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909136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提高耐压性、简化制造工序的半导体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半导体装置具备:层叠在含有SiC的n+型基板(11),含有SiC的n型外延层(1);在外延层(1)的表面层相互隔离地配置的n+型源极区域(5);被源极区域(5)夹持的p型阱接触区域(2);与源极区域(5)及p型阱接触区域(2)的基板(11)侧表面相接地配置的p型阱区域(3);配置为夹持源极区域(5)及p型阱区域(3)的p型阱扩展区域(4)。在从外延层(1)的表面向基板(11)的深度方向,p型阱区域(3)的杂质浓度的浓度峰值位置比p型阱扩展区域(4)的杂质浓度的浓度峰值位置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装置,尤其涉及利用了碳化硅的半导体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作为电力用半导体元件,推进开发一种利用了 M0SFET(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或 IGBT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的电力转换用半导体装置。其中,与硅(Si)相比,利用了碳化硅(SiC)半导体 的装置由于SiC的带隙宽、绝缘破坏电场大一数量级等的理由而被特别关注。图25表示利用了现有SiC的功率型MOSFET的构造的一例。现有的功率型M0SFET, 在η+型SiC半导体基板11的表面设置有η_型SiC半导体外延层1。在η_型SiC半导体外 延层1的表层部设置有P型杂质区域14和η.型杂质区域5,其中η+型杂质区域5在该ρ型 杂质区域14内夹持ρ+型杂质区域2。以往,为了形成SiC的杂质区域,基于在Si半导体中利用的热扩散法难以形成杂 质区域,所以通常利用离子注入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2-299620号公报可是,在利用了 SiC的MOSFET中,在ρ型杂质区域14的与栅极绝缘膜6的界面附 近(沟道区域)的杂质浓度变大时,在沟道区域中的迁移率就会变低。因此,为了降低P型 杂质区域14的表面附近的杂质浓度,需要减少杂质离子的注入剂量且使ρ型杂质区域14 的杂质浓度整体降低加以抑制。结果,在施加了逆电压的情况下,在P型杂质区域14发生 击穿。因此,存在着未产生SiC本来的绝缘破坏电场的优点、无法得到高耐压的问题。另外,在用不同的掩模分别形成了护环(guard ring)或ρ型杂质区域、η型杂质 区域的情况下,存在着制造工序增加、成品率下降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耐压性、简化制造工序的半导体装置。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如下半导体装置,具备含有碳 化硅,由第1主电极区域构成的基板;层叠在所述基板的表面,由碳化硅构成的第1导电型 外延层;在所述外延层的表面层相互隔离地配置的第1导电型的第2主电极区域;被所述 第2主电极区域夹持的第2导电型阱接触区域;与所述第2主电极区域及所述第2导电型 阱接触区域的所述基板侧表面相接地配置的第2导电型阱区域;配置为夹持所述第2主电 极区域及所述第2导电型阱区域的第2导电型阱扩展区域;隔着栅极绝缘膜而在被所述第 2主电极区域及所述外延层的表面露出部夹持的所述第2导电型阱扩展区域的表面配置的 栅极电极;与所述第2主电极区域及所述第2导电型阱接触区域的表面共同接触地配置的 第2主电极;和配置在所述基板的与表面对置的背面的第1主电极,其中,在从所述外延层 的表面向所述基板的深度方向,所述第2导电型阱区域具有的第2导电型杂质的浓度的浓 度峰值位置比所述第2导电型阱扩展区域具有的所述第2导电型杂质的浓度的浓度峰值位置深。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可提高耐压性、简化制造工序的半导体装置。 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示意剖面构造图。图2是图1的示意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a)是 在基板11的表面形成外延层1的工序图、(b)是利用能够同时形成护环部的ρ型用掩模在 外延层1的表层部形成P型阱扩展区域4的工序图,(C)是利用η型用掩模在外延层1的 表面层形成P型阱区域3的工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d)是 利用η型用掩模形成η+型源极区域5及ρ型阱接触区域2的工序图,(e)是在形成了栅极 绝缘膜6之后形成栅极电极7的工序图,(f)是在形成了层间绝缘层8之后形成源极电极9 的工序图。图5是表示以离子注入能量380keV、剂量3. 6X IO13CnT2进行掺杂(dope)时的深 度方向的杂质浓度的图。图6是表示以离子注入能量300keV、剂量1. 8 X IO13CnT2进行掺杂时的深度方向的 杂质浓度的图。图7是表示以离子注入能量300keV、剂量6. OX IO12CnT2进行掺杂时的深度方向的 杂质浓度的图。图8是表示以离子注入能量250keV、剂量1. 8 X IO13CnT2进行掺杂时的深度方向的 杂质浓度的图。图9是表示以离子注入能量200keV、剂量8. OX IO12CnT2进行掺杂时的深度方向的 杂质浓度的图。图10是表示模拟仿真下的形状模型的图,(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 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形状模型,(b)是表示现有的半导体装置的形状模型的图。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模拟仿真结果的图,是 针对第1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为300keV/l. 2X 1013cnr2、针对第2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 为380keV/3. 6 X IO13CnT2的情况下的图。图1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模拟仿真结果的图,是 针对第1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为300keV/l. 5X 1013Cm_2、针对第2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 为380keV/3. 6 X IO13CnT2的情况下的图。图1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模拟仿真结果的图,是 针对第1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为300keV/l. 8X 1013cm_2、针对第2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 为380keV/3. 6 X IO13CnT2的情况下的图。图1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模拟仿真结果的图,是 针对第1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为250keV/6. OX 1012cm_2、针对第2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 为380keV/3. 6 X IO13CnT2的情况下的图。图1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模拟仿真结果的图,是 针对第1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为300keV/6. OX 1012cm_2、针对第2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 为380keV/3. 6 X IO13CnT2的情况下的图。图1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模拟仿真结果的图,是 针对第1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为250keV/l. 2X 1013cnT2、针对第2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 为380keV/3. 6 X IO13CnT2的情况下的图。图1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模拟仿真结果的图,是 针对第1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为250keV/l. 5X 1013cnT2、针对第2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 为380keV/3. 6 X IO13CnT2的情况下的图。图1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模拟仿真结果的图,是 针对第1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为250keV/l. 8X 1013cm_2、针对第2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 为380keV/3. 6 X IO13CnT2的情况下的图。图1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模拟仿真结果的图,是 针对第1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为200keV/8. OX 1012cm_2、针对第2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 为300keV/4. OX 1012cm_2的情况下的图。 图20是表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装置,具备:含有碳化硅,由第1主电极区域构成的基板;层叠在所述基板的表面,由碳化硅构成的第1导电型外延层;在所述外延层的表面层相互隔离地配置的第1导电型的第2主电极区域;被所述第2主电极区域夹持的第2导电型阱接触区域;与所述第2主电极区域及所述第2导电型阱接触区域的所述基板侧表面相接地配置的第2导电型阱区域;配置为夹持所述第2主电极区域及所述第2导电型阱区域的第2导电型阱扩展区域;隔着栅极绝缘膜而在被所述第2主电极区域及所述外延层的表面露出部夹持的所述第2导电型阱扩展区域的表面配置的栅极电极;与所述第2主电极区域及所述第2导电型阱接触区域的表面共同接触地配置的第2主电极;和配置在所述基板的与表面对置的背面的第1主电极,在从所述外延层的表面向所述基板的深度方向,所述第2导电型阱区域具有的第2导电型杂质的浓度的浓度峰值位置比所述第2导电型阱扩展区域具有的所述第2导电型杂质的浓度的浓度峰值位置深。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塚拓一箕谷周平
申请(专利权)人:罗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