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冷热泵空调器室外机换热器,包括换热流道、换热翅片、分流管和集流管,换热流道包括沿逆于气流方向依次排列的三列换热管,换热流道入口设置于第一列换热管,换热流道出口设置于第三列换热管;换热流道还包括与集流管连接的过冷回路;分流管与压缩机连接,过冷回路出口与空调器室内机连通;制冷时,制冷剂从第一列换热管流向第三列换热管,依次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发生冷凝反应,再经集流管集流后进入过冷回路中完全冷凝,制热时,制冷剂的流向与制冷过程相反,工作过程中制冷剂流向与气流方向相反,使制冷剂与空气换热充分,换热效率高,从而提高空调器的制冷制热效果。(*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器
,特别涉及一种风冷热泵空调器室外机换热器。技术背景 在电力利用日趋紧张的今天,空调用电占去了社会总用电量很大的一个份额,高 效节能空调越来越受到青睐的今天,很多企业热衷于在有限的成本条件下提高空调的能效 比(EER),目前常用的一种技术就是在不更改空调结构和换热器的情况下使用相对小排量 小功率的压縮机,相对增大冷凝器和蒸发器的换热面积,降低冷凝压力和输入功率,提高蒸 发压力和制冷量,最终达到提高能效比(EER)的目的,选择小排量的压縮机,EER虽然达到 较佳的状态,但是不免造成较低的制冷能力和制热能力,空调使用效果有一定程度降低。 目前针对换热器本身结构进行改进的主要集中在流路的设计上,现有风冷热泵空 调器室外机换热器在进行分流时通常采用两级分流方式,即两进一出或多进一出的直接分 流方式,这种分流固然可以简化管路,使冷凝器易于装配,但是由于空调制冷运行时,高温 高压的制冷剂气体进入空调室外换热器,此时气态制冷剂流速快,由于采用两个入口 ,气态 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的换热管内流动面积不够,导致制冷剂压力损失增大,从而降低了空 调制冷效率,增加能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换热效率高,制冷及制热效果好的风冷热泵空调器室外机换热器。 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 —种风冷热泵空调器室外机换热器,包括换热流道、换热翅片、与换热流道入口连接的分流管,以及与换热流道出口连接的集流管,所述换热流道包括沿逆于气流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列换热管、第二列换热管和第三列换热管,所述换热流道入口设置于第一列换热管,所述换热流道出口设置于第三列换热管;所述换热流道还包括设置在底部的过冷回路,所述过冷回路与所述集流管连接;所述分流管与空调器室外机的压縮机连接,所述过冷回路的出口与空调器室内机连通。 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包括 所述换热流道分设为至少两个分流道,每个分流道均设置有换热流道入口和换热 流道出口 ,所述换热流道入口设置于第一列换热管,所述换热流道出口设置于第三列换热 管,所述换热流道入口分别与所述分流管连接,所述换热流道出口分别与集流管连接。 其中,每个所述分流道中,换热流道入口设置于第一列换热管的最底端换热管,第 一列换热管的每个换热管依次连接,第二列换热管与第三列换热管交叉连接,第二列换热 管最顶端的换热管与第一列换热管最顶端的换热管连接,所述换热流道出口设置于第三列 换热管最底端的换热管。 更进一步地,所述过冷回路包括相互并列的两条过冷流道,每条过冷流道的入口设置于第一列换热管,其出口设置于第三列换热管;两条过冷流道的入口通过一三通管与所述集流管连接,所述过冷流道的出口通过一三通管与空调器室内机连通。 根据以上所述的,所述第一列换热管为直线型换热管,所述第二列换热管和第三列换热管均为L型换热管。 其中,换热流道中,连接两相邻换热管的接头为U型铜管接头。 本技术有益效果为该换热器包括换热流道、换热翅片、与换热流道入口连接 的分流管,以及与换热流道出口连接的集流管,所述换热流道包括沿逆于气流方向依次排 列的第一列换热管、第二列换热管和第三列换热管,所述换热流道入口设置于第一列换热 管,所述换热流道出口设置于第三列换热管;所述换热流道还包括设置在底部的过冷回路, 所述过冷回路与所述集流管连接;所述分流管与空调器室外机的压縮机连接,所述过冷回 路的出口与空调器室内机连通;使用过程中,制冷时,制冷剂从第一列换热管流向第三列换 热管,依次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发生冷凝反应,再经集流管集流后进入过冷回路中完全冷 凝,制热时,制冷剂的流向与制冷过程相反,工作过程中制冷剂流向与气流方向相反,使制 冷剂与空气换热充分,换热效率高,从而提高空调器的制冷制热效果。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 任何限制。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风冷热泵空调器室外机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风冷热泵空调器室外机换热器的俯视图; 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风冷热泵空调器室外机换热器的右视图; 图4是本技术的一种风冷热泵空调器室外机换热器的制冷剂流向示意图。图1、图2、图3和图4中包括 11——换热流道入口 ;12——换热流道出口 ;13——第一列换热管;14——第二 列换热管;15——第三列换热管;16——过冷回路;161——过冷流道的入口 ;162——过冷 流道的出口 ;17——分流道;2——换热翅片;3——分流管;4——集流管;5——三通管;6——接头。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见图1、2、3、4所示,这是本实用新 型的较佳实施例 —种风冷热泵空调器室外机换热器,包括换热流道、换热翅片2、与换热流道入口 11连接的分流管3,以及与换热流道出口 12连接的集流管4,所述换热流道包括沿逆于气 流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列换热管13、第二列换热管14和第三列换热管15,所述换热流道入 口 11设置于第一列换热管13,所述换热流道出口 12设置于第三列换热管15 ;所述换热流 道还包括设置在底部的过冷回路16,所述过冷回路16与所述集流管4连接;所述分流管3 与空调器室外机的压縮机连接,所述过冷回路16的出口与空调器室内机连通。 见图4所示,本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制冷时,制冷剂从第一列换热管13流向第 三列换热管15,依次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发生冷凝反应,再经集流管4集流后进入过冷回路16中完全冷凝,制热时,制冷剂的流向与制冷过程相反,工作过程中制冷剂流向与气流 方向相反,使制冷剂与空气换热充分,换热效率高,从而提高空调器的制冷制热效果。 见图3、图4所示,所述换热流道分设为至少两个分流道17,每个分流道17均设置 有换热流道入口 11和换热流道出口 12,所述换热流道入口 11设置于第一列换热管13,所 述换热流道出口 12设置于第三列换热管15,所述换热流道入口 11分别与所述分流管3连 接,所述换热流道出口 12分别与集流管4连接。 空调运行制冷模式时,制冷剂经压縮机压縮后形成高压气态,经分流管3分流后 从每个所述换热流道入口 11分别进入分流道17,制冷剂先流过第一列换热管13,并与空气 相互换热,此时传热温差较高,换热效果最佳;制冷剂经第一列换热管13进入第二列换热 管14后,在第二列换热管14和第三列换热管15之间交叉往下与空气进行换热,从而使制 冷剂获得较好的冷凝度,以在换热流道出口 12处获得较好的过冷度;从各分流道17流出 的制冷剂通过所述换热流道出口 12汇集到集流管4,再进入所述过冷回路16,制冷剂在过 冷回路16中进一步与空气进行热交换,提高制冷剂在集流蒸发前的过冷度,提高单位制冷 量,进而提高总制冷量,提高能效比。 空调运行制热模式时,制冷剂首先进入过冷回路16,制冷剂在此蒸发吸热,此时过 冷回路16温度较高,即便是在2摄氏度高湿度的恶劣环境中也不容易结霜,从而避免无过 冷回路16换热管由于底部回路结霜严重从而导致上部排水不畅,造成换热管水膜层过厚, 换热不好,制热效果差的情况;制冷剂流经过冷回路16后,通过所述集流管4经由所述换 热流道出口 12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风冷热泵空调器室外机换热器,包括换热流道、换热翅片、与换热流道入口连接的分流管,以及与换热流道出口连接的集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流道包括沿逆于气流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列换热管、第二列换热管和第三列换热管,所述换热流道入口设置于第一列换热管,所述换热流道出口设置于第三列换热管;所述换热流道还包括设置在底部的过冷回路,所述过冷回路与所述集流管连接;所述分流管与空调器室外机的压缩机连接,所述过冷回路的出口与空调器室内机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永训,陈军,万炯,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欧科空调制冷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