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856877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设有至少二定位槽,一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两端分别向内凹设有至少一凹槽,自二所述凹槽分别向外延伸至少一结合部,且二所述结合部分别自对应的所述凹槽延伸出,多数导电端子,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基部和自所述基部一端延伸的一焊接部,所述基部位于所述第一本体内,所述焊接部伸出所述第一本体并定位于所述第二本体内,当二所述结合部与二所述定位槽相对应配合时,由于所述结合部是自所述凹槽向外延伸且伸出所述凹槽,故所述结合部较长具有弹性,这样达到了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结合简便且牢固的目的,不会发生所述结合部断裂的问题。(*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结合既牢固又简便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业界常见的电连接器一般都是由多个结构组合而成,既然需要组合,那必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组合方式或者是结合方式。 如附图1所示的一种结合方式,包括一第一本体a和一第二本体b,所述第一本体a向内凹设有一凹槽al ,所述凹槽al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上表面al 1和一第一下表面a12,所述第二本体b向外突设有一凸块bl,所述凸块bl具有相对的一第二上表面bll和一第二下表面bl2,所述凸块bl自所述第一本体a的下方向上滑入所述凹槽al内与其相配合,用以将所述第二本体b固定于所述第一本体a上。 上述结合方式的缺失在于 1.当所述第二本体由下至上装入所述第一本体内时,由于所述凸块部分突出于所述第二本体,没有弹性,故所述凸块由所述第一本体的底面向上装入所述凹槽内的过程中所述凸块容易发生断裂。 2.因为所述凸块没有韧性且没有起导引作用的结构,如果要强行将所述凸块滑入所述凹槽内,势必所述凸块与所述第一本体之间会发生较大的磨擦,如此反复几次之后,所述凹槽的所述第一下表面和所述凸块的所述第二下表面刮伤较多,严重的甚至还会发生所述凸块从所述凹槽中自动掉落的情况。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结合方式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合既牢固又简便的电连接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核心技术,主要有 —种电连接器,其包括一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设有至少二定位槽;一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两端分别向内凹设有至少一凹槽,自二所述凹槽分别向外延伸至少一结合部,且二所述结合部分别自对应的所述凹槽延伸出,二所述结合部与二所述定位槽相对应配合;多数导电端子,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基部和自所述基部一端延伸的一焊接部,所述基部位于所述第一本体内,所述焊接部伸出所述第一本体并定位于所述第二本体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连接器通过于所述第二本体的两端分别向内凹设二所述凹槽,自二所述凹槽分别向外延伸所述结合部,当二所述结合部与二所述定位槽相对应配合时,由于所述结合部是自所述凹槽向外延伸且伸出所述凹槽,故所述结合部较长具有弹性,这样达到了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结合简便且牢固的目的,不会发生所述结合部断裂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电连接器的一结合方式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电连接器中第一本体、第二本体以及金属壳体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电连接器中第二本体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电连接器中第二本体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合后的局部剖视图;图6为图5所示沿A-A方向的局部剖视图。
技术介绍
的附图标号说明第一本体a凹槽al 第一上表面all第一下表面al2第二本体b凸块bl 第二上表面bll第二下表面bl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第一本体1插接端ll连接端12左侧臂121第一内侧面1211第一外侧面1212第一定位槽1213右侧臂122第二内侧面1221第二外侧面1222第二定位槽1223导引面1224导电端子2基部21焊接部22第二本体3上表面31下表面32通孔33左表面34第一凹槽341第一结合部342第一斜面3421右表面35第二凹槽351第二结合部352第二斜面3521金属壳体4收容空间4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电连接器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照附图2,本技术电连接器包括一第一本体l,组设于所述第一本体1内的多数导电端子2和一第二本体3,以及包覆所述第一本体1的一金属壳体4。 请参照附图2,所述第一本体1以塑胶材料制成,其具有一插接端ll,及与所述插接端11相反的一连接端12,所述连接端12具有一左侧臂121和一右侧臂122,所述左侧臂121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一内侧面1211和一第一外侧面1212,且自所述第一内侧面1211朝所述第一外侧面1212的方向凹设有一第一定位槽1213,所述右侧臂122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二内侧面1221和一第二外侧面1222,且自所述第二内侧面1221朝所述第二外侧面1222的方向凹设有一第二定位槽1223。此外,所述左侧臂121和所述右侧臂122靠近所述第一本体1的底面分别设有一导引面1224,所述导引面1224连接所述第一内侧面1211与所述第一本体1的底面。 请参照附图2,多数所述导电端子2,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具有一基部21 ,所述基部21位于所述第一本体1内,自所述基部21 —端延伸有一焊接部22,所述焊接部22位于所述第一本体1的所述连接端12外。 请参照附图2、附图3和附图4,所述第二本体3以塑胶材料制成,大致成长条状,所述第二本体3具有相对设置的一上表面31和一下表面32,自所述上表面31向下设有多数通孔33贯穿所述下表面32,所述第二本体3还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左表面34和一右表面35,自所述左表面34朝所述右表面35的方向凹设有一第一凹槽341,自所述第一凹槽341朝所述左表面34的方向延伸有一第一结合部342,所述第一结合部342与所述第一本体1的所述第一定位槽1213为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一结合部342伸出所述左表面34,同样,自所述右表面35朝所述左表面34的方向凹设有一第二凹槽351,自所述第二凹槽351朝所述右表面35的方向延伸有一第二结合部352,所述第二结合部352与所述第一本体1的所述第二定位槽1223为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二结合部352伸出所述右表面35。此外,所述第一结合部342和所述第二结合部352分别设有一第一斜面3421和一第二斜面3521,所述第一斜面3421位于所述第一结合部342伸出所述左表面34的部分结构上,其自所述第一结合部342的上表面朝所述第一结合部342的延伸方向倾斜,且连接所述第一结合部342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一结合部342的一端面,所述第二斜面3521位于所述第二结合部352伸出所述右表面35的部分结构上,其自所述第二结合部352的上表面朝所述第二结合部352的延伸方向倾斜,且连接所述第二结合部352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二结合部352的一端面,所述第一斜面3421和所述第二斜面3521与所述第一本体1的所述导引面1224为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一结合部342和所述第二结合部352的厚度均小于所述第二本体3的厚度。 在其它实施例中(未图示),所述第一斜面3421可以是自所述第一结合部342的下表面朝所述第一结合部342的延伸方向倾斜,且连接所述第一结合部342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一结合部342的一端面,所述第二斜面3521自所述第二结合部352的下表面朝所述第二结合部352的延伸方向倾斜,且连接所述第二结合部352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结合部352的一端面。 在另一实施例中(未图示),所述第一斜面3421可以是自所述第一结合部342的一侧面朝所述第一结合部342的延伸方向倾斜,且连接所述第一结合部342的一侧面和所述第一结合部342的一端面,所述第二斜面3521自所述第二结合部352的一侧面朝所述第二结合部352的延伸方向倾斜,且连接所述第二结合部352的一侧面和所述第二结合部352的一端面。 请参照图2,所述金属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设有至少二定位槽;    一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两端分别向内凹设有至少一凹槽,自二所述凹槽分别向外延伸至少一结合部,且二所述结合部分别自对应的所述凹槽延伸出,二所述结合部与二所述定位槽相对应配合;    多数导电端子,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基部和自所述基部一端延伸的一焊接部,所述基部位于所述第一本体内,所述焊接部伸出所述第一本体并定位于所述第二本体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友华
申请(专利权)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