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及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49738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导光板及背光模块,该导光板,包含一透光基板及数个微结构。透光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与第一表面相对的一第二表面,数个微结构彼此分离且至少设置于透光基板的第一表面上。每一微结构包含一第一涂层及一第二涂层,第一涂层形成于第一表面上且包含粘着性材料,第二涂层形成于第一涂层的至少部分表面上且包含光扩散材料。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导光板及背光模块具有良好出光均匀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导光板及具有此种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图1为显示一现有背光模块20的立体分解图。如图1所示,背光模块20具有一 背板21,且背板21内设有一导光板22、一反射片23、一光源M及一组光学膜,光学膜例如 包含一扩散片25、一增亮膜沈等等。扩散片25邻近导光板22的出光侧,反射片23邻近导 光板22的底面22a,且光源M邻近导光板22的入光侧。导光板22为透光基板,导光板22 可导引光源M所发出的光束,使光束由导光板22的入光面入射至导光板22内,再由导光 板22的上表面(光出射面)射出,并依序穿过扩散片25、增亮膜沈,以提高背光模块的出光 辉度及均勻度。于现有设计中,导光板22的底面11通常形成有微结构,以提高背光模块的 出光均勻度。举例而言,中国台湾专利TWI294402号揭露一种以微液滴喷墨制成的光学元 件,利用在透明基板的表面滴上微液滴的方式形成微结构。另外,中国台湾专利TWM345244 号亦揭露一种导光板,此种导光板的底面为油墨层,且油墨层的表面凸设有半球状导光纹 以形成微结构。另外,中国台湾专利公开号第200732785号揭露一种以喷墨或点胶制程对 导光板进行加工,以形成凸点微结构的设计。然而,上述各个现有设计的微结构形态,无法提供一个可局部调整导光板出光亮 度的有效机制,故难以进一步提高导光板的出光均勻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良好出光均勻度的导光板及背光模块。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达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依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一种导光 板包含一透光基板及数个微结构。透光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与第一表面相对的一第二表 面,该些微结构至少设置于透光基板的第一表面上,且该些微结构彼此分离。每一微结构包 含一第一涂层及一第二涂层,第一涂层形成于第一表面上且包含粘着性材料,第二涂层形 成于第一涂层的至少部分表面上且包含光扩散材料。依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一种导光板包含一透光基板、数个第一微结构、及数个第 二微结构。透光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与第一表面相对的一第二表面。每一第一微结构包 含一第一涂层及一第二涂层,第一涂层形成于第一表面上且包含粘着性材料,第二涂层形 成于第一涂层的至少部分表面上且包含光扩散材料。每一第二微结构由粘着性材料所构成 且不具有光扩散材料。依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一种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板及一光源。导光板包含一透 光基板以及数个微结构。光源设置于透光基板的一侧并面向入光面。透光基板具有一底面、 一光出射面以及一入光面,光出射面与底面相对,且入光面连接底面与光出射面。该些微结 构设置于透光基板的底面上,且每一微结构包含一第一涂层及一第二涂层,第一涂层形成于底面上且包含粘着性材料,第二涂层形成于第一涂层的至少部分表面上且包含光扩散材 料。光源适于发出一光束,光束适于由入光面入射至透光基板,并被该些微结构偏折后经由 光出射面射出。于一实施例中,每一微结构具有彼此不相同的粘着性材料或彼此不相同的光扩散 材料。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涂层的折射率与透光基板的折射率大致相同。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涂层或第二涂层的宽度为约0. 1微米至500微米,且第一涂层 或第二涂层的厚度为约0. 1微米至50微米。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导光板,包含一透光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与该第一表面相对的一第二表面;数个第五微结构,至少设置于该透光基板的该第一表面上,该些第五微结构彼此 分离且每一该第五微结构包含一第一涂层,形成于该第一表面上且包含粘着性材料;及一第二涂层,形成于该第一涂层的至少部分表面上且包含光扩散材料;以及数个第六微结构,至少设置于该透光基板的该第一表面上,该些第六微结构彼此 分离,且每一该第六微结构由粘着性材料所构成且不具有该光扩散材料。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板,包含一透光基板,该透光基板具有一底面、一光出射面及一入光面,其中该光出射面与 该底面相对,且该入光面连接该底面与该光出射面;及数个微结构,至少设置于该透光基板的该底面上,该些微结构彼此分离且每一该 微结构具有一第一涂层及一第二涂层,其中该第一涂层形成于该底面上且包含粘着性材 料,且该第二涂层形成于该第一涂层的至少部分表面上且包含光扩散材料;以及一光源,设置于该透光基板的一侧并面向该入光面,该光源适于发出一光束,该光 束适于由该入光面入射至该透光基板并被该些微结构偏折后经由该光出射面射出。由上述各个实施例的设计,于各个微结构间借由选择性地设置第二涂层、改变第 一涂层的粘着性材料种类、改变第一涂层的外形或尺寸、或改变第二涂层的光扩散材料种 类,可形成具有不同的扩光特性的微结构,因此可提供一种有效的区域性亮度调整机制,获 得区域性调整导光板出光亮度的效果,并改善导光板的出光均勻度。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 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显示一现有背光模块的立体分解图。图2A为显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2B为一示意图,显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微结构形态。图3显示形成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微结构的流程图。图4显示复数个微结构的剖面图。图5为显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侧视图。图6为显示本专利技术不同实施例的微结构第一涂层外形的示意图。图7显示形成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微结构的流程图。20 背光模块21 背板22 导光板22a 底面23 反射片24 光源25 扩散片26 增亮膜200 导光板201 背光模块201a背光模块220 透光基板221 入光面222 底面223 光出射面230 反射片240、240a、MOb、240c 第一微结构245光源260第二微结构341第一涂层342第二涂层Al接触角Bl接触角Sl区域S2区域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实施例 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 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 明。图2A为显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2B为一示意图,显示本发 明一实施例的微结构形态。请参照图2A及图2B,背光模块201包含一导光板200及一光源 2450导光板200包含一透光基板220,透光基板220具有一底面222、一光出射面223以及 一入光面221。光出射面223与底面222相对,且入光面221连接底面222与光出射面223。 光源245设置于透光基板220的一侧,并面向透光基板220的入光面221。数个微结构以彼此分离的方式分布于透光基板220的底面222上,每一前述的数个微结构可具有不同的结 构、外形或材料,如下以第一微结构240及第二微结构260为例说明。如图2B所示,第一微 结构240包含一第一涂层341及一第二涂层342,第一涂层341形成于透光基板220的底面 222上,且第二涂层342形成于第一涂层341的至少部分表面上。第一涂层341为透光层且 具有粘着性材料,如此当第一涂层341形成于底面2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板,包含:一透光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与该第一表面相对的一第二表面;以及数个微结构,至少设置于该透光基板的该第一表面上,该些微结构彼此分离且每一该微结构包含:一第一涂层,形成于该第一表面上且包含粘着性材料;及一第二涂层,形成于该第一涂层的至少部分表面上且包含光扩散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良港郭浩然刘明达
申请(专利权)人: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