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静音功能的干湿两用吸尘器,包括界定有一集尘蓄水室的一个本体、架置在该本体上且用以产生进、出气流的一个风扇马达、一个区隔单元及一个静音单元。该区隔单元环绕该风扇马达且设置在该本体上,并区隔有连通该集尘蓄水室与外界的一集尘风道及连通该风扇马达的内部与外界的一冷却风道。该静音单元具有容置于该集尘风道与该冷却风道内且环覆在该风扇马达外围的至少二个吸音材。借此,在该集尘风道与该冷却风道延缓气流流速的过程中,利用前述吸音材吸收气流扰动所产生的噪音,达到静音的目的。(*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吸尘器,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吸尘与吸水的具有静音功能的干湿两用吸尘器。
技术介绍
参阅图1,以一般市面上常见的吸尘器1为例,主要包括一个机体11、装设于该机 体11内且用于吸引外界气流的一个风扇马达12及形成在该机体11且用于供气流进入的 一入风口 13与用于供气流排出的一出风口 14。当该风扇马达12运转时,用于将外界气流 连同灰尘从该入风口 13吸入该机体11内,再由该出风口 14排出,借此,使灰尘被阻拦于该 机体ll内,达到吸尘的目的。 但是,由于前述吸尘器1并未特别设置排风流道来降低空气排出时的流动速度, 亦未设置可吸收噪音的构造来降低噪音,因此,在气流流动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流动路径 短,且经常性碰撞该机体11内的不规则结构面,而产生高速扰动的噪音,给人一种嘈杂的 不舒适感。 为改善前述缺失,申请人先前所申请且已授权的中国台湾第M330821号专利,主 要是增设出风流道与消音层,吸收减缓气流排出时的流动速度,并有效降低排出空气的扰 动噪音。 但是,前述第M330821号专利为一般只具有吸尘功能的干式吸尘器,并无法适用 于干湿两用吸尘器,所以,申请人并不以此为满足,仍秉持着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断详思细 索与运用巧智,积极潜心加以研究开发,终得本技术的问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降低噪音,并提升使用舒适性的具有静音功能 的干湿两用吸尘器。 本技术的具有静音功能的干湿两用吸尘器,包括一个本体、一个风扇马达、一 个区隔单元及一个静音单元。该本体具有环绕一轴线且界定一集尘蓄水室的一个围绕壁。 该风扇马达架置在该本体上,用以产生进、出该本体的气流。该区隔单元环绕该风扇马达且 设置在该本体上,并区隔有环绕该风扇马达且连通该集尘蓄水室与外界的一集尘风道及环 绕该风扇马达且连通该风扇马达的内部与外界的一冷却风道。该静音单元具有容置于该集 尘风道与该冷却风道内且环覆在该风扇马达外围的至少二个吸音材。 本技术所述的具有静音功能的干湿两用吸尘器,该区隔单元具有设置在该本 体的一端且环绕该风扇马达的一个底隔座、与该底隔座叠合且与该底隔座界定出该集尘风 道的一个中隔座组及与该中隔座组叠合且与该中隔座组界定出该冷却风道的一个顶盖。 本技术所述的具有静音功能的干湿两用吸尘器,该本体具有形成在该围绕壁 且供气流进入的一集尘入风口 ,且该区隔单元还具有形成在该中隔座组与该底隔座间且供 气流排出的一集尘出风口。 本技术所述的具有静音功能的干湿两用吸尘器,该中隔座组具有相互叠合的 一个第一中隔座与一个第二中隔座,该第一中隔座与该顶盖界定有供气流进入该风扇马达 内部且构成该冷却风道的一进风空间,该第二中隔座与该第一中隔座界定有供气流排出且 构成该冷却风道的一排风空间。 本技术所述的具有静音功能的干湿两用吸尘器,该中隔座组还具有形成在该顶盖与该第一中隔座间且供气流进入的至少一冷却入风口及形成在该第一中隔座与该第 二中隔座间且供气流排出的至少一冷却出风口 。 本技术所述的具有静音功能的干湿两用吸尘器,前述吸音材为多孔性泡绵。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该集尘风道与该冷却风道延缓气流流速,及以 前述吸音材吸收气流扰动所产生的噪音,达到静音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一剖视图,说明一般的吸尘器; 图2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技术具有静音功能的干湿两用吸尘器的一较佳 实施例; 图3是该较佳实施例显露一冷却风道的一排风空间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4是该较佳实施例显露该冷却风道一进风空间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5是该较佳实施例的一外观立体图; 图6是该较佳实施例显示气流集尘路径的一剖视图; 图7是该较佳实施例显示气流冷却路径的一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2、图3及图4,本技术具有静音功能的干湿两用吸尘器一较佳实施例 包括一个本体2、一个风扇马达3、一个区隔单元4及一个静音单元5。 该本体2具有环绕一轴线且界定一集尘蓄水室20 (如图6)的一个围绕壁21及形 成在该围绕壁21且连通该集尘蓄水室20与外界的一集尘入风口 22。 该风扇马达3架置在该本体2上,用以产生进、出该本体2的气流。 该区隔单元4具有与该本体2叠合的一个底隔座41、与该底隔座41叠合且由一个 第一中隔座42(如图6)及一个第二中隔座43叠合而成的一中隔座组、与该第二中隔座43 叠合的一个顶盖44(如图5)。该底隔座41具有一个底盘411、形成在该底盘411且环绕该 风扇马达3的一个第一环壁412及形成在该第一环壁412的一第一缺口 413。该第一中隔 座42具有与该底隔座41的第一环壁412界定出一集尘风道401的一个第二环壁421、邻接 该第二环壁421 —顶缘的一个第一隔壁422及形成在该第二环壁421的一集尘出风口 423。 该第二中隔座43具有环绕该第二环壁421的一个第三环壁431、邻接该第三环壁431 —顶 缘且与该第一隔壁422界定出一排风空间402'的一第二隔壁432及形成在该第三环壁431 的多个冷却出风口 433。该顶盖44具有环绕该第三环壁431的一个第四环壁441、邻接该 第四环壁441 一顶缘且与该第二隔壁43界定出一进风空间402"的一个顶壁442及形成在 该第四环壁441的多个冷却入风口 443。参阅图3、图4与图6,该排风空间402'与该进风空间402"构成一冷却风道。 值得一提的是,该集尘风道401环绕该风扇马达3且连通外界与该本体2的集尘 蓄水室20。该冷却风道(排风空间402'与进风空间402")环绕该风扇马达3且连通外界 与该风扇马达3内部。 该静音单元5具有多个吸音材51。前述吸音材51为多孔性泡绵,分别依循该集尘 风道401、该冷却风道(排风空间402'与进风空间402")设置在该底隔座41、该第一中隔 座42、该顶盖44的壁面,且环覆在该风扇马达3周围。 当该风扇马达3运转时,外界气流可由下列二个路径进、出该本体2。 集尘路径参阅图6、图2及图5,外界气流连同灰尘可由该集尘入风口 22进入该 本体2,此时,灰尘或污水会被阻拦而停留于该集尘蓄水室20内,而被该风扇马达3所抽引 的气流,会通过该底隔座41而依循该集尘风道401流窜,进而延缓气流的流速,此时,设置 在该集尘风道401内的吸音材51可以在气流流动或碰撞过程中吸收气流扰动所产生的噪 音,最后,由该集尘出风口 423排出。 冷却路径参阅图7、图4及图3,外界气流可由该冷却入风口 443进入该区隔单元 4,此时,气流会先依循该冷却风道(排风空间402'与进风空间402")的进风空间402"流 窜,并进入该风扇马达3内部,再由该风扇马达3依循该冷却风道(排风空间402'与进风 空间402")的排风空间402'流窜,进而延缓气流的流速及达到冷却、干燥该风扇马达3的 目的,此时,设置在该冷却风道(排风空间402'与进风空间402")内的吸音材51可以在气 流流动或碰撞过程中吸收气流扰动所产生的噪音,最后,由该冷却出风口 433排出。 据上所述可知,本技术的具有静音功能的干湿两用吸尘器具有下列优点及功 效 1、本技术可以通过环绕设计的集尘风道401与冷却风道(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静音功能的干湿两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本体,具有环绕一轴线且界定一集尘蓄水室的一个围绕壁;一个风扇马达,架置在该本体上,用以产生进、出该本体的气流;一个区隔单元,环绕该风扇马达且设置在该本体上,并区隔有环绕该风扇马达且连通该集尘蓄水室与外界的一集尘风道及环绕该风扇马达且连通该风扇马达的内部与外界的一冷却风道;及一个静音单元,具有容置于该集尘风道与该冷却风道内且环覆在该风扇马达外围的至少二个吸音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荣,
申请(专利权)人:刘银桃,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