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联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903216 阅读:2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联动机构,其中所述转向联动机构(31)包括第一拉杆(32)、辅助转向缸(34)和第二拉杆(38),所述辅助转向缸(34)包括贯穿活塞杆(36),所述第一拉杆(32)被布置在转向齿轮(10)的导向臂(12)和所述贯穿活塞杆(36)的第一端部(35)之间,并且第二拉杆(38)被布置在可转向车轮(48、50)和所述贯穿活塞杆(36)的第二端部(37)之间,由此使得所述可转向车轮(48、50)可以经由所述转向齿轮(10)转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转向联动机构
技术介绍
许多重型车辆设有多于一个的带有可转向车轮的轮轴,例如在两个轮轴上都带有 可转向车轮的双前轮轴(双前桥)。从车辆前侧开始数起的第二可转向轮轴上的车轮通常 经由与转向齿轮的转向垂臂连接的连杆机构转向。连杆机构包括拉杆和被支撑在车辆框架 上的支架中的中间转向垂臂。由于转向齿轮具有仅仅足够使第一可转向轮轴上的车轮转向 的力,因此一辅助转向缸与中间转向垂臂连接以提供足够的力以用于第二可转向轮轴上车 轮的转向。带有两个可转向的前轮轴并且其中可转向车轮如上所述布置在两个前轮轴上的 车辆的一个问题是,带有关联的中间转向垂臂的连杆机构占据大量的空间,而同时中间转 向垂臂需要呈润滑关联框架支承件(或轴承)的形式的维护。
技术实现思路
带有关联的中间转向垂臂的连杆机构占据大量的空间、而同时中间转向垂臂需要 呈润滑关联框架支承件的形式的维护的所述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特征 部分的转向联动机构被解决。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联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辅助转向缸包括贯穿活 塞杆,拉杆被布置在贯穿活塞杆和转向齿轮的端部之间,可转向车轮分别提供了如下优点, 即中间转向垂臂可以被省去,因而球接头的数量减少并且同时先前已知的中间转向垂臂的 框架支承件的润滑需求被消除,并且连杆机构需要更小的空间。附图说明下面将参考所附附图更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其中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带有根据现有技术水平的两个可转向前轮轴的车辆,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带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两个前轮轴上的可转向 车轮的车辆,以及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带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两个前轮轴上的可转向车轮的车辆。 具体实施例方式各个附图中类似的特征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带有根据现有技术水平的两个可转向前轮轴4、6的车辆2。 车辆2包括车辆框架8、安装在车辆框架8上的例如为伺服转向齿轮的转向齿轮10、可枢转 地与转向齿轮10连接的导向臂12、以及拉杆14,所述拉杆14被布置用于相对于导向臂12 铰接并且适于使布置在车辆的可转向的第一前轮轴4上的可转向车轮(未示出)经由拉杆3臂和横拉杆(track rod)(未示出)转向。第二拉杆16被布置用于相对于导向臂12铰接 以用于使布置在车辆2的第二可转向前轮轴6上的可转向车轮(未示出)转向。所述第二 拉杆16经由中间转向垂臂18和第三拉杆20连接,所述第三拉杆20适于使车辆的第二可 转向前轮轴6上的可转向车轮(未示出)经由拉杆臂和横拉杆(未示出)转向。拉杆16、 20被布置用于经由球接头22、24相对于中间转向垂臂18铰接。中间转向垂臂18还在车 辆2的框架8处被支撑在支架26中,在该处中间转向垂臂18和支架26之间的支承件需要 润滑。由于转向齿轮10具有仅仅足够使第一可转向前轮轴4上的车轮转向的力,因此辅助 转向缸28还以已知的方式铰接地与中间转向垂臂18连接,以便于提供足够的力用于第二 可转向前轮轴6上车轮的转向。转向齿轮10被布置为使得当车辆2的转向车轮30沿一方 向、例如向左转弯时,导向臂12向前运动,而当转向车轮30沿另一个方向转弯时,导向臂12 向后运动。导向臂12、拉杆14、16、20和中间转向垂臂18是刚性的。车辆2的前轮轴4、6 通过例如板簧束(未示出)或空气弹簧(未示出)被弹性悬挂在车辆2的框架8中。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带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两个可转向前轮轴4、6的 车辆2。车辆2包括车辆框架8、安装在车辆框架8上的转向齿轮10、可枢转地与转向齿轮 10连接的导向臂12、以及主拉杆14,所述主拉杆14被布置用于相对于导向臂12铰接并且 适于使布置在车辆的可转向的第一前轮轴4上的可转向车轮(未示出)经由拉杆臂和横拉 杆(未示出)转向。第一拉杆32也被布置用于相对于导向臂12铰接以用于使布置在车辆 2的第二可转向前轮轴6上的可转向车轮(未示出)转向。所述第一拉杆32经由带有贯 穿活塞杆36的辅助转向缸34与第二拉杆38连接,所述第二拉杆38适于通过与辅助转向 缸34的贯穿活塞杆36的第一端部35连接的第一拉杆32以及通过与辅助转向缸34的贯 穿活塞杆36的第二端部连接的第二拉杆38使车辆的第二可转向前轮轴6上的可转向车轮 (未示出)经由拉杆臂和横拉杆(未示出)转向。拉杆32、38被布置用于经由球接头40、 42相对于贯穿活塞杆36铰接。带有贯穿活塞杆36的辅助转向缸34通过支架64被刚性 地紧固在车辆2的框架8上。由于转向齿轮10具有仅仅足够使第一可转向前轮轴4上的 车轮转向的力,因此带有贯穿活塞杆36的辅助转向缸34传输足够的力以用于第二可转向 前轮轴6上的车轮的转向。转向联动机构31包括第一拉杆32、带有贯穿活塞杆36的辅助 转向缸34以及第二拉杆38,由此使得可以在转向齿轮10的力不够的位置使可转向前轮轴 6转向。转向齿轮10被布置为使得当车辆2的转向车轮30沿一方向、例如向左转弯时,导 向臂12向前运动,而当转向车轮30沿另一个方向转弯时,导向臂12向后运动。导向臂12、 拉杆32、38和贯穿活塞杆36是刚性的。车辆2的前轮轴4、6通过板簧束(未示出)被弹 性悬挂在车辆2的框架8中。与如上所述的已知实施方式相比较,辅助转向缸和中间转向 垂臂及其框架支承件以及框架支架的如上先前所述的已知版本由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辅助转向 缸34及其框架支架替换,由此减少了球接头的数量,同时消除了先前已知的中间转向垂臂 的框架支承件的润滑的需要。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带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两个前轮轴4、6上的可转向车轮44、46、 48,50的车辆2。车辆2包括车辆框架8、安装在车辆框架上的转向齿轮10、可枢转地与转 向齿轮10连接的导向臂12、以及主拉杆14,所述主拉杆14被布置用于相对于导向臂12铰 接并且适于使布置在车辆的可转向的第一前轮轴4上的可转向车轮44、46经由拉杆臂52 和横拉杆56转向。第一拉杆32被布置用于相对于导向臂12铰接以用于使布置在车辆2的第二可转向前轮轴6上的可转向车轮48、50转向。所述第一拉杆32经由带有贯穿活塞 杆36的辅助转向缸34与第二拉杆38连接,所述第二拉杆38适于通过与辅助转向缸34的 贯穿活塞杆36的第一端部35连接的第一拉杆32以及通过与辅助转向缸34的贯穿活塞杆 36的第二端部37连接的第二拉杆38使布置在车辆的第二可转向前轮轴6上的可转向车轮 48、50经由拉杆臂58和横拉杆62转向。拉杆32、38被布置用于经由球接头40、42相对于 贯穿活塞杆36铰接。带有贯穿活塞杆36的辅助转向缸34通过支架64被优选刚性地、或 备选铰接地紧固在车辆2的框架上。由于转向齿轮10具有仅仅足够使第一可转向前轮轴4 上的车轮44、46转向的力,因此带有贯穿活塞杆36的辅助转向缸34被设定尺寸为传递足 够的力以用于第二可转向前轮轴6上的车轮48、50的转向。转向齿轮10被布置为使得当 车辆2的转向车轮(未示出)沿一方向、例如向左转弯时,导向臂12向前运动,而当转向车 轮沿另一个方向转弯时,导向臂12向后运动。导向臂12、拉杆32、38和贯穿活塞杆36是刚 性的。车辆2的前轮轴4、6通过板簧束(未示出)被弹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联动机构,所述转向联动机构(31)包括第一拉杆(32)、辅助转向缸(34)和第二拉杆(38),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转向缸(34)包括贯穿活塞杆(36),所述第一拉杆(32)被布置在转向齿轮(10)和所述贯穿活塞杆(36)的第一端部(35)之间,并且所述第二拉杆(38)被布置在可转向车轮(48、50)和所述贯穿活塞杆(36)的第二端部(37)之间,由此使得所述可转向车轮(48、50)可以经由所述转向齿轮(10)转向。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P卡尔松
申请(专利权)人:斯堪尼亚商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SE[瑞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