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季连祥专利>正文

卧式幅板横置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682251 阅读:2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卧式幅板横置式换热器,包括换热体,换热体的内腔为高温烟流辐射区,高温烟流接入口与高温烟流辐射区的前端连通,高温烟流辐射区的尾部设有阻流反射板,阻流反射板的后侧设有烟汇流腔,烟汇流腔与烟气出口连通,换热体的前后端分别安装封板,换热体的底部设有底封板,换热体的横截面呈拱形,换热体的外壁安装通风幅板,换热体的外侧为拱形壁风道,通风幅板之间为幅式风道,幅式风道和拱形壁风道组合成复合风道,拱形壁风道的外部为冷风道,冷风道与复合风道的后端连通,复合风道的前端为拱形空气汇流腔,拱形空气汇流腔与热风出口连通,幅式风道的后端宽度比前端宽度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节能高效,材料节约,低成本,较长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热风炉,尤其是一种热风炉换热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热风炉通常有四种基本类型1、直流式金属热风炉,主换热体为3筒结构,副换热体为单筒结构;采用单流程热 交换原理,存在的问题体积较大,烟囱在炉顶上,安装不方便,排烟温度偏高,节能尚有潜 力。2、喷流式热风炉,换热体由5 6个圆筒构成,采用气流喷射热交换原理,主要问 题是结构复杂,造价较高,动力消耗较大,使用寿命不及直流式热风炉。3、套筒空气多回程式热风炉,由4 8个筒套装而成,流程阻力系数较大,降低动 力消耗有一定的难度,内筒体比较容易受到损坏。4、双逆流耐用高效热风炉,采用双逆流热交换原理,与其他筒式热风炉一样较难 向中大型方向发展,大型化会带来运输上的困难。此外还有不属于筒式热风炉的立管式和列管式热风炉,其优点是容易大型化,存 在的问题是传热系数小,耗用材料多,造价较高,使用寿命偏低,清灰有一定的难度。现有热风炉存在的缺点体积大,耗用材料多,动力消耗偏大,在高效节能的同时, 不能兼顾成本和使用寿命,耐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已有热风炉的不能兼顾节能高效、低成本和长使用寿命的不足,本实用 新型提供一种节能高效,材料节约,低成本,较长使用寿命的卧式幅板横置式换热器。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卧式幅板横置式换热器,包括换热体,所述换热体设有高温烟流接入口、冷风 道、烟气出口和热风出口,所述换热体的内腔为高温烟流辐射区,所述高温烟流接入口与所 述高温烟流辐射区的前端连通,所述高温烟流辐射区的尾部设有阻流反射板,所述阻流反 射板的后侧设有烟汇流腔,所述烟汇流腔与烟气出口连通,所述换热体的前后端分别安装 封板,所述换热体的底部设有底封板,所述换热体的横截面呈拱形,所述换热体的外壁安装 通风幅板,所述换热体的外侧为拱形壁风道,所述通风幅板之间为幅式风道,所述幅式风道 和拱形壁风道组合成复合风道,所述拱形壁风道的外部为冷风道,所述冷风道与复合风道 的后端连通,所述复合风道的前端为拱形空气汇流腔,所述拱形空气汇流腔与热风出口连 通,所述幅式风道的后端宽度比前端宽度大。进一步,所述拱形壁风道的外围为保温罩,所述保温罩的前区的外侧为冷风道,所 述底封板的下部设有空气预热室,所述空气预热室的前侧与冷风道连通,所述预热器的后 部两侧与空气分流道的底部连通,所述空气分流道与复合风道的后端连通,所述预热室内 设有往返型烟管,所述烟汇流腔的底部与所述往返型烟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往返型烟管的另一端与烟气出口连通;所述空气分流道位于烟汇流腔的旁边并相互隔离。再进一步,所述往返型烟管为矩形烟管,所述阻流反射板为梯形。更进一步,所述烟汇流腔的后墙设有清灰便门。本技术的技术构思为采用幅式风道可以提高换热体以内传热空间的利用 率,并可以缩短主换热流程和缩小换热器与热风炉的体积,换热流程的缩短为提高空气流 速创造了条件,采用变风速(也存在小角度变流向)复合通道,可以实现高温高流速、低温 低流速和平均相对高流速的强化热交换效果,可以缩小传热面积,并可降低换热体高温工 作区的温度。采用变风速幅式风道的结果是换热器体积小,材料节约,造价降低,使用寿命 提高,且能降低动力消耗。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1、热利用率提高,动力消耗降低;2、材料节 约,制造成本降低;3、使用寿命提高;4、烟尘排放适合环保要求;5、设备可以方便地实现大型化。附图说明图1是卧式幅板横置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截面图。图3是复合风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左边为风道的前端结构,右边为风道的后端 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参照图1 图3,一种卧式幅板横置式换热器,包括换热体,所述换热体设有高温 烟流接入口 11、冷风道1、烟气出口和热风出口 16,所述换热体的内腔为高温烟流辐射区, 所述高温烟流接入口与所述高温烟流辐射区的前端连通,所述高温烟流辐射区的尾部设有 阻流反射板5,所述阻流反射板5的后侧设有烟汇流腔,所述烟汇流腔与烟气出口连通,所 述换热体的前后端分别安装封板,所述换热体的底部设有底封板17,所述换热体的横截面 呈拱形,所述换热体的外壁安装通风幅板,所述换热体的外侧为拱形壁风道14,所述通风幅 板之间为幅式风道12,所述幅式风道12和拱形壁风道14组合成复合风道,所述拱形壁风道 14的外部为冷风道1,所述冷风道1与复合风道的后端连通,所述复合风道的前端为拱形空 气汇流腔15,所述拱形空气汇流腔15与热风出口 16连通,所述幅式风道12的后端宽度比 前端宽度大。所述拱形壁风道14的外围为保温罩13,所述保温罩13的前区的外侧为冷风道 1,所述底封板的下部设有空气预热室6,所述空气预热室6的前侧与冷风道1连通,所述空 气预热室6的后部两侧与空气分流道2的底部连通,所述空气分流道2与复合风道的后端 连通,所述预热室内设有往返型烟管8,所述烟汇流腔的底部与所述往返型烟管8的一端连 接,所述往返型烟管8的另一端与烟气出口连通;所述空气分流道2位于烟汇流腔的旁边并 相互隔离。所述往返型烟管8为矩形烟管,所述矩形烟管通过烟管支承7安装在支架上,所述 阻流反射板5为梯形。所述烟汇流腔的后墙设有清灰便门4。所述幅板通过幅式风道支承10安装在热体 的外壁。本实施例的换热体的拱形壁体为非连续门拱形壁体。请参照图1的箭头,其中实线箭头表示空气流向,虚线箭头表示烟气流向,本实施 例的冷空气从进风口 1进入,流向空气预热室的前区,由前区流向后区,再由后区流向空气 分离道2,由空气分流道进入复合风道,经与复合风道充分热交换后流入热风汇流道15,最 后从热风出口 10排出;高温烟气从专配的燃料炉经过高温烟流接入口 11进入辐射腔,经辐 射加对流传热降温后,从阻流反射板的上部流入烟汇流腔3,然后进入矩形烟管,经过进一 步对流放热降温后从出烟口排出。变风速原理复合风道由不变截面壁风道与变截面幅式风道组合而成,两种风道 之间为全导通或基本全导通。幅式风道的通风间隙为C,幅式风道前端宽为Bmin,后端宽为 Bmax (其中Bmax明显大于Bmin),其单风道的变速比为CX (Bmax-Bmin)/L,L为幅板长度; 对于复合风道,其变速程度取决于单风道的变速比及其幅式风道的合计通风面积在同一截 面处占复合风道全截面的比例,即单风道变速比越大,幅式风道数量越多,复合风道变速越 显著。本实施例的换热器前区为高温区,其前区复合风道的通风面积显著小于后区,所以空 气流速前高后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卧式幅板横置式换热器,包括换热体,所述换热体设有高温烟流接入口、冷风道、烟气出口和热风出口,所述换热体的内腔为高温烟流辐射区,所述高温烟流接入口与所述高温烟流辐射区的前端连通,所述高温烟流辐射区的尾部设有阻流反射板,所述阻流反射板的后侧设有烟汇流腔,所述烟汇流腔与烟气出口连通,所述换热体的前后端分别安装封板,所述换热体的底部设有底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体的横截面呈拱形,所述换热体的外壁安装通风幅板,所述换热体的外侧为拱形壁风道,所述通风幅板之间为幅式风道,所述幅式风道和拱形壁风道组合成复合风道,所述拱形壁风道的外部为冷风道,所述冷风道与复合风道的后端连通,所述复合风道的前端为拱形空气汇流腔,所述拱形空气汇流腔与热风出口连通,所述幅式风道的后端宽度比前端宽度大。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卧式幅板横置式换热器,包括换热体,所述换热体设有高温烟流接入口、冷风道、烟气出口和热风出口,所述换热体的内腔为高温烟流辐射区,所述高温烟流接入口与所述高温烟流辐射区的前端连通,所述高温烟流辐射区的尾部设有阻流反射板,所述阻流反射板的后侧设有烟汇流腔,所述烟汇流腔与烟气出口连通,所述换热体的前后端分别安装封板,所述换热体的底部设有底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体的横截面呈拱形,所述换热体的外壁安装通风幅板,所述换热体的外侧为拱形壁风道,所述通风幅板之间为幅式风道,所述幅式风道和拱形壁风道组合成复合风道,所述拱形壁风道的外部为冷风道,所述冷风道与复合风道的后端连通,所述复合风道的前端为拱形空气汇流腔,所述拱形空气汇流腔与热风出口连通,所述幅式风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景川季连祥季炜
申请(专利权)人:季连祥胡景川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