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昆虫诱捕器,其包括具有底面以及两相对的第一侧面的外壳,以及设置于外壳内部的引诱物,还包括两相对的第二侧面以及设置在外壳上并延伸进入外壳内的至少一个筒体,在第二侧面的至少其中之一上设置通孔,筒体的尺寸与通孔的尺寸相当,筒体通过通孔插入到外壳的内部并固定在第二侧面上,外壳的内部通过筒体与外界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内部空间相对封闭,提高了捕虫杀虫的效果,且使用方便,便于更换引诱剂并取出昆虫,并且底面未采用黏合剂,便于取出完整的昆虫标本进行检验。(*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昆虫诱捕器,尤其涉及一种易于获取完整标本且使用方便的昆虫诱捕器。
技术介绍
中国技术专利第200620090202. 0号公开了一种捕虫器,包括灯泡和固定板, 在固定板的两端设有灯泡,固定板上设有粘胶板,该装置利用粘胶板将害虫粘住从而捕捉 害虫。该捕虫器结构简单,但仅能捕获被灯光吸引到粘胶板上的昆虫,捕获的昆虫数量有 限,并且仅仅可以起到捕获昆虫的目的,难以获得完整形状的昆虫标本以供研究调查使用。 又如中国技术专利第01210759. X号所公开的一种飞行昆虫粘捕器,其包括 粘胶,由粘膜、巻筒、吊索、别针、套筒和筒塞组成;粘膜巻在巻筒的外表面,吊索固定在巻筒 的两端。拔开筒塞,按需从巻筒上拉出相应长度的粘膜,用别针夹在套筒上随巻随用。该装 置能够根据需要选择粘膜的长度,然而同样存在前述技术专利的缺陷。 再如中国技术专利第200720088171. X号所公开的一种简易捕虫盒,其盒体 有一个底盘和带活扣的顶盖,底盘和顶盖经两面侧壁利用活扣连为一体,盒体的另两面敞 开;底盘上有一层与底盘分离的,上面带强力胶层的塑料薄膜。顶盖及两侧壁形成的尖顶 高度很低,可以遮挡阳光或灯光,使盒内形成一个虫子喜欢的阴暗环境,配合带香味的诱饵 置于盒内,实施诱捕的效果比单纯用药物要好。另外,公知的纸质Jackson诱捕器,截面为 三角形,两侧完全通透,在诱捕器平坦的底部加一粘胶纸板用于粘虫,数日后将粘胶纸板取 出,可统计在某个时间段内捕获的虫数和种类。上述两种装置均将捕获的标本粘结在胶层 上,不容易取出,无法获取完整的昆虫标本供研究使用,影响后续对昆虫的鉴定工作,另外 还需要经常更换胶层,才能保证捕虫效果。 因此,提供一种能够获取完整标本且使用方便的昆虫诱捕器成为业界目前需要解 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获取完整标本且使用方便的昆虫诱捕器。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昆虫诱捕器,包括具有底面以及两相对的第 一侧面的外壳;以及设置于外壳内部的引诱物;还包括两相对的第二侧面以及设置在外壳 上并延伸进入外壳内的至少一个筒体,在第二侧面的至少其中之一上设置通孔,筒体的尺 寸与所述通孔的尺寸相当,筒体通过所述通孔插入到外壳的内部并固定在第二侧面上,外 壳的内部通过筒体与外界相通。 优选地,第二侧面的至少其中之一设置为活动门。 具体地,筒体两端开口,其固定在第二侧面上的一端设置有封闭片。 例如,封闭片为半圆形。优选地,封闭片上设置有若干孔隙,孔隙的孔径为0. 3cm至0. 4cm。 另外,底面上设置至少一个小孔。 特别地,第二侧面为梯形或三角形。 可选地,筒体的截面设置为圆形、半圆形或三角形。 具体地,筒体设置为包含多个弯曲的圆筒状。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由于外壳内部的空间相对封闭,昆虫进入其中不易 逃离,且内部空间的药物浓度高,提高了捕虫杀虫的效果;2.诱捕器的截面形状为梯形,便 于将手伸入到该昆虫诱捕器的内部进行操作,例如更换药物或引诱剂等,使用方便;3.底 面未采用黏合剂,捕获的标本不易损坏,便于取出完整的昆虫标本进行检验,有利于昆虫的 研究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后续工作的开展,同时便于清除底面上的昆虫,且不需要频繁更换 胶粘层,更为环保,操作更加简便;4.第二侧面其中之一为活动门结构,便于清理和取出捕 获的昆虫或者更换引诱物。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但本技术不局限于这些 实施例,任何在本技术基本精神上的改进或替代,仍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书中所 要求保护的范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昆虫诱捕器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昆虫诱捕器的侧视图。 图3是沿图2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本技术昆虫诱捕器的筒体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 请参照图l,本技术的昆虫诱捕器包括外壳1、设置于外壳1内部的引诱物2 以及设置在外壳1上并延伸进入外壳1内的筒体3,昆虫被引诱物2诱导并经由筒体3进入 到外壳1中,在含毒引诱物2的熏杀作用下死亡并保留在外壳1中。 外壳1包括底面11、顶面13、两相对的第一侧面15以及另外两相对的第二侧面 17。上述各表面围合形成外壳l的内部空间。优选的,顶面13和底面ll的长度约为15cm, 顶面13的宽度为3cm,而底面11的宽度为10cm。 底面11上设置小孔lll,便于及时排水,以免进入外壳1中的雨水等积聚,小孔 111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以满足不同的排水需求。 引诱物2悬挂在顶面13上并置于外壳1的内部空间中,以引诱昆虫进入到昆虫诱 捕器的内部。 如图2所示,第二侧面17为梯形,即该昆虫诱捕器的截面形状为梯形,第一侧面15 为矩形,优选的该第一侧面15的宽度为13cm,第一侧面15和第二侧面17的长度均与顶面 13和底面11相等。在第二侧面17上设置通孔171,筒体3的尺寸与通孔171的尺寸相当, 筒体3通过通孔171插入到外壳1的内部并固定在第二侧面17上。优选的,筒体3的直径 为3. 5cm,长度为3cm,即筒体3进入到外壳1内部的长度为3cm。筒体3两端开口 ,其固定 在第二侧面17上的一端包括半圆形的封闭片31,封闭片31上设置有若干孔隙311,孔隙311的孔径优选为0.3cm至0.4cm。封闭片31占据了筒体3开口的约一半的面积,减小了 外壳1与外界相通的面积,使得该昆虫诱捕器的内部空间相对封闭,可有效防止进入外壳1 中的昆虫再度从外壳1中逃离,并且可提高外壳1中的药物浓度,防止药物过快散发,另外 还可以防止雨水等轻易进入到外壳1中。两个第二侧面17的至少其中之一可以设置为活 动门,即可以开启以便取出和检验被诱捕并掉落在底面11上的昆虫。例如,可以利用系绳 172将第二侧面17与第一侧面15可松开地连接在一起。 使用过程中,根据某些昆虫种类对特定的引诱物具有反应能力的特点,使得昆虫 经由筒体3进入到壳体1内部,并且昆虫会受到引诱物2的剌激而围绕引诱物2活动。由 于外壳l内部的空间相对封闭,含毒引诱物2对进入其中的昆虫有熏杀作用,从而将进入容 器内的昆虫杀死,进而实现对特定种类昆虫的捕捉和杀死效果。通过利用引诱物诱捕和杀 死昆虫的作用,可以对特定种类昆虫的发生发展进行调查,同时还可以用于对有害昆虫的 杀虫防治。 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1.由于外壳l内部的空间相对封闭,昆虫进入其中不易逃离,且内部空间的药物 浓度高,提高了捕虫杀虫的效果;2.诱捕器的截面形状为梯形,便于将手伸入到该昆虫诱 捕器的内部进行操作,例如更换药物或引诱剂等,使用方便;3.底面ll未采用黏合剂,捕获 的标本不易损坏,便于取出完整的昆虫标本进行检验,有利于昆虫的研究以及病虫害防治 等后续工作的开展,同时便于清除底面ll上的昆虫,且不需要频繁更换胶粘层,更为环保, 操作更加简便;4.第二侧面17其中之一为活动门结构,便于清理和取出捕获的昆虫或者更 换引诱物2。 实施例2 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方案,其它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第二侧面17可以是三角形或其它形状,当第二侧面17为三角形时,外壳1的两第 一侧面15直接接合,而没有顶面13。其上设置的通孔171可以是圆形之外的其他形状,例 如半圆形或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昆虫诱捕器,包括:具有底面以及两相对的第一侧面的外壳;以及设置于外壳内部的引诱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相对的第二侧面以及设置在外壳上并延伸进入外壳内的至少一个筒体,在所述第二侧面的至少其中之一上设置通孔,所述筒体的尺寸与所述通孔的尺寸相当,所述筒体通过所述通孔插入到所述外壳的内部并固定在所述第二侧面上,所述外壳的内部通过所述筒体与外界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广勤,梁帆,赵菊鹏,邝业文,罗冠葱,骆秋勤,
申请(专利权)人:梁广勤,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