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923546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在轮胎表面(31)沿着轮胎径向延伸、具有从轮胎表面(31)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形状的多个径向突起(60),多个径向突起(60)以轮胎旋转轴线(S)为中心呈放射状设置,多个径向突起(60)分别具有作为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的外侧端部(62),外侧端部(62)设于轮胎表面中的、轮胎宽度方向的轮胎最大宽度部分(最大宽度部分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轮胎表面具有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多个径向突起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充气轮胎的温度上升促进构成充气轮胎的材料随着时间变化。在材 料的随时间变化中例如列举有物理性质的变化。此外,充气轮胎的温度上升也成为在高 速行驶时胎面部破损的原因。因此,从充气轮胎的耐久性的观点出发,充气轮胎的温度 上升是不好的。特别是在施加有重载荷的大型·超大型子午线轮胎(ORR)、卡车·汽车子午 线轮胎(TBR)、爆胎行驶时(轮胎内压为OkPa行驶时)的缺气保用轮胎中,提高耐久性 尤为重要。因此,在这些轮胎中,减少充气轮胎的温度上升很重要。例如,在缺气保用轮胎中设有增强轮胎胎侧部的胎侧加强层。胎侧加强层在沿 着轮胎宽度方向的截面中具有月牙状的形状。在爆胎行驶时,轮胎径向的变形集中于胎 侧加强层。由此,胎侧加强层形成高温,导致缺气保用轮胎的耐久性变差。对此,提出有在胎体帘布层、胎圈部设有抑制充气轮胎的应变的加强构件的技 术(以下称为第1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在第1技术中,特别是在构成轮胎胎侧部的 胎体帘布层、胎圈部设有抑制轮胎胎侧部的应变的加强构件。由此,能够抑制充气轮胎 的温度上升,特别是抑制轮胎胎侧部的温度上升。公知在与轮辋接触的胎圈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设置具有多个隆起的轮辋防护 部的技术(以下称为第2技术)。通过设于轮辋防护部上的多个隆起,使充气轮胎的表面 积增加。因此,提高了充气轮胎产生热的散热性。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76431号公报在上述的第1技术中,因施加于充气轮胎的载荷,有可能会产生加强构件的脱 离等。即,加强构件有可能成为新的故障的主要原因。此外,通过在轮胎胎侧部上设有加强构件,使轮胎胎侧部的刚性提高,所以充 气轮胎变得容易弹跳。因此,操纵稳定性、乘坐舒适性等有可能变差。特别是在缺气保 用轮胎中,由于轮胎胎侧部的刚性更高,所以乘坐舒适性等有可能变差。在上述的第2技术中,如上所述,期望通过增大充气轮胎的表面积来提高散热 性。另一方面,为了抑制在充气轮胎和路面之间所产生的摩擦热的传导,充气轮胎的外 表面优选由热传导性低的橡胶材料构成。因此,即使单纯地增加充气轮胎的表面积,也 无法充分地抑制轮胎胎侧部的温度上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充分地抑制轮 胎胎侧部的温度上升的充气轮胎。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那样的技术方案。首先,第1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轮胎表面(轮胎表面31)具有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多个径向突起(径向突 起60),该多个径向突起具有从轮胎表面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形状,多个径向突起 以轮胎旋转轴线为中心呈放射状设置,多个径向突起分别具有作为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 的外侧端部(外侧端部62),外侧端部设于轮胎表面当中的、轮胎宽度方向的轮胎最大宽 度部分(最大宽度部分T)。根据该技术方案,充气轮胎具有从轮胎表面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径 向突起。由此,在轮胎胎侧部(轮胎表面)流动的空气流越过径向突起。然后,空气流 在径向突起的轮胎旋转方向的后侧沿相对于轮胎表面大致正交的方向流动,激烈地冲撞 轮胎表面。因此,空气流和轮胎表面积极地进行热交换,因而能充分地抑制轮胎胎侧部 (轮胎表面)的温度上升。其结果,轮胎耐久性提高。在此,在径向突起的外侧端部设于最大宽度部分的轮胎径向外侧的情况下,在 爆胎行驶时(轮胎内压为OkPa行驶时),充气轮胎的轮胎胎侧部发生弯曲,径向突起与路 面接触。因此,在径向突起处产生摩擦热,导致轮胎胎侧部的温度上升。另一方面,由 于径向突起与路面摩擦,有时径向突起出现缺损、脱落。其结果,导致充气轮胎的可视 性降低。考虑到该原因,外侧端部设于最大宽度部分。由此,在爆胎行驶时(轮胎内压 为OkPa行驶时),即使在充气轮胎的轮胎胎侧部弯曲的情况下,径向突起也不会与路面 接触。因此,由于在径向突起处不产生摩擦热,所以能够充分地抑制轮胎胎侧部(轮胎 表面)的温度上升。而且,径向突起不会出现缺损、脱落,充气轮胎的可视性不会降 低。另一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轮胎最大宽度部分的轮胎径向的宽度位于以轮胎最 大宽度的位置为中心,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和轮胎径向外侧分别IOmm的范围内。另一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还具有沿着以轮胎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周延伸的周 向突起(周向突起100),该周向突起具有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形状,周向突起设 于轮胎最大宽度部分。另一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周向突起的高度(周向突起高度hs) 为轮胎宽度方向的多个径向突起的最大高度(径向突起高度h)的0.2倍以上且1.5倍以 下。另一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轮胎径向的周向突起的宽度(周向宽度B)为2mm以 上且22mm以下。另一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外侧端部在轮胎径向外侧具有端面,端面相对于轮 胎表面形成大于0°且90°以下的角度。另一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部的高度随着朝向轮胎径向 外侧去而减小。另一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将轮胎宽度方向的径向突起的最大高度设为 “h”、与轮胎径向正交的径向突起的宽度设为“W”、相邻的径向突起的节距设为 “P”时,满足1.0邻/h《50.0且1.0《(p-w)/w《100.0的关系。根据本专利技术,能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地抑制轮胎胎侧部的温度上升的充气轮胎。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宽度方向剖视图。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径向突起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径向突起的图。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径向突起的放大侧视图。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径向突起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径向突起的剖视图(图7的C-C剖视图)。图9是用于说明越过第1实施方式的径向突起的空气气流的图。图10是为了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径向突起的作用·效果的图。图1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更例1的径向突起的放大侧视图。图1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更例2的径向突起的放大侧视图。图1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更例3的充气轮胎的侧视图。图1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更例4的充气轮胎的侧视图。图1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1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径向突起的图。图1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径向突起的放大侧视图。图18是为了说明越过第2实施方式的径向突起和周向突起的空气气流的图。图1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变更例1的径向突起的放大侧视图。图2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变更例2的径向突起的放大侧视图。图2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变更例3的充气轮胎的侧视图。图2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变更例4的充气轮胎的侧视图。图23是表示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热传导率的曲线图(其1)。图24是表示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热传导率的曲线图(其2)。图25是表示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热传导率的曲线图(其3)。附图标记说明1、充气轮胎;10、胎圈部;10a、胎圈芯;10b、三角胶条;20、胎体帘布 层;30、轮胎胎侧部;31、轮胎表面;40、胎侧加强层;50、内衬层;60、径向突起; 60A、上表面;61、内侧端部;62、外侧端部;62A、端面;70、轮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在轮胎表面沿着轮胎径向延伸、具有从上述轮胎表面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形状的多个径向突起,上述多个径向突起以轮胎旋转轴线为中心呈放射状设置,上述多个径向突起分别具有作为上述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的外侧端部,上述外侧端部设于上述轮胎表面中的、轮胎宽度方向的轮胎最大宽度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8-5-2 2008-1207871. 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在轮胎表面沿着轮胎径向延伸、具有从上述轮胎表面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 的形状的多个径向突起,上述多个径向突起以轮胎旋转轴线为中心呈放射状设置,上述多个径向突起分别具有作为上述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的外侧端部,上述外侧端部设于上述轮胎表面中的、轮胎宽度方向的轮胎最大宽度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轮胎最大宽度部分的上述轮胎径向的宽度位于以轮胎最大宽度的位置为中心、 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和轮胎径向外侧分别为IOmm的范围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该充气轮胎还包括沿着以上述轮胎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周延伸、具有向上述轮胎宽 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形状的周向突起,上述周向突起设于上述轮胎最大宽度部分。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渡边刚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