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卡车用空气悬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994803 阅读:7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重型卡车用空气悬架,属汽车悬架,其特征是位于左主纵梁和右主纵梁的下方,在后桥和中桥的左、右两端段的底部分别安装左、右后副纵梁和左、右前副纵梁,在各副纵梁的两端段上均分别安装气囊支架和气囊,各气囊的顶面分别与左、右主纵梁的底部相连接并使左、右主纵梁承托在各气囊上,在左、右后副纵梁的后端底部和在左、右前副纵梁的前端底部分别铰接与左、右主纵梁对应相连接的稳定杆,以增加左、右后副纵梁和左、右前副纵梁的稳定性;在左、右主纵梁上安装与车载储气筒和各气囊对应相连接的高度气阀,高度气阀随车桥和车架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对气囊排气或充气,使悬架具备良好的动态弹性,增加了重卡行驶时的舒适性和稳定性。(*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汽车悬架,尤其是涉及一种重型卡车的悬架。
技术介绍
现有载重汽车,尤其是重型载重汽车的后悬架大多采用钢板弹簧悬架, 但是钢板弹簧悬架体积大、自重重、钢板弹簧的刚度不可调,不仅影响汽车 的经济性,而且汽车行驶中舒适性也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重型卡车用空气悬架, 一改以往重型卡车 采用钢板弹簧悬架结构的状况,不仅自重轻而且负载能力可调,弹性系数随 负载同步变化,增加了重卡行驶时的舒适性和稳定性。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来实现的 一种重型卡车用空气悬架,包括左 主纵梁、右主纵梁、中桥、后桥、左V杆支座、右V杆支座、V形推力杆和减 震器;左主纵梁、右主纵梁和前端横梁、尾端横梁组成车架,中桥、后桥通 过悬架与车架相连接,左V杆支座和右V杆支座分别对应安装在中桥、后桥 之间中部的左主纵梁和右主纵梁上,二架V形推力杆呈前、后对称设置,各 架V形推力杆的一端分别对应与中桥和后桥相铰接,另一端则分别与左V杆 支座和右V杆支座对应相铰接,其特征是位于左主纵梁和右主纵梁后段的 下方,在后桥的左、右两端段的底部用上连接板和长螺栓分别安装前、后向 的左后副纵梁和右后副纵梁,该左后副纵梁和右后副纵梁均为工字形长梁, 在左后副纵梁和右后副纵梁的两端段的上表面上均分别安装气囊支架,在各 气囊支架上又分别安装气囊,各气囊的顶面又分别与左主纵梁和右主纵梁相 连接并使左主纵梁和右主纵梁后段的底部承托在各气囊上;在左主纵梁和左 后副纵梁之间以及在右主纵梁和右后副纵梁之间分别安装减震器;在左后副 纵梁与左V杆支座的下端之间以及在右后副纵梁与右V杆支座的下端之间分 别铰接推力杆;在左后副纵梁的后端底部和右后副纵梁的后端底部共同铰接 一根后稳定杆,该后稳定杆呈水平状设置,稳定杆的左、右两端段对称后弯,在后稳定杆的左后端和右后端上均分别对应连接后稳定杆吊杆,各后稳定杆 吊杆的上部则与后稳定杆支架相连接,各后稳定杆支架与左主纵梁和右主纵梁的后端段对应相连接,以增加左后副纵梁和右后副纵梁的稳定性;同样地, 位于左主纵梁和右主纵梁前中段的下方,在中桥的左、右两端段的底部用上 连接板和长螺栓分别安装前、后向的左前副纵梁和右前副纵梁,该左前副纵 梁和右前副纵梁均为工字形长梁,在左前副纵梁和右前副纵梁的两端段的上 表面上均分别安装气囊支架,在各气囊支架上又分别安装气囊,各气囊的顶 面又分别与左主纵梁和右主纵梁相连接并使左主纵梁和右主纵梁前中段的底 部承托在气囊上;在左主纵梁和左前副纵梁之间以及在右主纵梁和右前副纵 梁之间分别安装减震器;在左前副纵梁与左V杆支座的下端之间以及在右前 副纵梁与右V杆支座的下端之间分别铰接推力杆;在左前副纵梁的前端底部 和右前副纵梁的前端底部共同铰接一根前稳定杆,该前稳定杆呈水平状设置, 前稳定杆的左、右两端段对称前弯,在前稳定杆的左前端和右前端均分别对 应连接前稳定杆吊杆,各前稳定杆吊杆的上部则与前稳定杆支架相连接,各 前稳定杆支架分别与左主纵梁和右主纵梁的前中段对应相连接,以增加左前 副纵梁和右前副纵梁的稳定性;此外,在靠近中桥部位的左主纵梁和右主纵 梁上安装高度气阀并将高度气阀支架与中桥相连接,高度气阀用管路与车载 储气筒和各气囊对应相连接;使用时,按设计调节好合适的高度气阀位置, 当车架加载时车架向下运动,高度气阀通过高度气阀支架感应到车架下移, 给气路送去充气信号,使空气压入气囊内部,从而增加气囊刚度,使车架保 持稳定状态;同样在车轮跳动,以及车架卸载时的各种情况下,高度气阀通 过高度气阀支架感应到车桥和车架的相对位置的变化,不断地向气路送去信 号,使气路对气囊随时排气或充气,从而及时调节空气悬架的刚度。本技术所提出的重型卡车用空气悬架,结构合理,使用安全可靠, 悬架具备良好的动态弹性,增加了重卡行驶时的舒适性和稳定性。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所提出的重型卡车用空气悬架作进一 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提出的重型卡车用空气悬架的俯视示意图。5图2是图1的右视示意图。图1、图2中1、左主纵梁 2、气囊 3、气囊支架 4、左后副 纵梁 5、后稳定杆 6、后稳定杆吊杆 7、后稳定杆支架 8、减 震器 9、后桥 10、高度气阀 11、高度气阀支架 12、推力杆 13、 V型推力杆 14、左V杆支座 15、右主纵梁 16、右V杆支座 17、右后副纵梁 18、中桥 19、左前副纵梁 20、右前副纵梁 21、 前稳定杆 22、前稳定杆吊杆 23、前稳定杆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一种重型卡车用空气悬架,包括左主纵梁1、右主纵梁15、中桥18、后 桥9、左V杆支座14、右V杆支座16、 V形推力杆13和减震器8;左主纵梁 1、右主纵梁15和前端横梁、尾端横梁组成车架,中桥18、后桥9通过悬架 与车架相连接,左V杆支座14和右V杆支座16分别对应连接在中桥18、后 桥9之间中部的左主纵梁1和右主纵梁15上,二架V形推力杆13呈前、后 对称设置,各架V形推力杆13的一端分别对应与中桥18和后桥9相铰接, 另一端则分别与左V杆支座14和右V杆支座16对应相铰接,其特征是位 于左主纵梁1和右主纵梁15后段的下方,在后桥9的左、右两端段的底部用 上连接板和长螺栓分别安装前、后向的左后副纵梁4和右后副纵梁17,该左 后副纵梁4和右后副纵梁17均为工字形长梁,在左后副纵梁4和右后副纵梁 17的两端段的上表面上均分别安装气囊支架3,在各气囊支架3上又分别安 装气囊2,各气囊2的顶面又分别与左主纵梁1和右主纵梁15相连接并使左 主纵梁1和右主纵梁15后段的底部承托在各气囊2上;在左主纵梁1和左后 副纵梁4之间以及在右主纵梁15和右后副纵梁17之间分别安装减震器8;在 左后副纵梁4与左V杆支座14的下端之间以及在右后副纵梁17与右V杆支 座16的下端之间分别铰接推力杆12;在左后副纵梁4的后端底部和右后副纵 梁17的后端底部共同铰接一根后稳定杆5,该后稳定杆5呈水平状设置,后 稳定杆5的左、右两端段对称后弯,在后稳定杆5的左后端和右后端上均分 别对应连接后稳定杆吊杆6,各后稳定杆吊杆6的上部则与后稳定杆支架7相 连接,各后稳定杆支架7与左主纵梁1和右主纵梁15的后端段对应相连接, 以增加左后副纵梁4和右后副纵梁17的稳定性;同样地,位于左主纵梁l和右主纵梁15前中段的下方,在中桥18的左、右两端段的底部用上连接板和 长螺栓分别安装前、后向的左前副纵梁19和右前副纵梁20,该左前副纵梁 19和右前副纵梁20均为工字形长梁,在左前副纵梁19和右前副纵梁20的两 端段的上表面上均分别安装气囊支架3,在各气囊支架3上又分别安装气囊2, 各气囊2的顶面又分别与左主纵梁1和右主纵梁15相连接并使左主纵梁1和 右主纵梁15前中段的底部承托在各气囊2上;在左主纵梁1和左前副纵梁19 之间以及在右主纵梁15和右前副纵梁20之间分别安装减震器8;在左前副纵 梁19与左V杆支座14的下端之间以及在右前副纵梁20与右V杆支座16的 下端之间分别铰接推力杆12;在左前副纵梁19的前端底部和右前副纵梁20 的前端底部共同铰接一根前稳定杆21,该前稳定杆21呈水平状设置,前稳定 杆21的左、右两端段对称前弯,在前稳定杆2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重型卡车用空气悬架,包括左主纵梁(1)、右主纵梁(15)、中桥(18)、后桥(9)、左V杆支座(14)、右V杆支座(16)、V形推力杆(13)和减震器(8),其特征是: a、位于左主纵梁(1)和右主纵梁(15)后段的下方,在后桥( 9)的左、右两端段的底部用上连接板和长螺栓分别安装前、后向的左后副纵梁(4)和右后副纵梁(17),在左后副纵梁(4)和右后副纵梁(17)的两端段的上表面上均分别安装气囊支架(3),在各气囊支架(3)上又分别安装气囊(2),各气囊(2)的顶面又分别与左主纵梁(1)和右主纵梁(15)相连接并使左主纵梁(1)和右主纵梁(15)后段的底部承托在各气囊(2)上; b、在左主纵梁(1)和左后副纵梁(4)之间以及在右主纵梁(15)和右后副纵梁(17)之间分别安装减震器(8);  c、在左后副纵梁(4)与左V杆支座(14)的下端之间以及在右后副纵梁(17)与右V杆支座(16)的下端之间分别铰接推力杆(12); d、在左后副纵梁(4)的后端底部和右后副纵梁(17)的后端底部共同铰接一根后稳定杆(5),该后稳定杆( 5)呈水平状设置,后稳定杆(5)的左、右两端段对称后弯,在后稳定杆(5)的左后端和右后端上均分别对应连接后稳定杆吊杆(6),各后稳定杆吊杆(6)的上部则与后稳定杆支架(7)相连接,各后稳定杆支架(7)与左主纵梁(1)和右主纵梁(15)的后端段对应相连接; e、位于左主纵梁(1)和右主纵梁(15)前中段的下方,在中桥(18)的左、右两端段的底部用上连接板和长螺栓分别安装前、后向的左前副纵梁(19)和右前副纵梁(20),在左前副纵梁(19)和右前副纵梁(20)的两端段的上表 面上均分别安装气囊支架(3),在各气囊支架(3)上又分别安装气囊(2),各气囊(2)的顶面又分别与左主纵梁(1)和右主纵梁(15)相连接并使左主纵梁(1)和右主纵梁(15)前中段的底部承托在各气囊(2)上; f、在左主纵梁(1)和左前 副纵梁(19)之间以及在右主纵梁(15)和右前副纵梁(20)之间分别安装减震器(8); g、在左前副纵梁(19)与左V杆支座(14)的下端之间以及在右前副纵梁(20)与右V杆支座(16)的下端之间分别铰接推力杆(12); h、在 左前副纵梁(19)的前端底部和右前副纵梁(20)的前端底部共同铰接一根前稳定杆(21),该前稳定杆(21)呈水平状设置,前稳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长金李献飞张刚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华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