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车控制阀的壳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926251 阅读:2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叉车控制阀的壳体,该壳体采用铝合金材料,在铝质壳体内设有油槽,形成薄壁油腔,通过油腔连接压力调节阀、蓄能器、微动调节阀和电磁换向阀。在铝质壳体密封面的周边设有回油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实现铁质叉车控制阀所有功能的基础上,减小了控制阀的重量、优化了油道结构和降低漏油,使得结构更加合理,便于加工生产。(*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1 3. 5吨叉车操作系统上使用的液力控制阀的壳体,液力控制阀的功能是 对叉车前进档位、空挡档位和后退档位的转换控制,并且实现对操作系统和进变矩器油压的 控制。
技术介绍
目前,国产技术叉车控制阀壳体的材料主要是铸铁件,其存在以下问题-铸铁件叉车控制阀重量较大,笨重,造成叉车整体重量大,消耗能源;油道复杂、内部交叉油道较多;铸铁件叉车控制阀壳体在铸造时容易产生气孔、砂眼、缺肉等铸造缺陷,造成 产品漏油及外观缺陷,且铸铁件在铸造过程中能耗较大、环境污染也较大;相对而言,铸铁 件叉车控制阀散热慢,而叉车操作系统工作时温度高,铸铁件不利于系统散热, 一定程度上 会增大内泄和加剧橡胶密封件老化。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叉车的铁质控制阀的不足,本技术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叉车控制阀的 壳体,其能优化控制阀内部油路,减少泄漏,且质量轻。本技术为实现其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叉车控制阀的壳体,该壳体采用铝合金材 料,在铝质壳体内设有油槽,形成薄壁油腔,通过油腔连接压力调节阀、蓄能器、微动调节 阀和电磁换向阀。在铝质壳体密封面的周边设有回油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实现铁质叉车控制阀所有功能的基础上,减小了控制阀的重 量、优化了油道结构和降低漏油,使得结构更加合理,便于加工生产。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l为本技术的油道分配原理框图; 图2为本技术主视图; 图3为图2A-A剖视构造示意图;图4为铝质壳体内油道布置示意图。图中l、油箱,2、油泵,3、铝质壳体控制阀,4、压力表,5、节流阀,6、单向阀,7、 变矩器,8、粗过虑器,9、压力调节阔,10、蓄能器,11、精过虑器,12、电磁换向阀,13、 微动调节阀,14、回油槽及回油口, 15、进油口, 16、进变出油口, 17、前进档出油口, 18、 后退档出油口, 19、铝质壳体。具体实施方式图l所示本技术的油道分配原理图,图中油泵2供油到铝质壳体控制阀3,进入压力调 节阀9,通过在铝质壳体上直接设计非加工油道将压力油分配到微动调节阀13和电磁换向阀 12。另一部分压力油通过单向阀6经节流阀5进入变矩器7。图2、图3所示本技术的主视和剖视构造示意图,在铝质壳体19上布置有电磁换向阀 12,微动调节陶13,压力调节阀9和蓄能器10。图4为铝质壳体内油道布置示意图,铝质壳体内布置有前进档出油口17,后退档出油口18, 回油槽及回油口14,进油口15,进变出油口16。本技术通过材料更改及油道直接在壳体上设计,开设较多油槽縮减了较多的材料, 避免内部油道的错综复杂,使得壳体本身结构小巧。同时在壳体周边设计回油槽回油口14, 从结构上减低漏油的可能,提高阀的性能。在铝质壳体上直接设计非加工油道,形成薄壁油腔。同时在铝质壳体密封面,周边设计 回油槽,起到降低泄漏作用。这样既节省了材料也优化了内部油路。在壳体上开设多个油槽 代替后续加工油道,通过油槽形成连接压力调节阀、蓄能器、微动调节阀和电磁换向阀实现 控制阀操纵控制前进、后退等功能。铝质壳体可采用低压铸造,避免了砂眼、涨砂、掉砂铸造等缺陷,产品合格率高,且降 低了质量;漏油作用减少,节省材料也优化了内部油路,使得油路通径增大,压力损失小, 散热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叉车控制阀的壳体,其特征在于该壳体采用铝合金材料,在铝质壳体内设有油槽,形成薄壁油腔,通过油腔连接压力调节阀、蓄能器、微动调节阀和电磁换向阀。

【技术特征摘要】
1、叉车控制阀的壳体,其特征在于该壳体采用铝合金材料,在铝质壳体内设有油槽,形成薄壁油腔,通过油腔连接压力调节阀、蓄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俊徐文泉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力威汽车油泵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