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胀接触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926432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膨胀接触件,为检测设备中的一个部件。目前在对电气设备的性能进行检测时,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下,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接触端块和套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杆、弹性形变器和连接杆,所述套管的一头为瓣状;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开有盲孔,所述连接杆中开有盲孔的一头与套管的另一头相连接;所述内杆上设置有外凸块,该内杆位于套管内,所述内杆的一头位于连接杆的盲孔内,该内杆的另一头位于套管外,所述外凸块位于内凸块和连接杆之间;所述接触端块连接在内杆的另一头上;所述弹性形变器位于内杆外凸块和连接杆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方便、安全和可靠,检测设备与待检测的电气设备之间能够充分的接触。(*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膨胀接触件,属于一种用于检测电气设备的零部件,主要安装在 通电检测和测试设备中,特别是安装在通电自动检测的设备上,为检测设备中的一个部件。 在需要对待检测设备进行通电检测时,本技术与待检测设备上的盲孔类接触部位相接 触,从而形成通路电路,本技术最主要安装在用于检测大功率电气设备的检测设备中, 如安装在电度表的生产、校正等检测设备中。
技术介绍
电气设备在生产完成后一般都要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才成为合格的产品,而在电气 设备的检测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该设备进行通电,而且通电的电流相对较大。通常电气设备 中的接线端子一般都位于盲孔内,外部电源通过导线连接到电气设备中的接线端子上,接 通电源后电气设备才开始运行。目前在对电气设备进行通电检测时, 一般都是通过人工的方法将检测设备中的通电导 线连接到待检测的电气设备的接线端子上,如通过螺丝将通电导线拧到接线端子上,然后 通电后再对该待检测的设备进行检测。使用人工的方法逐根将检测设备中的通电导线连接 到待检测的电气设备中,不仅工作效率低下,而且会出现通电导线没有完全连接到待检测 设备中的接线端子上的情况,即通电导线没有与待检测设备中的接线端子充分接触,从而 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还有就是对电气设备进行检测时,加在待检测电气设备中的电 流相对都较大,在使用人工方法将检测设备中的通电导线连接到待检测的电气设备中时, 增加了操作上的危险性。目前在用于检测电气设备性能的检测设备中,还没有一种能够方便的连接到待检测的 电气设备中且用于导电的部件,使得电气设备的检测工序中,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下, 且工作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 使用方便、安全和可靠,检测设备与待检测的电气设备之间能够充分接触的膨胀接触件。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膨胀接触件包括接触端块和套管, 其特点在于还包括内杆、弹性形变器和连接杆,所述套管的一头为瓣状,所述套管为瓣状的一头内壁设置有内凸块;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开有盲孔,该盲孔与内杆的一头相匹配, 所述连接杆中开有盲孔的一头与套管的另一头相连接;所述内杆上设置有外凸块,该内杆 位于套管内,所述内杆的一头位于连接杆的盲孔内,该内杆的另一头位于套管外,所述外 凸块位于内凸块和连接杆之间;所述接触端块连接在内杆的另一头上;所述弹性形变器位 于内杆外凸块和连接杆之间。由此使得本技术能够方便、快捷的卡接到待检测的电气 设备的接线孔中,从而大大提高了检测设备的检测效率,提高了检测的准确率。本技术所述套管一头的外壁上设置有管口凸块,该套管一头的管口为楔形状。由 此使得本技术在使用时,能够更加牢固的卡接到待检测的电气设备中的接线孔中,有 效确保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技术所述接触端块中与内杆相连的一头设置有倒角,该倒角与套管的楔形管口 相匹配。由此使得本技术在使用时,确保接触端能够有效的位于待检测设备的接线孔 内。本技术所述套管的一头瓣体的瓣数在3—8瓣之间。由此使得本技术的套管具 有良好的膨胀功能。本技术所述弹性形变器为弹簧或者弹片。由此使得本技术的结构较为简单, 生产成本较低。本技术所述接触端块通过螺纹固定在内杆的另一头上。由此使得本技术的生 产较为方便。本技术所述连接杆通过螺纹固定在外套的另一头上。由此使得本技术的结构 更为简单。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本技术主要安装在用于检测 和测试电气设备的检测设备中,使用时,本技术中连接杆的一端固定在检测设备上, 通常一台检测设备中可以固定多个本技术。然后将本技术插入待检测电气设备的 接线孔中,使得本技术中的接触端块与待检测电气设备中接线孔内底相接触;随着本 技术的不断插入接线孔内,接触端块牢牢的顶在了接线柱上,此时本技术中的内 杆就定位不动了;当本技术继续插入接线孔中时,内杆就固定不动了,而套管继续深 入插线孔内,此时位于内杆凸块和连接杆之间的弹性形变器发生弹性形变,套管中的楔形 管口与接触端块相接触;随着套管不断深入接线孔内,接触端块被顶到套管的楔形管口内, 又由于套管中有楔形管口的一头为瓣状,这就使得套管的楔形管口被接触端块顶开,即套 管的前端在接线孔内膨胀,从而将套管紧紧的卡在接线孔内,使接触端块与待检测电气设 备中的接线柱紧密接触。至此,检测设备通过其他部件定位在原地,本技术就被牢牢的卡接在了待检测的电气设备中。当本技术插接定位在待检测的电气设备中后,启动检测设备对待检测的电气设备 进行检测。当检测完毕后,检测设备慢慢挪离待检测的电气设备,此时顶在本技术上 的力慢慢减小,本技术中的弹性形变器就开始复位,使得套管中的楔形管口与接触端 块相分离,这样就使得膨胀开的楔形管口也恢复成原状,最后本技术就随检测设备而 从待检测电气设备的接线孔中拔出,使得本技术中的接触端块离开待检测电气设备中 的接线柱。本技术能够方便的卡接到待检测的电气设备中,无需人工接线,确保了检测过程 中的安全性。 一台检测设备中可以根据需要固定多个本技术,然后将检测设备推到多 台待检测的电气设备前,使每个本技术分别对准一台待检测的电气设备,即一次就可 以完成多台待检测设备的电路连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技术使用安全、可靠,能够确保检测设备与待检测设备之间的充分接触,提高 了检测的准确性。本技术特别适用在对大功率电气设备进行检测的检测设备中,比如 电度表的生产、校正等检测设备中。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制造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2是图1中A—A面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即对接触端块、套管和连接杆进行剖视 后的结构示意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套管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B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内杆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参见图1一图7,本技术包括接触端块l、内杆2、弹性形变器、套管4和连接杆 5,本实施例中使用弹簧3作为本技术中的弹性形变器,本技术中的弹性形变器也 可以使用弹片等其他具有弹性形变能力的器件来替代弹簧3。本实施例中套管4上的套管一头41均匀的分成四瓣瓣体43,套管一头41的内壁设置 有内凸块42,套管一头41的外壁设置有管口凸块45,套管另一头46中设置有内螺纹,套管4中的管口 44为楔形状,套管一头41的形状为方形。本技术中套管一头41上瓣体 43的瓣数可以分成3—8瓣之间,套管一头41的外壁上也可以不设置管口凸块45。本实施 例中套管4采用导电性能好的弹性铜合金材料制造而成,本技术中的套管4也可以采 用其他导电材质来制造,如铜、钢等,本技术中套管一头41的形状也可以为圆形。本实施例中连接杆5的一端开有盲孔51,连接杆5中开有盲孔51的一头设置有外螺 纹,内杆2上设置有外凸块21,内杆一头22与连接杆5中的盲孔51相匹配,内杆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膨胀接触件,包括接触端块和套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杆、弹性形变器和连接杆,所述套管的一头为瓣状,所述套管为瓣状的一头内壁设置有内凸块;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开有盲孔,该盲孔与内杆的一头相匹配,所述连接杆中开有盲孔的一头与套管的另一头相连接;所述内杆上设置有外凸块,该内杆位于套管内,所述内杆的一头位于连接杆的盲孔内,该内杆的另一头位于套管外,所述外凸块位于内凸块和连接杆之间;所述接触端块连接在内杆的另一头上;所述弹性形变器位于内杆外凸块和连接杆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膨胀接触件,包括接触端块和套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杆、弹性形变器和连接杆,所述套管的一头为瓣状,所述套管为瓣状的一头内壁设置有内凸块;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开有盲孔,该盲孔与内杆的一头相匹配,所述连接杆中开有盲孔的一头与套管的另一头相连接;所述内杆上设置有外凸块,该内杆位于套管内,所述内杆的一头位于连接杆的盲孔内,该内杆的另一头位于套管外,所述外凸块位于内凸块和连接杆之间;所述接触端块连接在内杆的另一头上;所述弹性形变器位于内杆外凸块和连接杆之间。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膨胀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一头的外壁上设置有管 口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吉国王宝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中航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