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775669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天线,设置于基板上,所述基板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天线包括辐射体、接地部及耦合部。所述辐射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并包括馈入部,所述馈入部设置于所述辐射体的一端。所述接地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接地部包括第一接地区、第二接地区及接地连接段,所述第一接地区与所述第二接地区均呈E形金属微带线,所述接地连接段连接所述E形金属微带线之中部。所述耦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并与所述辐射体之另一端相对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之天线之接地部之E形金属微带线的设计,使得所述天线具有较宽的工作频段,而且,通过耦合部的设计增大了所述天线的增益(Gain),使得所述天线的性能得到优化。(*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天线,特别涉及一种单极天线。
技术介绍
天线作为无线通信产品的必备组件之一,其性能决定了无线通信产品的信号优 劣。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通信产品的微小化,必然地,天线的设计也必须相应地微小 化。然而,现有天线的微小化设计,使得其接地面不够宽,辐射效果不好,从而增益也较小。因此,如何增强天线的辐射效果、提高天线的增益成为天线设计的一大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需提供一种天线,具有好的辐射效果、大的增益,优化的性能。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天线,设置于基板上,所述基板包括第一表面和第 二表面。所述天线包括辐射体、接地部及耦合部。所述辐射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并包括馈 入部,所述馈入部设置于所述辐射体的一端。所述接地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并与所述辐 射体之一端相对应。所述接地部包括第一接地区、第二接地区及将所述第一接地区与所述 第二接地区连通的接地连接段,所述第一接地区与所述第二接地区均呈E形金属微带线, 所述接地连接段连接所述E形金属微带线之中部。所述耦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并与所 述辐射体之另一端相对应。作为本技术之进一步改进,所述耦合部包括第一耦合区、第二耦合区及将所 述第一耦合区与所述第二耦合区连通的耦合连接段,所述第一耦合区与所述第二耦合区均 呈E形金属微带线,所述耦合连接段连接所述E形金属微带线之中部。作为本技术之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接地区与所述第二接地区呈相向设置的 E形金属微带线,所述第一耦合区与所述第二耦合区亦呈相向设置的E形金属微带线。作为本技术之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接地区与所述第二接地区呈同向设置的 E形金属微带线,所述第一耦合区与所述第二耦合区亦呈同向设置的E形金属微带线。作为本技术之进一步改进,所述辐射体包括依序连接的第一辐射部、第二辐 射部、第三辐射部及第四辐射部,所述第一辐射部之一端连接至所述馈入部,且所述第一辐 射部及所述第三辐射部均为呈细长条状的微带传输线。作为本技术之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辐射部设置于所述辐射体之中心处,亦 为条状微带传输线,其宽度较第一辐射部与所述第三辐射部宽。作为本技术之进一步改进,所述第四辐射部自所述第三辐射部远离所述第二 辐射部之一端延伸形成三角形金属区域。作为本技术之进一步改进,所述接地部与所述第一辐射部相对设置,所述耦 合部与所述第三辐射部及所述第四辐射部相对设置。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之天线之接地部之E形金属微带线的设计,使得所 述天线具有较宽的工作频段,而且,通过耦合部的设计增大了所述天线的增益(Gain),使得所述天线的性能得到优化。通过以下对具体实施方式详细的描述结合附图,将可轻易的了 解上述内容及此项技术之诸多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天线之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之天线辐射体设置于基板之第一表面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之天线之一种实施方式中接地部与耦合部设置于基板之第二 表面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之天线之另一实施方式中接地部与耦合部设置于基板之第二 表面的示意图。图5是图1中天线之回波损耗(Return Loss)图。图6是图1中天线之增益(Gain)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天线100馈入部10辐射体20第一辐射部22第二辐射部24第三辐射部26第四辐射部28接地部40第一接地区42接地连接段45第二接地区48華禹合部60第一華禹合区62耦合连接段65第一華禹合区68基板200第一表面201第二表面20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为本技术之天线100的示意图,天线100设置于基板 200上。基板2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201和第二表面202。所述天线100包括辐射 体20、接地部40及耦合部60。所述辐射体20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201并包括馈入部10, 所述馈入部10设置于所述辐射体20的一端。所述接地部40与所述辐射体20之一端相对 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202,所述耦合部60与所述辐射体20之另一端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表 面202,所述辐射体20与所述耦合部60相互耦合以辐射信号。所述辐射体20包括依序连接的第一辐射部22、第二辐射部24、第三辐射部26及 第四辐射部28。所述第一辐射部22及所述第三辐射部26均为呈细长条状的微带传输线, 所述第一辐射部22之一端连接至所述馈入部10。所述第二辐射部24设置于所述辐射体 20之中心处并连接于所述第一辐射部22与所述第三辐射部26之间。本实施方式中,所述 第一辐射部22与所述第三辐射部26共线,所述第二辐射部24亦为条状微带传输线,其宽 度较第一辐射部22与所述第三辐射部26宽,并以所述第一辐射部22为中心线对称分布。 所述第四辐射部28自所述第三辐射部26远离所述第二辐射部24之一端延伸形成三角形 金属区域,且所述第四辐射部28以所述第三辐射部26为中以线对称分布。所述接地部40与所述第一辐射部22相对设置,并包括第一接地区42、第二接地区 48及将所述第一接地区42与所述第二接地区48连通的接地连接段45,所述第一接地区42 与所述第二接地区48均呈E形金属微带线。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地区42与所述第 二接地区48呈相向设置的E形金属微带线,所述接地连接段45连接所述E形金属微带线 之中部。所述耦合部60与所述接地部40的形状相同,并与所述第三辐射部26及所述第四 辐射部28相对设置。所述耦合部60包括第一耦合区62、第二耦合区68及将所述第一耦 合区62与所述第二耦合区连通的耦合连接段65,所述第一耦合区62与所述第二耦合区68 均呈E形金属微带线。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耦合区62与所述第二耦合区68呈相向设 置的E形金属微带线,所述耦合连接段65连接所述E形金属微带线之中部。请参阅图4,所示为另一实施方式中,本技术之天线100之接地部40与耦合部 60设置于基板200之第二表面202的示意图。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地区42与所 述第二接地区48呈同向设置的E形金属微带线,所述第一耦合区62与所述第二耦合区68 亦呈同向设置的E形金属微带线。所述接地部40与所述耦合部60相背设于所述基板200 之第二表面202,也就是说,所述接地部40之E形金属微带线与所述耦合部60之E形金属 微带线的方向相反。本技术之天线100之接地部40之E形金属微带线的设计,使得所述天线100 具有较宽的工作频段,而且,通过耦合部60的设计增大了所述天线100的增益(Gain),使得 所述天线100的性能得到优化。请参阅图5,所示为图1中天线100之回波损耗(return loss)图。当天线100工 作于3. 20GHz-4. OOGHz工作频段区间时,天线100之回波损耗值小于_10dB,满足行业的标 准,可涵盖WiFi的工作频段。请参阅图6,所示为图1中天线100之增益(Gain)图。当天线100工作于 3. 20GHz-4. OOGHz工作频段区间时,天线100之增益值超过4dBi,而且天线100之增益值变 化不大,趋于平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天线,设置于基板上,所述基板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包括:辐射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并包括馈入部,所述馈入部设置于所述辐射体的一端;接地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并与所述辐射体之一端相对应,所述接地部包括第一接地区、第二接地区及将所述第一接地区与所述第二接地区连通的接地连接段,所述第一接地区与所述第二接地区均呈E形金属微带线,所述接地连接段连接所述E形金属微带线之中部;及耦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并与所述辐射体之另一端相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天线,设置于基板上,所述基板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包括辐射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并包括馈入部,所述馈入部设置于所述辐射体的一端;接地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并与所述辐射体之一端相对应,所述接地部包括第一接地区、第二接地区及将所述第一接地区与所述第二接地区连通的接地连接段,所述第一接地区与所述第二接地区均呈E形金属微带线,所述接地连接段连接所述E形金属微带线之中部;及耦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并与所述辐射体之另一端相对应。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部包括第一耦合区、第二耦合区及 将所述第一耦合区与所述第二耦合区连通的耦合连接段,所述第一耦合区与所述第二耦合 区均呈E形金属微带线,所述耦合连接段连接所述E形金属微带线之中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之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地区与所述第二接地区呈相向 设置的E形金属微带线,所述第一耦合区与所述第二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信龙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