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及二次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5055543 阅读:1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4-22 17:39
本技术属于电池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包括依次贴合的正极片、隔离膜和负极片卷绕形成,其中正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涂覆于第一集流体厚度方向两面的第一活性物质层及未涂覆有第一活性物质层且位于第一集流体卷绕起始端的第一空箔段;第一空箔段的长度大于卷绕工艺用的卷针周长,使得第一空箔段的端部在卷绕后对应接触其自身;通过本技术对电芯结构中极片卷绕的改进,解决了正极片端面的毛刺容易刺破隔离膜与负极片接触造成短路等风险的问题;此外,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包含上述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的二次电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池,具体涉及一种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及二次电池


技术介绍

1、在电池制造技术的专业领域内,方形卷绕电池则采用一种特定的堆叠方式,其正负极与隔离膜是按照既定次序层叠而置,圆型状卷绕电芯的制作过程涉及正负极与隔离膜被卷绕至负极柱之上来形成紧凑的芯包结构。所以,圆型状卷绕电池在卷绕过程中,正极片与负极片避免不了二者直接触碰导致的短路现象。

2、在现有的圆型状电芯卷绕技术中,大部分采用的是负极片先入,然后插入正极片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提高卷绕效率,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不仅影响了电池的安全性,也可能影响电池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此外,这种结构的卷绕方式也增加了电池的制造难度和成本。因此,如何改进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以避免正极片端面刺破隔离膜与负极片接触,是电池制造
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目的之一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可以避免正极片端面刺破隔离膜与负极片接触而造成电芯内部短路的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包括依次贴合的正极片、隔离膜和负极片卷绕形成,正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涂覆于第一集流体厚度方向两面的第一活性物质层及未涂覆有第一活性物质层且位于第一集流体卷绕起始端的第一空箔段;

4、第一空箔段的长度大于卷绕工艺用的卷针周长,使得第一空箔段的端部在卷绕后对应接触其自身。

5、本技术提出的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有以下技术效果:

6、通过改进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本技术成功避免了正极片端面刺破隔离膜与负极片接触的风险,从而显著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和性能。具体而言,该电芯卷绕结构中的正极片包括第一空箔段,其长度大于卷绕工艺用的卷针周长,使得在卷绕过程中,第一空箔段的端部能够对应接触其自身,从而避免了正极片端面直接与负极片接触的可能性。

7、作为对本技术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的改进,第一空箔段的长度大于卷绕工艺用的卷针周长的1.2-2倍,第一空箔段的长度为3—100mm。

8、作为对本技术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的改进,第一空箔段在其厚度方向的两面粘接有第一保护胶,且第一保护胶延伸覆盖于第一活性物质层的端部,其覆盖部分的长度l1为0.5—2mm。

9、作为对本技术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的改进,负极片包括第二集流体、涂覆于第二集流体厚度方向两面的第二活性物质层及未涂覆有第二活性物质层且位于第二集流体卷绕起始端的第二空箔段,第二空箔段的端部在卷绕后对应第一保护胶的位置。

10、作为对本技术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的改进,第二空箔段的长度为0.1—3mm,第一空箔段的长度为第二空箔段的长度4-40倍。

11、作为对本技术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的改进,第二空箔段在其厚度方向的两面粘接有第二保护胶,且第二保护胶延伸覆盖于第二活性物质层的端部,其覆盖部分的长度l2为0.5—2mm。

12、作为对本技术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的改进,第一活性物质层涂覆面积小于第二活性物质层的涂覆面积。

13、作为对本技术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的改进,第一活性物质层包括涂覆于第一集流体厚度方向两面的第一层及第二层,第二层和第一层的端部对齐设置或错位设置。

14、作为对本技术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的改进,第二活性物质层包括涂覆于第二集流体厚度方向两面的第三层及与第四层,第四层和第三层的端部对齐设置。

15、本技术目的之二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可以避免正极片端面刺破隔离膜与负极片接触而造成电芯内部短路的二次电池。

1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17、一种二次电池,包括上述任一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

18、本技术提出的上述二次电池,有以下技术效果:

19、通过采用上述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本技术的二次电池有效避免了内部电芯正极片端面刺破隔离膜与负极片接触的风险,从而显著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和性能。这种改进不仅降低了电池制造过程中的难度和成本,还提高了电池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包括依次贴合的正极片(1)、隔离膜(2)和负极片(3)卷绕形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片(1)包括第一集流体(12)、涂覆于所述第一集流体(12)厚度方向两面的第一活性物质层(121)及未涂覆有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21)且位于所述第一集流体(12)卷绕起始端的第一空箔段(1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箔段(11)的长度大于卷绕工艺用的卷针周长的1.2-2倍,所述第一空箔段(11)的长度为3—100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箔段(11)在其厚度方向的两面粘接有第一保护胶(111),且所述第一保护胶(111)延伸覆盖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21)的端部,其覆盖部分的长度L1为0.5—2m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片(3)包括第二集流体(32)、涂覆于所述第二集流体(32)厚度方向两面的第二活性物质层(321)及未涂覆有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321)且位于所述第二集流体(32)卷绕起始端的第二空箔段(31),所述第二空箔段(31)的端部在卷绕后对应所述第一保护胶(111)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空箔段(31)的长度为0.1—3mm,所述第一空箔段(11)的长度为所述第二空箔段(31)的长度4-40倍。

6.如权利要求4所述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空箔段(31)在其厚度方向的两面粘接有第二保护胶(311),且所述第二保护胶(311)延伸覆盖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321)的端部,其覆盖部分的长度L2为0.5—2mm。

7.如权利要求4所述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21)涂覆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321)的涂覆面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21)包括涂覆于所述第一集流体(12)厚度方向两面的第一层(1211)及第二层(1212),所述第二层(1212)和所述第一层(1211)的端部对齐设置或错位设置。

9.如权利要求4所述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321)包括涂覆于所述第二集流体(32)厚度方向两面的第三层(3211)及第四层(3212),所述第四层(3212)和所述第三层(3211)的端部对齐设置。

10.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100)。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包括依次贴合的正极片(1)、隔离膜(2)和负极片(3)卷绕形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片(1)包括第一集流体(12)、涂覆于所述第一集流体(12)厚度方向两面的第一活性物质层(121)及未涂覆有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21)且位于所述第一集流体(12)卷绕起始端的第一空箔段(1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箔段(11)的长度大于卷绕工艺用的卷针周长的1.2-2倍,所述第一空箔段(11)的长度为3—100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箔段(11)在其厚度方向的两面粘接有第一保护胶(111),且所述第一保护胶(111)延伸覆盖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21)的端部,其覆盖部分的长度l1为0.5—2m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圆型状电芯卷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片(3)包括第二集流体(32)、涂覆于所述第二集流体(32)厚度方向两面的第二活性物质层(321)及未涂覆有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321)且位于所述第二集流体(32)卷绕起始端的第二空箔段(31),所述第二空箔段(31)的端部在卷绕后对应所述第一保护胶(111)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圆型状电芯卷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凌中伦朱剑峰陈泉杨超群余志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锂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