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玩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883630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减少连结机构的露出、并且能够增大第二外装部件相对于第一外装部件的转动范围的变形玩具。胫部(19)的外装主体(63)覆盖中间部件(58)的一部分,并且,该外装主体具备开口部(111),该开口部(111)位于当胫部(19)转动从而接近大腿部(13)时与大腿部(13)对置的位置。可动外装部件(93)通过连杆机构(LM)移动,并经由连杆机构(LM)与中间部件(58)连结,当可动外装部件(93)位于第一位置时,该可动外装部件(93)堵住开口部(111);当可动外装部件(93)位于第二位置时,该可动外装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外装主体(63)的内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形状变化的变形玩具
技术介绍
在日本特开2004-344190号公报[专利文献1]和日本特开2004-344191号公报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变形玩具,该变形玩具具有第一外装部件,该第一外装部件构 成大腿部;第二外装部件,该第二外装部件构成胫部;以及连结机构,该连结机构连结第一 外装部件和第二外装部件。连结机构具备中间部件,该中间部件通过第一转动副与第一外 装部件连结,并通过第二转动副与第二外装部件连结。因此,能够扩大第二外装部件相对于 第一外装部件的转动范围。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4-344190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4-344191号公报为了增大变形玩具的形状变化时第二外装部件相对于第一外装部件的转动范围, 需要尽量避免第一外装部件与第二外装部件干涉。因此,以往形成为使构成连结机构的部 件露出一定程度的状态。但是,当构成连结机构的部件的露出较大时,存在大大损害变形玩 具的美观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连结机构的露出、并且能够增大第二外装 部件相对于第一外装部件的转动范围的变形玩具。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改进对象的变形玩具包括第一外装部件;第二外装部件;以及连 结机构,该连结机构连结第一外装部件和第二外装部件。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谓外装部 件(exterior member)是指用于构成变形玩具的外形、并经由连结机构与其他部件连结的 部件。进而,连结机构具备中间部件,该中间部件通过第一转动副与第一外装部件连接,并 且,通过第二转动副与第二外装部件连结。所谓通过转动副连结是指以使得两个连杆部件 以转动副的中心线为中心转动的方式连结两个连杆部件。并且,构成第二转动副的部件以 及中间部件的一部分配置于第二外装部件的内部。在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第二外装部件具备外装主体和与该外装主体组合的可动外装 部件。外装主体覆盖中间部件的一部分,并且具备开口部,该开口部位于这样的位置当第 二外装部件以第二转动副的转动中心为中心转动而接近第一外装部件时与第一外装部件 对置的位置,所述开口部在朝向第一外装部件的第一方向、朝向中间部件的第二方向、以及 与该第二方向相反的第三方向开口。进而,可动外装部件构成为经由连杆机构与中间部件 连结,当可动外装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该可动外装部件堵住开口部;当可动外装部件位于 第二位置时,该可动外装部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外装主体的内部。进而,连杆机构构成 为通过使第二外装部件以第二转动副的转动中心为中心转动,从而可动外装部件在第一 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变位,并且,可动外装部件始终在维持可动外装部件的外表面面向开5口部的状态(与开口部对置的状态)的同时变位。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当可动外装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中间部件的一部分由外装主 体和可动外装部件覆盖。进而,在使第二外装部件以第二转动副的转动中心为中心转动、从 而使第二外装部件接近第一外装部件的过程中,在可动外装部件面向开口部的状态下,可 动外装部件逐渐进入外装主体的内部。因此,在第二外装部件的转动过程中,能够抑制连结 机构露出。并且,由于可动外装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外装主体的内部,因此能够抑制构成 第二外装部件的一部分的可动外装部件与第一外装部件干涉,能够增大第二外装部件相对 于第一外装部件的转动范围。并且,优选可动外装部件所处的第二位置以下述方式确定当可动外装部件位于 第二位置时,可动外装部件不与第一外装部件干涉。这样,由于第一外装部件与第二外装部 件不会干涉,因此能够防止由于二者的干涉对两个外装部件的外表面造成损伤。另外,连杆机构以将中间部件的一部分作为固定连杆的方式由第一可动连杆、第 二可动连杆以及第三可动连杆构成,第一可动连杆通过第三转动副与中间部件连结;第二 可动连杆通过第四转动副与第一可动连杆连结;第三可动连杆通过滑动副与第二可动连杆 连结,并且由外装主体的一部分构成。进而,第二可动连杆由可动外装部件的一部分构成。 这样,伴随着连杆机构的动作,能够使可动外装部件可靠地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变 位。 在使用上述连杆机构的情况下,第四转动副的转动范围被限制为,当可动外装部 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时,可动外装部件在与外装主体的内壁面之间隔开 间隙的状态下沿着外装主体的内壁面变位。这样,能够限定可动外装部件变位的过程中的 可动外装部件的移动区域。结果,能够减小可动外装部件在外装主体内与其他部件干涉的 可能性。为了限制第四转动副的转动范围,例如,利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构成可动外装 部件,所述第一部件构成第二可动连杆,所述第二部件配置于该第一部件的外侧并堵住开 口部。进而,在第一可动连杆的端部设有一个以上的突起。进一步,在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 之间形成有供突起进入的槽部,该槽部允许突起以第四转动副的旋转中心为中心在受限的 角度范围内摆动。这样,突起的动作被限制在槽部的内部,结果,能够限定摆动的角度范围。位于第二可动连杆与第三可动连杆之间的滑动副由一对滑动槽和一对滑动件构 成,所述一对滑动槽形成于外装主体的内壁部,所述一对滑动件设于第二可动连杆并在一 对滑动槽内滑动。在该情况下,能够组合一对主体半部构成外装主体。进而,优选一对滑动 槽分别形成于一对主体半部。如果以这种方式构成滑动副的话,当组装第二外装部件时,能 够容易地构成滑动副。并且,能够容易地将一对滑动件定位在滑动槽内。进而,优选滑动槽的形状以下述方式确定可动外装部件的外表面不与外装主体 的内壁面接触,并且可动外装部件沿着外装主体的内壁面变位。这样,即便构成连杆机构的 部件的尺寸存在稍许偏差,也能够可靠地限制可动外装部件的移动范围,能够尽可能地覆 盖中间部件。另外,优选在中间部件安装有罩部件,该罩部件覆盖中间部件的未由第一外装部 件和第二外装部件覆盖的部分。优选该罩部件以下述方式设置当可动外装部件在第一位 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变位时,罩部件不会与第一外装部件和第二外装部件干涉。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美观性。在变形玩具是人形变形玩具的情况下,能够将第一外装部件作为变形玩具的大腿 部的外装,将第二外装部件作为变形玩具的胫部的外装。并且,也可以将第一外装部件作为 变形玩具的上臂部的外装,将第二外装部件作为变形玩具的下壁部的外装。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变形玩具的实施方式(人形机器人玩具)的站立状态的侧视图。图2(A)和⑶是图1的人形机器人玩具的腿部的右侧视图和主视图。图3是用假想线示出配置于腿部的内部的部件的图2(A)的放大图。图4是将图2的腿部的外装部件的一部分去掉并将内部构造放大进行表示的立体 图。图5是进一步去掉图4所示的内部构造的一部分进行表示的图。图6是进一步去掉图4所示的内部构造的一部分进行表示的图。图7(A)是将图2的腿部的小腿部分解后的分解立体图,(B)是将图7(A)中的一 个部件进一步分解后的分解立体图,(C)是图7(B)中的一个部件的立体图。图8(A)和(B)是对构成于图2的腿部的胫部的内部的连杆机构进行说明的图。图9 (A)至(D)是用于按照顺序对通过图8所示的连杆机构的作用使可动外装部 件动作的过程进行说明的图。图10 (A)和⑶是改变角度示出通过图8所示的连杆机构的作用使可动外装部件 动作的过程的中途的状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形玩具,所述变形玩具包括:第一外装部件;第二外装部件;以及连结机构,该连结机构连结所述第一外装部件和所述第二外装部件,所述连结机构具备中间部件,该中间部件通过第一转动副与所述第一外装部件连结,并且,该中间部件通过第二转动副与所述第二外装部件连结,构成所述第二转动副的部件以及所述中间部件的一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二外装部件的内部,所述变形玩具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装部件具备外装主体和与该外装主体组合的可动外装部件,所述外装主体覆盖所述中间部件的一部分,并且,该外装主体具备开口部面不会与所述外装主体的内壁面接触,并且所述可动外装部件沿着所述内壁面变位,在所述中间部件上安装有罩部件,所述罩部件覆盖所述中间部件的未由所述第一外装部件和所述第二外装部件覆盖的部分,并且所述罩部件安装成:当所述可动外装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变位时,所述罩部件不会与所述第一外装部件和所述第二外装部件干涉,所述第一外装部件是所述变形玩具的大腿部的外装,所述第二外装部件是所述变形玩具的胫部的外装。,所述开口部位于这样的位置:当所述第二外装部件以所述第二转动副的转动中心为中心转动而接近所述第一外装部件时与所述第一外装部件对置的位置,所述开口部在朝向所述第一外装部件的第一方向、朝向所述中间部件的第二方向以及与该第二方向相反的第三方向开口,所述可动外装部件构成为经由连杆机构与所述中间部件连结,当所述可动外装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该可动外装部件堵住所述开口部;当所述可动外装部件位于第二位置时,该可动外装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外装主体的内部,所述连杆机构构成为:通过使所述第二外装部件以所述第二转动副的所述转动中心为中心转动,从而所述可动外装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变位,并且,所述可动外装部件始终在维持所述可动外装部件的外表面面向所述开口部的状态的同时变位,所述第二位置以下述方式确定:当所述可动外装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可动外装部件不会与所述第一外装部件干涉,所述连杆机构以将所述中间部件的一部分作为固定连杆的方式利用第一可动连杆、第二可动连杆以及第三可动连杆构成,所述第一可动连杆通过第三转动副与所述中间部件连结;所述第二可动连杆通过第四转动副与所述第一可动连杆连结;所述第三可动连杆通过滑动副与所述第二可动连杆连结,并且由所述外装主体的一部分构成,所述第二可动连杆由所述可动外装部件的一部分构成,所述第四转动副的转动范围被限制为:...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8-3-18 2008-069985一种变形玩具,所述变形玩具包括第一外装部件;第二外装部件;以及连结机构,该连结机构连结所述第一外装部件和所述第二外装部件,所述连结机构具备中间部件,该中间部件通过第一转动副与所述第一外装部件连结,并且,该中间部件通过第二转动副与所述第二外装部件连结,构成所述第二转动副的部件以及所述中间部件的一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二外装部件的内部,所述变形玩具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装部件具备外装主体和与该外装主体组合的可动外装部件,所述外装主体覆盖所述中间部件的一部分,并且,该外装主体具备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位于这样的位置当所述第二外装部件以所述第二转动副的转动中心为中心转动而接近所述第一外装部件时与所述第一外装部件对置的位置,所述开口部在朝向所述第一外装部件的第一方向、朝向所述中间部件的第二方向以及与该第二方向相反的第三方向开口,所述可动外装部件构成为经由连杆机构与所述中间部件连结,当所述可动外装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该可动外装部件堵住所述开口部;当所述可动外装部件位于第二位置时,该可动外装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外装主体的内部,所述连杆机构构成为通过使所述第二外装部件以所述第二转动副的所述转动中心为中心转动,从而所述可动外装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变位,并且,所述可动外装部件始终在维持所述可动外装部件的外表面面向所述开口部的状态的同时变位,所述第二位置以下述方式确定当所述可动外装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可动外装部件不会与所述第一外装部件干涉,所述连杆机构以将所述中间部件的一部分作为固定连杆的方式利用第一可动连杆、第二可动连杆以及第三可动连杆构成,所述第一可动连杆通过第三转动副与所述中间部件连结;所述第二可动连杆通过第四转动副与所述第一可动连杆连结;所述第三可动连杆通过滑动副与所述第二可动连杆连结,并且由所述外装主体的一部分构成,所述第二可动连杆由所述可动外装部件的一部分构成,所述第四转动副的转动范围被限制为当所述可动外装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时,所述可动外装部件在与所述外装主体的内壁面之间隔开间隙的状态下沿着所述内壁面变位,所述可动外装部件由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构成,所述第一部件构成所述第二可动连杆,所述第二部件配置于所述第一部件的外侧并堵住所述开口部,在所述第一可动连杆的端部设有一个以上的突起,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形成有槽部,该槽部允许所述突起以所述第四转动副的旋转中心为中心在受限的角度范围内摆动,从而达成对所述第四转动副的所述转动范围的限制,所述滑动副由一对滑动槽和一对滑动件构成,所述一对滑动槽形成于所述外装主体的内壁部,所述一对滑动件设于所述第二可动连杆且在所述一对滑动槽内滑动,所述外装主体通过组合一对主体半部而构成,所述一对滑动槽分别形成于所述一对主体半部,所述滑动槽的形状以下述方式确定所述可动外装部件的所述外表面不会与所述外装主体的内壁面接触,并且所述可动外装部件沿着所述内壁面变位,在所述中间部件上安装有罩部件,所述罩部件覆盖所述中间部件的未由所述第一外装部件和所述第二外装部件覆盖的部分,并且所述罩部件安装成当所述可动外装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变位时,所述罩部件不会与所述第一外装部件和所述第二外装部件干涉,所述第一外装部件是所述变形玩具的大腿部的外装,所述第二外装部件是所述变形玩具的胫部的外装。2.一种变形玩具,所述变形玩具包括 第一外装部件;第二外装部件;以及连结机构,该连结机构连结所述第一外装部件和所述第二外装部件, 所述连结机构具备中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奥村真之介笠原昇
申请(专利权)人:科乐美数码娱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