通过受挤压而与车窗玻璃顶部之间形成密封,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条还包括用于弹性抵压车窗玻璃外表面的伸出部,所述伸出部具有设于所述安装部外侧下部的约束端和从所述约束端向车内弯曲的自由端,所述伸出部与密封部在车窗玻璃的移动方向上部分重叠。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楠何勇李步青高杰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