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器箱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887316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变速器箱体(1)的变矩器壳体(2)具有位于内表面(2B)上的多个肋部(7)和槽部(5A),该槽部(5A)包括凹部(5a)、薄壁部(5e)和隆起部(5c)。在变速器箱体(1)上作用了冲击负载时,通过多个肋部(7)中的至少一个肋部(7A)使应力集中在薄壁部(5e)上。由此,与在变矩器壳体(2)上设置狭缝并配置覆盖该狭缝的遮挡件的情况相比,不需要遮挡件就能够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例如安装在车辆上的变速器,详细地说涉及变速器的箱体的结构。
技术介绍
通常,例如安装在车辆上的自动变速器包括作为起步装置的液力变矩器等流体传 动装置和变速机构,该变速机构由行星齿轮等齿轮机构和通过油压进行动作的离合器和制 动器构成。这些流体传动装置和变速机构分别容置于变矩器壳体和变速机构箱体中。为了对变速机构各部分进行润滑和冷却,在所述变速机构箱体内散布并循环有变 速器工作油(ATF),因而,所述变速机构箱体内相对于变速机构箱体外部形成密封不漏油的 空间。另一方面,变矩器壳体是覆盖流体传动装置的外侧并将自动变速器连接在发动机上 的结构构件。这样的变速机构箱体内的空间和变矩器壳体内的空间通常是以对各部分进行 油压控制和润滑的油压源即油压泵的泵体作为分隔壁而被隔开而形成的。对于由所述变速机构箱体和变矩器壳体构成的变速器箱体提出了如下的结构, 即,例如在(以平行于自动变速器的轴向和车辆的直行方向的方式)安装在FR(前置发动 机、后轮驱动)车上时在变速器箱体上作用了偏移冲击负载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因变速机 构箱体破损而产生漏油(参照日本特开2003-336727号公报,以下记为专利文献1)。该变速器箱体在变矩器壳体上形成有作为应力集中部的狭缝(贯通孔),在对上 述的所谓纵向配置的自动变速器作用了偏移冲击负载的情况下,通过将破损处限定在变矩 器壳体上,来防止变速机构箱体破损,从而能够防止漏油。
技术实现思路
上述的专利文献1的变速器箱体,在变矩器壳体上形成有狭缝,异物或雨水有可 能经由该狭缝浸入,因而使用覆盖该狭缝的遮挡件。但是,需要该遮挡件不会使冲击负载作用时的应力集中部的功能降低并且安装作 业效率良好,因此使用与变矩器壳体不同的材料形成遮挡件,这样就存在导致变速器箱体 的制造工序复杂化和成本提高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速器箱体,在其上作用了冲击负载时能够充 分地使应力集中,并且不需要在壳体上形成狭缝,从而能够降低成本。本专利技术的变速器箱体1 (例如参照图1 图4),具有壳体⑵和变速机构箱体(3), 在所述壳体(2)中容置起步装置,且在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具有肋部(7、7A、7B),所述变速 机构箱体(3)连接在所述壳体上,且用于容置变速机构,其特征在于,通过形成在所述壳体 (2)上的槽部(5A、5B),在所述壳体(2)上设置薄壁部(5e),在所述变速器箱体(1)上作用 了冲击负载时,通过所述肋部(7、7A、7B)的至少一个肋部(7A、7B)使应力集中在所述薄壁 部(5e)上。由此,在变速器箱体上作用了冲击负载时,通过肋部使应力集中在设置于壳体的 薄壁部上,从而能够以非贯通状态使应力充分地集中,在冲击负载作用时,壳体能够适当地破损,与例如在壳体上设置狭缝并配置用于覆盖该狭缝的遮挡件的情况相比,不需要制造 和安装遮挡件的工序,从而能够使制造工序简单化,并且随之能够降低成本。另外,具体地说(例如参照图1 图3),所述肋部为多个肋部(7、7A、7B),所述多 个肋部(7、7A、7B)从所述壳体(2)的与所述变速机构箱体(3)连接的连接部(2b),向发动 机连接方向(XI方向)呈放射状地延伸,所述槽部(5A、5B)在垂直于所述肋部(7、7A、7B) 的方向上延伸且具有规定长度,在所述多个肋部(7、7A、7B)中的至少一个肋部的发动机连 接方向侧端部(7a、7b)配置所述槽部(5A、5B)。由此,在肋部中的至少一个肋部的发动机连接方向侧端部配置有槽部,在冲击负 载作用时能够通过配置在壳体上的已有的肋部的发动机连接方向侧端部使应力集中在槽 部上,与例如重新配置在冲击负载作用时使应力集中在槽部上的构件那样的情况相比,能 够降低成本。另外,具体地说(例如参照图1 图3),所述肋部(7、7A、7B)的发动机连接方向侧 端部(7a、7b)配置为在所述变速器箱体(1)的轴向(X1-X2方向)上与所述槽部(5A、5B)重叠。由此,肋部的发动机连接方向侧端部配置为在变速器箱体的轴向上与槽部重叠, 因而,能够将肋部的发动机连接方向侧端部配置为靠近槽部,从而能够在冲击负载作用时 高效地使应力集中。另外,具体地说(例如图2参照),所述肋部(7B)的发动机连接方向(XI方向)侧 端部(7b)配置在所述槽部(5B)的长度方向端部的至少一端上。由此,肋部的发动机连接方向侧端部配置在槽部的长度方向端部的至少一端上, 因而能够将肋部的发动机连接方向侧端部配置在槽部的易于产生应力集中的长度方向端 部上,从而能够在冲击负载作用时高效地使应力集中。另外,具体地说(例如参照图2),所述肋部(7A)中的至少一个肋部与所述槽部 (5A)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一部分垂直地交叉。由此,至少一个肋部与槽部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一部分垂直地交叉,因而能够以 易于产生应力集中的角度将肋部配置成与槽部交叉,从而能够在冲击负载作用时高效地使 应力集中。另外,具体地说(例如参照图2),所述槽部(5A、5B)形成在所述壳体(2)的两侧部上。由此,槽部形成在壳体的两侧部上,因而在向左右任一侧偏移的冲击负载作用时, 都能够高效地使应力集中。另外,具体地说(例如参照图3和图4),所述槽部(5A、5B)的截面为字状,且 角部(5r)形成圆角形状。由此,槽部的截面为“ 二”字状,且角部形成圆角形状,通过变更角部的圆角形状的 曲率半径,在该槽部上产生的应力值会发生变化,因而通过调整该圆角形状的曲率半径,能 够设定为在槽部上产生适当的应力。另外,具体地说(例如参照图1 图3),在所述壳体(2)的内表面(2B)形成有隆 起部(5c、5d),在该隆起部的所述壳体(2)的外表面(2A)上形成所述槽部(5A、5B),所述槽 部(5A、5B)是在形成为碗状的所述壳体(2)的外表面(2A)上,通过切削加工成垂直于所述轴向(X1-X2方向)的直线状而形成的。由此,通过在内表面侧形成有隆起部的壳体的外表面侧,垂直于轴向的直线状地 进行切削加工而形成槽部,能够仅通过切削加工就形成槽部,与例如配置覆盖狭缝的遮挡 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制造工序简单化,而且能够降低成本。另外,通过在碗状的变矩器壳体上直线状地进行切削加工而使槽形状形成梯形形 状,因而能够在发动机连接方向侧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形成锐角部,从而能够在冲击负载作 用时高效地使应力集中。此外,上述的括号内的附图标记用于与附图进行对照,为了易于理解专利技术,不对专 利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产生任何影响。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变矩器壳体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变矩器壳体的主视图。图3是图2中的A-A剖视图。图4是表示角部的圆角形状的曲率半径和应力值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按照图1 图4,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首先,按照图1说明能够适用本专利技术的变速器箱体1的概略结构。如图1所示, 例如适用于FR型(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的车辆的变速器箱体1具有变矩器壳体(壳 体)2,其容置有作为起步装置的流体传动装置,该流体传动装置具有未图示的锁止离合器 和液力变矩器;变速机构箱体3,其容置有变速机构,所述变速机构包括未图示的行星齿轮 等齿轮机构和由通过油压进行动作的离合器和制动器构成的变速机构。此外,在本实施方 式中,对变速器箱体1安装在FR型车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速器箱体,具有壳体和变速机构箱体,在所述壳体中容置起步装置,且在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具有肋部,所述变速机构箱体连接在所述壳体上,且用于容置变速机构,其特征在于,通过形成在所述壳体上的槽部,在所述壳体上设置薄壁部,在所述变速器箱体上作用了冲击负载时,通过所述肋部的至少一个肋部使应力集中在所述薄壁部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8-3-31 2008-093358一种变速器箱体,具有壳体和变速机构箱体,在所述壳体中容置起步装置,且在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具有肋部,所述变速机构箱体连接在所述壳体上,且用于容置变速机构,其特征在于,通过形成在所述壳体上的槽部,在所述壳体上设置薄壁部,在所述变速器箱体上作用了冲击负载时,通过所述肋部的至少一个肋部使应力集中在所述薄壁部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肋部为多个肋部,所述多个肋部从所述壳体的与所述变速机构箱体连接的连接 部,向发动机连接方向呈放射状地延伸,所述槽部在垂直于所述肋部的方向上延伸且具有规定长度,在所述多个肋部中的至少一个肋部的发动机连接方向侧端部配置所述槽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器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肋部的发动机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鱼住信悟池宣和福间健之龟山正隆佐藤亮太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