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双溢流循环式汽车转向助力叶片泵,该转向泵主要由转向泵吸压油区,流量控制阻尼孔,压力控制阻尼孔,安全阀,稳流阀,内循环管路,外循环管路,进油口,出油口,溢油口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内循环方式的转向泵基础上,在转向泵泵体上增加溢油口,溢油口与内循环油路相通并直接连回油罐,从而在内循环油路上开一条新的油路直接连回油罐形成外循环油路,使进行内循环的液压油一部分通过新油路即外循环油路直接流回油罐,从而实现内外双循环,达到降低了转向泵温度的目的,一部分继续内循环液压油同时起到了补充油量的作用。(*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转向助力叶片泵,具体涉及一种内外双溢流循环式汽车转向助力叶片泵。
技术介绍
汽车转向助力泵应用于汽车动力转向系统,为动力转向系统提供压力油源,减轻 了驾驶员转向操作疲劳强度,提高了转向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转向泵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叶 片泵基本工作原理,再增加了流量控制原理和压力控制原理,从而稳定了转向泵的输出流 量和输出压力。目前国产卡车转向泵多采用内循环式,也有极少部分采用外循环式,内循环 式转向泵有进出油二条管路,超过控制流量的液压油在转向泵内部循环,对于进油不足有 一定的补充,但内部过多循环的液压油把液体的压力能转换成了热能,造成了转向泵温度 升高,当温度过高的时候就容易造成转向泵磨损,尤其在矿山、工地,沙场等工况恶劣的环 境,自卸车的转向泵的使用寿命非常低,外循环式转向泵比内循环多一条溢油管路,超过控 制流量的液压油通过溢油管流回油罐,相比内循环,因为多一条管路散热,外循环转向泵的 温度要大大低与内循环,有利于延长转向泵的寿命,但由于多一条管路连接,就需要在汽车 上有足够的空间位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使转向泵温度降低、故障率降低的内外双溢流循 环式汽车转向助力叶片泵。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内外双溢流循环式汽车转向助力叶片泵由转向泵 吸压油区2、流量控制阻尼孔3、压力控制阻尼孔5、安全阀6、稳流阀7、内循环管路8、外循 环管路9、进油口 10、出油口 11和溢油口 12组成,转向泵吸压油区2的吸油区与油罐1相 连,流量控制阻尼孔3和稳流阀7并联,同时两者与转向泵吸压油区2压油区相连,汽车转 向器4和压力控制阻尼孔5并联,同时两者与流量控制阻尼孔3出油端相连,安全阀6与压 力控制阻尼孔5后端相连,内循环管路8连接转向泵吸压油区2,外循环管路9连接油罐1, 内循环管路8和外循环管路9并联,同时两者与安全阀6和稳流阀7相连接,出油口 11连 接汽车转向器4和流量控制阻尼孔3,进油口 10连接转向泵吸压油区2与油罐1,溢油口 12 连接外循环管路9和油罐1。转向泵吸压油区2通过容积变化从油罐1吸油和压油,通过流量控制阻尼孔3输 出恒流量的液压油,液压油超过控制流量,打开稳流阀7,超过控制流量的液压油进入内循 环管路8和外循环管路9,一部分超过控制流量的液压油通过外循环管路9直接流回油罐 1,一部分通过内循环管路8进入转向泵吸压油区2吸油区补充进油,实现内外双循环。本技术在内循环方式的转向泵基础上,在转向泵泵体上增加溢油口,溢油口 与内循环油路相通并直接连回油罐,从而在内循环油路上开一条新的油路直接连回油罐形 成外循环油路,使进行内循环的液压油一部分通过新油路即外循环油路直接流回油罐,从而实现内外双循环,达到降低了转向泵温度的目的,一部分继续内循环液压油同时起到了 补充油量的作用。本技术可以使同样的发动机同样的转向泵在装不同的车型的时候 有了更多的选择,在装自卸车的时候打开溢流油口,同时并存内外循环,降低了转向泵的温度,也通过内循环补充了一定的油量,在装一般的载重车时候可以关闭溢油口,从而成为单 一的内循环转向泵,节省了空间位置。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在满足助力转向的同时,降低了转向泵的温度, 还弥补了转向泵进油不足的情况。使同样的发动机同样的转向泵在装不同的车型的时候有 了更多的选择。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图。图2是本技术的外观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剖视图。图中1、油罐,2、转向泵吸压油区,3、流量控制阻尼孔,4、汽车转向器,5、压力控制 阻尼孔,6、安全阀,7、稳流阀,8、内循环管路,9、外循环管路,10、进油口,11、出油口,12、溢 油口。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内外双溢流循环式汽车转向助力叶片泵由转向泵吸压油 区2、流量控制阻尼孔3、压力控制阻尼孔5、安全阀6、稳流阀7、内循环管路8、外循环管路 9、进油口 10、出油口 11和溢油口 12组成,转向泵吸压油区2的吸油区与油罐1相连,流量 控制阻尼孔3和稳流阀7并联,同时两者与转向泵吸压油区2压油区相连,汽车转向器4和 压力控制阻尼孔5并联,同时两者与流量控制阻尼孔3出油端相连,安全阀6与压力控制阻 尼孔5后端相连,内循环管路8连接转向泵吸压油区2,外循环管路9连接油罐1,内循环管 路8和外循环管路9并联,同时两者与安全阀6和稳流阀7相连接,出油口 11连接汽车转 向器4和流量控制阻尼孔3,进油口 10连接转向泵吸压油区2与油罐1,溢油口 12连接外 循环管路9和油罐1。转向泵吸压油区2通过容积变化从油罐1吸油和压油,通过流量控制阻尼孔3输 出恒流量的液压油,液压油超过控制流量,打开稳流阀7,超过控制流量的液压油进入内循 环管路8和外循环管路9,一部分超过控制流量的液压油通过外循环管路9直接流回油罐 1,一部分通过内循环管路8进入转向泵吸压油区2吸油区补充进油,实现内外双循环。权利要求内外双溢流循环式汽车转向助力叶片泵,其特征在于,该转向泵主要由转向泵吸压油区(2),流量控制阻尼孔(3),压力控制阻尼孔(5),安全阀(6),稳流阀(7),内循环管路(8),外循环管路(9),进油口(10),出油口(11),溢油口(12)组成,转向泵吸压油区(2)的吸油区与油罐(1)相连,流量控制阻尼孔(3)和稳流阀(7)并联,同时两者与转向泵吸压油区(2)压油区相连,汽车转向器(4)和压力控制阻尼孔(5)并联,同时两者又与流量控制阻尼孔(3)出油端相连,安全阀(6)与压力控制阻尼孔(5)后端相连,内循环管路(8)和外循环管路(9)并联,同时两者又与安全阀(6)和稳流阀(7)相连接,出油口(11)连接汽车转向器(4)和流量控制阻尼孔(3),进油口(10)连接转向泵吸压油区(2)与油罐(1),溢油口(12)连接外循环管路(9)和油罐(1)。专利摘要内外双溢流循环式汽车转向助力叶片泵,该转向泵主要由转向泵吸压油区,流量控制阻尼孔,压力控制阻尼孔,安全阀,稳流阀,内循环管路,外循环管路,进油口,出油口,溢油口组成。本技术在内循环方式的转向泵基础上,在转向泵泵体上增加溢油口,溢油口与内循环油路相通并直接连回油罐,从而在内循环油路上开一条新的油路直接连回油罐形成外循环油路,使进行内循环的液压油一部分通过新油路即外循环油路直接流回油罐,从而实现内外双循环,达到降低了转向泵温度的目的,一部分继续内循环液压油同时起到了补充油量的作用。文档编号B62D5/065GK201769876SQ20092020396公开日2011年3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14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14日专利技术者丁志强, 仲照航, 杜梦阳, 温圣灼, 王建宇 申请人:大连液压件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内外双溢流循环式汽车转向助力叶片泵,其特征在于,该转向泵主要由转向泵吸压油区(2),流量控制阻尼孔(3),压力控制阻尼孔(5),安全阀(6),稳流阀(7),内循环管路(8),外循环管路(9),进油口(10),出油口(11),溢油口(12)组成,转向泵吸压油区(2)的吸油区与油罐(1)相连,流量控制阻尼孔(3)和稳流阀(7)并联,同时两者与转向泵吸压油区(2)压油区相连,汽车转向器(4)和压力控制阻尼孔(5)并联,同时两者又与流量控制阻尼孔(3)出油端相连,安全阀(6)与压力控制阻尼孔(5)后端相连,内循环管路(8)和外循环管路(9)并联,同时两者又与安全阀(6)和稳流阀(7)相连接,出油口(11)连接汽车转向器(4)和流量控制阻尼孔(3),进油口(10)连接转向泵吸压油区(2)与油罐(1),溢油口(12)连接外循环管路(9)和油罐(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仲照航,温圣灼,丁志强,王建宇,杜梦阳,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液压件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1[中国|大连]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