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臂塔式起重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809125 阅读:2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臂塔式起重机,其平衡臂上设置有两前撑杆安装座和两后撑杆安装座,两前撑杆安装座和两后撑杆安装座垂直于平衡臂向上延伸,塔顶的两前撑杆的下端分别连接至两前撑杆安装座的顶部并且相互靠拢延伸,两后撑杆的下端连接至两后撑杆安装座的顶部并且相互靠拢延伸。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由于平衡臂的垂直空间的增大,可使设备的安装空间有效增加,以尽可能地减小塔顶、平衡臂自身某些结构与机构的干涉。同时,平衡臂长度设计可有效的减小,使平衡臂的回转半径这一重要参数得以尽量优化。(*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动臂塔式起重机,尤其涉及对动臂塔式起重机的平衡臂的改 进。
技术介绍
动臂塔式起重机的平衡臂上的起升机构等设备体积过于庞大,特别是国产机构, 致使平衡臂设计时须设计足够的空间。平衡臂的塔顶设计形式和前后撑杆距离方向尺寸的 设计,决定了设备布置空间的大小。一般是把平衡臂设计长度加长,使得前后撑杆距离方向的尺寸增大,以达到增加 设备放置空间的目的。平衡臂的回转半径是动臂塔式起重机一个很重要的性能参数,通常 要求回转半径要尽可能的小。采用把平衡臂设计长度加长的方法,会使整机回转半径加大 而降低整机使用性能。现有的塔顶的设计形式有两种,一是塔顶的两前撑杆平行设计,另一种是前两撑 杆交叉于顶点。图1和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平衡臂1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 塔顶的两前撑杆11和两后撑杆13平行设计,如此,前后两撑杆之间的垂直空间较大,但塔 顶的设计制作较为浪费材料。图3和图4示出了现有技术中平衡臂10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 示,塔顶的两前撑杆11和两后撑杆13交叉于顶点。由于是撑杆空间相向斜置,导致垂直空 间较小,给设备的布局带来一定的局限。目前,在较小型号的动臂式塔式起重机上,国外的动臂式塔式起重机平衡臂上的 设备体积相对国产设备较小,设备体积与平衡臂结构空间矛盾的问题反应不明显,而较大 型号的动臂式塔式起重机有同样的矛盾存在,目前并无很好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臂塔式起重机,以有效的增加设备安置空间,在 同等机型条件下,平衡臂可设计得更短,使回转半径有效减小,更适合动臂塔机要求回转半 径小的这一特点。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动臂塔式起重机,其平衡臂上设置有两前撑杆安装 座和两后撑杆安装座,两前撑杆安装座和两后撑杆安装座垂直于平衡臂向上延伸,塔顶的 两前撑杆的下端分别连接至两前撑杆安装座的顶部并且相互靠拢延伸,两后撑杆的下端连 接至两后撑杆安装座的顶部并且相互靠拢延伸。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上述两前撑杆安装座和两后撑杆安装座焊接至平衡 臂上。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上述前撑杆安装座在平衡臂的长度方向的宽度大于 在平衡臂的宽度方向的厚度。进一步地,前撑杆安装座在平衡臂的长度方向的宽度自根部向顶部逐渐收缩。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上述后撑杆安装座在平衡臂的长度方向的宽度大于 平衡臂的宽度方向的厚度。进一步地,上述后撑杆安装座在平衡臂的长度方向的宽度自根 部向顶部逐渐收缩。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上述两前撑杆安装座之间设置有横撑杆。在本技术中,由于平衡臂的垂直空间的增大,可以使设备的安装空间有效增 加,以尽可能地减小塔顶、平衡臂自身某些结构与机构的干涉。同时,平衡臂长度设计可有 效的减小,使平衡臂的回转半径这一重要参数得以尽量优化。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技术具有的其它目的、特征、和 优点,将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附图示出了本技术的 优选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图中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动臂塔式起重机的平衡臂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所示平衡臂的右视图,其中去除了平衡臂上的起升机构等设备。图3示出了现有技术的动臂塔式起重机的平衡臂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所示平衡臂的右视图,其中去除了平衡臂上的起升机构等设备;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动臂塔式起重机的平衡臂的结构示意 图;图6示出了图5所示平衡臂的右视图,其中去除了平衡臂上的起升机构等设备;图7示出了图5所示平衡臂本体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8示出了图7所示平衡臂本体的右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可以由权利 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平衡臂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5平衡臂的右 视图,其中去除了平衡臂上的起升机构等设备。如图5和图6所示,平衡臂10上设置有两 前撑杆安装座10a、IOc和两后撑杆安装座10b、10d,两前撑杆安装座10a、IOc和两后撑杆安 装座10b、10d垂直于平衡臂向上延伸,塔顶的两前撑杆11、12的下端分别连接至两前撑杆 安装座IOaUOc的顶部并且相互靠拢延伸,两后撑杆13、14的下端连接至两后撑杆安装座 IObUOd的顶部并且相互靠拢延伸。由于垂直空间的增大,可以使设备的安装空间有效增加,尽量减小塔顶、平衡臂自 身某些结构与机构的干涉。同时,平衡臂长度设计可有效的减小,使平衡臂的回转半径这一 重要参数得以尽量优化。动臂式塔式起重机因受回转半径的限制,要求平衡臂不能过长。这与目前动臂式 塔式起重机机构尺寸相对过大相矛盾。目前的动臂式塔式起重机在解决此矛盾时很少有考 虑平衡臂空间利用的思路,结果是平衡臂尺寸过长导致动臂式塔式起重机回转半径小的特点丧失。本技术在保证动臂式塔式起重机回转半径小的优点基础上,成功解决了在狭 小空间布置机构的难题,为动臂式塔式起重机平衡臂结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图7示出了图5所示平衡臂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图7所示平衡臂本 体的右视图。如图7和图8所示,两前撑杆安装座10a、IOc和两后撑杆安装座10b、10d焊 接至平衡臂10上。前撑杆安装座10a、IOc和后撑杆安装座10b、IOd可采用其他连接方式固定连接至 平衡臂10上,例如通过法兰连接或通过销轴连接。此外,前撑杆安装座和后撑杆安装座和 平衡臂本体可以一体成型。前撑杆安装座IOaUOc和后撑杆安装座10b、10d可以为截面呈方形或长方形的柱 状体。优选地,前撑杆安装座10a、IOc在平衡臂10的长度方向H的宽度大于在平衡臂10 的宽度方向D的厚度,呈扁平的形状。更优选地,前撑杆安装座10a、IOc在平衡臂10的长 度方向H的宽度自根部向顶部逐渐收缩。同样,后撑杆安装座IOaUOc在平衡臂10的长度方向H的宽度大于平衡臂10的 宽度方向的厚度D,呈扁平的形状。更优选地,后撑杆安装座10a、IOc在平衡臂10的长度方 向H的宽度自根部向顶部逐渐收缩。两前撑杆11、12承受的载荷较大,其截面较粗,在图7和图8中所示的前撑杆安装 座IOaUOc的形状特点可与之相对应。后两撑杆13、14在大部分工况下承受拉伸载荷,在 图7和图8中所示的两后撑杆安装座10b、10d的形状特点也与之相对应。两前撑杆安装座10a、IOc之间设置有横撑杆10e,起到横向间隔和支撑的作用。两 后支撑杆10b、10d之间也可以设置横撑杆。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 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一种动臂塔式起重机,其特征在于,平衡臂(10)上设置有两前撑杆安装座(10a、10c)和两后撑杆安装座(10b、10d),所述两前撑杆安装座(10a、10c)和两后撑杆安装座(10b、10d)垂直于所述平衡臂向上延伸,塔顶的两前撑杆(11、12)的下端分别连接至所述两前撑杆安装座(10a、10c)的顶部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臂塔式起重机,其特征在于,平衡臂(10)上设置有两前撑杆安装座(10a、10c)和两后撑杆安装座(10b、10d),所述两前撑杆安装座(10a、10c)和两后撑杆安装座(10b、10d)垂直于所述平衡臂向上延伸,塔顶的两前撑杆(11、12)的下端分别连接至所述两前撑杆安装座(10a、10c)的顶部并且相互靠拢延伸,两后撑杆(13、14)的下端连接至所述两后撑杆安装座(10b、10d)的顶部并且相互靠拢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守寨余智慧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