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行星轮系减速机构的润滑系统,包括:壳体、内部设有第二油道的输入轴、行星架、行星轮轴、行星轮轴上的滚针轴承以及内圈安装在输入轴上外圈安装有输出轴的太阳轮轴承,其中,还包括甩油装置以及与第二油道相通的第一油道,甩油装置搅起的润滑油通过第一油道进入第二油道,甩油装置与输入轴或行星架固定连接,行星轮轴内设置有第五油道,行星轮轴内还设置有与滚针轴承相通的第四油道,第四油道与第五油道相通,润滑油通过第五油道进入第四油道,输出轴与太阳轮轴承之间形成一空隙,第二油道与太阳轮轴承通过该空隙相通。该润滑系统可以通过甩油装置将润滑油输入到第二油道中,不需要油泵等外部设备,有效降低了成本,简化了润滑系统的结构。(*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润滑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行星轮系减速机构的润滑 系统。
技术介绍
行星齿轮减速器同定轴传动减速器相比较,具有质量轻、体积小、传动 比大、承载能力高以及传动平稳和传动效率高等优点,是轮边电机传动装置 最常用的减速结构。但由于其体积小,且部分轴转速很高的特点,内部轴承 部件冷却、润滑效果差,导致轴承温度升高过快、寿命降低。目前常见的行星齿轮减速机构的油润滑系统,通常是通过齿轮泵或电动 油泵将高压润滑油注入空心轴等结构形成的润滑通道来实现轴承的冷却及 润滑。由于用来产生高压润滑油的油泵的存在,且系统较为复杂,故不可避 免的增加了系统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行星轮系减速机构的润滑系统成本高、结构 复杂的缺点,提供一种成本较低、结构简单的行星轮系减速机构的润滑系统。本技术的一种行星轮系减速机构的润滑系统,包括减速箱的壳体、 内部设有第二油道的输入轴、行星架、行星轮轴、与输入轴一体的太阳轮、 安装于行星轮轴上的滚针轴承以及内圈安装在输入轴上外圈安装有输出轴 的太阳轮轴承,其中,所述行星轮系减速机构的润滑系统还包括甩油装置以 及设置于输入轴上与第二油道相通的第一油道,所述甩油装置搅起的润滑油 通过所述第一油道进入第二油道,所述甩油装置与所述输入轴或所述行星架固定连接,所述行星轮轴内设置有第五油道,所述行星轮轴内还设置有与滚 针轴承相通的第四油道,所述第四油道与第五油道相通,润滑油通过所述第 五油道进入所述第四油道,所述输出轴与所述太阳轮轴承之间形成一空隙, 所述第二油道与所述太阳轮轴承通过所述空隙相通。本技术的行星轮系减速机构的润滑系统,利用输入轴或行星架带动 的甩油装置,将减速箱中的润滑油搅起,被搅起的润滑油飞溅到减速箱壳体 的内壁上之后,流入第一油道中,由于第一油道与第二油道相通,这样润滑 油就进入第二油道,进而通过输入轴和输出轴之间的空隙进入太阳轮轴承实 现太阳轮轴承的润滑。由于甩油装置可以将润滑油送入输入轴中的第二油道 中从而实现太阳轮轴承的润滑,因此可以不需要外部的油泵或齿轮泵等设备 来提供润滑油,降低了行星轮系减速机构的润滑系统的设计难度,有效节约 了成本,简化了润滑系统的结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行星轮系减速机构的润滑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半剖图2是图1中输入轴轴承、输入轴和壳体的的A-A向剖视图; 图3是本技术行星轮系减速机构的润滑系统中的甩油装置的一种实 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在进行详细说明之前,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 在本技术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中提到的"下端"是指减速箱中注入润滑 油后靠近润滑油所在的端部(图1和图2中的下侧),"左端"是指靠近输入轴的端部(图l和图2)中的左侧),类似的,在本技术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中提到的"上"、"右"分别指图1和图2中的上侧和右侧,以便于描述。 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 一种行星轮系减速机构的润滑系统,包括减速箱的壳体l、内部设有第二油道9的输入轴8、行星架22、行星轮轴3、与输入轴8—体的太阳轮、安装于行星轮轴3上的滚 针轴承16以及内圈安装在输入轴8上外圈安装有输出轴20的太阳轮轴承 17,其中,该润滑系统还包括甩油装置以及设置于输入轴8上与第二油道9 相通的第一油道6,甩油装置搅起的润滑油通过第一油道6进入第二油道9, 甩油装置与输入轴8或行星架22固定连接,行星轮轴3内设置有第五油道 15,行星轮轴3内还设置有与滚针轴承16相通的第四油道14,第四油道14 与第五油道15相通,润滑油通过第五油道15进入第四油道14,输出轴20 与太阳轮轴承17之间形成一空隙18,第二油道9与太阳轮轴承17通过该空 隙18相通。减速箱为左右箱体结构,通过螺母螺栓等紧密连接在一起。在减速箱上 还设有注油螺栓和放油螺栓(图中未示出),分别用来向减速箱中注入润滑 油和放出润滑油,以便于及时更换润滑油。如图l所示,图中的虚线24表示减速箱中的润滑油油面位置。该润滑系统还包括设置于输入轴8上的输入轴轴承5以及设置于输出轴 20上的输出轴轴承21。行星轮系的太阳轮与输入轴8—体形成,太阳轮作为动力输入,齿圈13 通过螺栓23固定在减速箱的壳体1上,行星架22作为动力输出,与输出轴 20可以一体成型。为了防止输入轴8和输出轴20在旋转时出现干扰等不利现象,输出轴 20的左侧设置有一中空部位,这样就在输入轴8和太阳轮轴承17之间形成 了一空隙18,同时该空隙18还可以用来连通太阳轮轴承17和第二油道9,从而实现太阳轮轴承17的润滑。第五油道15的左端或右端开口 ,即第五油道15与减速箱内的空间相通, 这样当第五油道15位于油面以下时,润滑油即可通过第五油道15以及与之 相通的第四油道14进入滚针轴承16从而实现滚针轴承16的润滑。为了更好的实现滚针轴承16的润滑,尤其是对多个行星轮轴3处的滚 针轴承16同时润滑,优选为,输入轴8穿过甩油装置,该甩油装置与行星 架22之间形成一封闭空腔10,输入轴8上还设置有连通该空腔10和第二油 道9的第三油道4,空腔10与第五油道15相通,这样润滑油进入第二油道 9后就可以通过第三油道4进入空腔10,进而通过第五油道15和第四油道 14进入滚针轴承16从而实现滚针轴承16的润滑,由于每个行星轮轴3中的 第五油道15均与空腔10相通,所以可以实现同时对每个滚针轴承16的润 滑。甩油装置搅起的润滑油飞溅到壳体1的内壁上之后可以沿着内壁流入第 一油道6中,为了更好的收集润滑油、提高润滑效果,优选地,该润滑系统 还包括一与壳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的排油槽板2,排油槽板2的下端位于第 一油道6的上部,以利于收集的润滑油顺利流入第一油道6中,即排油槽板 2收集的润滑油进入第一油道6中。排油槽板2的上端和/或下端与壳体1固 定连接(图中未示出),如排油槽板2的上端有一与壳体1的内壁相连的连 接板,该连接板可以通过各种合适的方式与壳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如焊接、 螺栓连接等。排油槽板2与壳体1的连接方式以不影响润滑油进入第一油道 为宜。为了充分的收集飞溅到壳体l内壁上的润滑油,第一油道6设置于输入 轴轴承5的左侧,即位于壳体1和输入轴轴承5之间,这样排油槽板2有足 够的空间来收集润滑油。如图2所示,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行星轮系减速机构的润滑系统沿图1中的A-A方向的输入轴轴承5、输入轴8和壳体1的剖视图,壳体 1的内壁上设置有圆形结构用于容纳输入轴轴承5,该圆形结构上部设置有 开口以便于收集的润滑油流动,该开口两侧还左右各延伸有一延伸板,该延 伸板可以更好的收集飞溅到壳体1内壁上的润滑油。为了减少通过第一油道6进入到与第一油道6相通的第二油道9中的润 滑油由于离心作用造成的损失,第二油道9的左端设有锥形部,如第二油道 9的左端为圆锥状,该锥形部可以为第二油道9钻孔时形成。第一油道6与 该锥形部相通,即第一油道6的下端口开在该锥形部上,这样润滑油通过第 一油道6进入第二油道9之后,可以很快流到第二油道9中较低的右端而不 会在第一油道6下端开口处滞留,从而可以减少由于离心作用造成的润滑油 回流现象。甩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行星轮系减速机构的润滑系统,包括:减速箱的壳体、内部设有第二油道的输入轴、行星架、行星轮轴、与输入轴一体的太阳轮、安装于行星轮轴上的滚针轴承以及内圈安装在输入轴上外圈安装有输出轴的太阳轮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轮系减速机构的润滑系统还包括甩油装置以及设置于输入轴上与第二油道相通的第一油道,所述甩油装置搅起的润滑油通过所述第一油道进入第二油道,所述甩油装置与所述输入轴或所述行星架固定连接,所述行星轮轴内设置有第五油道,所述行星轮轴内还设置有与滚针轴承相通的第四油道,所述第四油道与第五油道相通,润滑油通过所述第五油道进入所述第四油道,所述输出轴与所述太阳轮轴承之间形成一空隙,所述第二油道与所述太阳轮轴承通过所述空隙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大启,陈广全,任毅,罗红斌,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