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共模滤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52907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电子元器件领域,提供了一种共模滤波器,包括: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第四绝缘层、第五绝缘层、第六绝缘层、第一介质层、第二介质层、第三介质层、第四介质层、第一导体、螺旋形状的第二导体、螺旋形状的第三导体、第四导体、第一引出电极、第二引出电极、第三引出电极以及第四引出电极,其中,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形成第一线圈;第四导体与第三导体形成第二线圈;穿过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的磁力线平行于地面。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共模滤波器在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之间印刷或流延一层由复合材料制成的介质层,使得电极之间的耦合系数增大;同时,由于其磁力线平行于地面,寄生电容小,提高了自谐振频率,对共模干扰的抑制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子元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共模滤波器
技术介绍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提供的共模滤波器的结构,是采用共平面方式制作而成,这 种共模滤波器中电极之间的耦合系数小;为了解决电极之间耦合系数小的问题,现有技术 提出了一种采用上下堆积方式制作而成的共模滤波器,这种共模滤波器中电极之间虽然耦 合系数大,然而由于其磁力线垂直于地面,因此寄生电容比较大,从而导致自谐振频率比较 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共模滤波器,旨在解决现有的共模滤波器采用 平面方式制作导致电极之间的耦合系数小以及采用上下堆积方式制作导致其自谐振频率 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共模滤波器,所述共模滤波器包括第一绝缘层,其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介质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所述第一表面上;第二绝缘层,其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绝缘层的所述第二表面设置 于所述第一介质层上;第一导体,其设置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一导体具有第一 末端禾口第二末端;第二介质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体上;第三绝缘层,其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三绝缘层的所述第二表面设置 于所述第二介质层上;螺旋形状的第二导体,其设置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二导 体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所述第二导体的所述第二末端与所述第一导体的所述第二末 端连接,所述第一导体与所述第二导体形成第一线圈,穿过所述第一线圈的磁力线平行于 地面;第三介质层,由复合材料制成,所述第三介质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导体上;第四绝缘层,其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四绝缘层的所述第二表面设置 于所述第三介质层上;螺旋形状的第三导体,其设置于所述第四绝缘层的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三导 体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第四介质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三导体上;第五绝缘层,其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五绝缘层的所述第二表面设置 于所述第四介质层上;4第四导体,其设置于所述第五绝缘层的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四导体具有第一 末端和第二末端;所述第四导体的所述第二末端与所述第三导体的所述第二末端连接,所 述第四导体与所述第三导体形成第二线圈,穿过所述第二线圈的磁力线平行于地面;第六绝缘层,其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六绝缘层的所述第二表面设置 于所述第四导体上;第一引出电极,其与所述第一导体的所述第一末端连接;第二引出电极,其与所述第二导体的所述第一末端连接;第三引出电极,其与所述第三导体的所述第一末端连接;第四引出电极,其与所述第四导体的所述第一末端连接。其中,所述第三介质层由铁氧体材料与陶瓷材料复合或者由铁氧体与树脂复合或 者由陶瓷材料与树脂复合而成的复合材料制成。其中,共模滤波器还包括第五介质层,其设置于所述第四导体上,所述第六绝缘 层的所述第二表面设置于所述第五介质层上。其中,所述第一介质层、第二介质层以及第四介质层由铁氧体材料或者陶瓷材料 制成。其中,所述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第四绝缘层、第五绝缘层以及第 六绝缘层由铁氧体材料制成。其中,所述第二导体的所述第二末端与所述第一导体的所述第二末端通过通孔连 接;所述第四导体的所述第二末端与所述第三导体的所述第二末端通过通孔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导体的所述第二末端与所述第一导体的所述第二末端通过印刷流 延形成的导电点连接;所述第四导体的所述第二末端与所述第三导体的所述第二末端通过 印刷流延形成的导电点连接。其中,所述导电点为银点或银钯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立式结构的共模滤波器在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之间印刷或 流延一层由复合材料制成的介质层,使得电极之间的耦合系数增大;同时,由于其磁力线平 行于地面,寄生电容小,提高了自谐振频率,对共模干扰的抑制效果好。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采用共平面方式制作的共模滤波器的结构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共模滤波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共模滤波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共模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共模滤波器的阻抗_频率曲线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共模滤波器的其制作方法流程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 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 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共模滤波器在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之间印刷一层由复合材 料制成的介质层,使得电极之间的耦合系数增大;同时,由于其磁力线平行于地面,寄生电 容小,提高了自谐振频率,对共模干扰的抑制效果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共模滤波器分解结构如图2所示,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 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共模滤波器包括第一绝缘层11、第二绝缘层12、第三绝缘层13、第四绝缘层14、 第五绝缘层15、第六绝缘层16、第一介质层21、第二介质层22、第三介质层23、第四介质层 24、第一导体31、螺旋形状的第二导体32、螺旋形状的第三导体33、第四导体34、第一引出 电极311、第二引出电极321、第三引出电极331以及第四引出电极341 ;其中,第一绝缘层 11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介质层21设置于第一绝缘层11的第一表面上;第二绝 缘层12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二绝缘层12的第二表面设置于第一介质层21上;第 一导体31设置于第二绝缘层12的第一表面上,第一导体31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第 二介质层22设置于第一导体31上;第三绝缘层13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三绝缘层 13的第二表面设置于第二介质层22上;螺旋形状的第二导体32设置于第三绝缘层13的 第一表面上,第二导体32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第二导体32的第二末端322与第一导 体31的第二末端312连接,第一导体31与第二导体32形成第一线圈,穿过所述第一线圈 的磁力线平行于地面;第三介质层23由复合材料制成,第三介质层23设置于第二导体32 上;第四绝缘层14,其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四绝缘层14的第二表面设置于第三介 质层23上;螺旋形状的第三导体33设置于第四绝缘层14的第一表面上,第三导体33具有 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第四介质层24设置于第三导体33上;第五绝缘层15具有第一表面 和第二表面,第五绝缘层15的第二表面设置于第四介质层24上;第四导体34设置于第五 绝缘层15的第一表面上,第四导体34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第四导体34的第二末端 342与第三导体33的第二末端332连接,第四导体34与第三导体33形成第二线圈,穿过所 述第一线圈的磁力线平行于地面;第六绝缘层16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六绝缘层16 的第二表面设置于第四导体34上;第一引出电极311与第一导体31的第一末端连接;第二 引出电极321与第二导体32的第一末端连接;第三引出电极331与第三导体33的第一末 端连接;第四引出电极341与第四导体34的第一末端连接。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三介质层23由复合材料制成;其中,第三介质层23可以由 铁氧体材料与陶瓷材料复合而成的复合材料制成,第三介质层23也可以由铁氧体与树脂 复合而成的复合材料制成,第三介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共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模滤波器包括:第一绝缘层(11),其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介质层(21),其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11)的所述第一表面上;第二绝缘层(12),其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绝缘层(12)的所述第二表面设置于所述第一介质层(21)上;第一导体(31),其设置于所述第二绝缘层(12)的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一导体(31)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第二介质层(22),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体(31)上;第三绝缘层(13),其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三绝缘层(13)的所述第二表面设置于所述第二介质层(22)上;螺旋形状的第二导体(32),其设置于所述第三绝缘层(13)的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二导体(32)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所述第二导体(32)的所述第二末端(322)与所述第一导体(31)的所述第二末端(312)连接,所述第一导体(31)与所述第二导体(32)形成第一线圈,穿过所述第一线圈的磁力线平行于地面;第三介质层(23),由复合材料制成,所述第三介质层(23)设置于所述第二导体(32)上;第四绝缘层(14),其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四绝缘层(14)的所述第二表面设置于所述第三介质层(23)上;螺旋形状的第三导体(33),其设置于所述第四绝缘层(14)的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三导体(33)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第四介质层(24),其设置于所述第三导体(33)上;第五绝缘层(15),其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五绝缘层(15)的所述第二表面设置于所述第四介质层(24)上;第四导体(34),其设置于所述第五绝缘层(15)的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四导体(34)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所述第四导体(34)的所述第二末端(342)与所述第三导体(33)的所述第二末端(332)连接,所述第四导体(34)与所述第三导体(33)形成第二线圈,穿过所述第二线圈的磁力线平行于地面;第六绝缘层(16),其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六绝缘层(16)的所述第二表面设置于所述第四导体(34)上;第一引出电极(311),其与所述第一导体(31)的所述第一末端连接;第二引出电极(321),其与所述第二导体(32)的所述第一末端连接;第三引出电极(331),其与所述第三导体(33)的所述第一末端连接;第四引出电极(341),其与所述第四导体(34)的所述第一末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滕林丁晓鸿付贤民马建华黄寒寒於斌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振华富电子有限公司中国振华集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