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公开涉及一种双扰流板设备,该双扰流板设备控制流向车辆后方的气流以提高空空气动力学力学性能。
技术介绍
1、当车辆高速行驶或转弯时,后轮胎的抓地力减小,这不利于提高行驶速度并且降低了行驶稳定性。
2、为了解决该问题,在车辆的后部处安装空气扰流板以改变经过车辆周围的气流并且根据空气扰流板周围的气流产生压力以按压车辆,从而提高后轮胎的抓地力。
3、该空气扰流板安装在车辆的后部,这限制了设计的自由度。一旦安装空气扰流板就很难改变设计,并且当应用于高端车辆时,由于空气扰流板的安装而阻碍了设计。
4、如上所述,空气扰流板仅仅是用于提高空空气动力学力学性能以提高车辆燃料效率和行驶稳定性的技术。为了进一步提高空气动力学性能,必须改变车辆的形状或者必须改变空气扰流板的规格。
5、此外,在suv车辆的情况下,对用于空气导流板的安装空间存在约束,使得修改空气导流板的规格受到限制。例如,由于在车辆后部安装用于打开和关闭尾门的部件需要空间,所以当安装专门对空气扰流板提供特定功能的部件时在空间上受到约束。
6、上述内容(作为
技术介绍
描述)仅旨在帮助理解本公开的背景,而并非旨在意指本公开落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相关技术的范围内。
技术实现思路
1、已经做出本公开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双扰流板设备,该双扰流板设备配置为改变空气扰流板的倾斜角度和长度以控制流向车辆后方的气流,从而提高空气动力学性能。本公开还简化了用于改变
2、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一种双扰流板设备可以包括:第一扰流板装置,配置为在扰流板安装部分上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滑动;以及第二扰流板装置,配置为在扰流板安装部分上沿车辆的上下方向倾斜。双扰流板设备还包括:驱动装置,第一扰流板装置和第二扰流板装置连接到该驱动装置。特别地,驱动装置可以产生驱动力以变换第一扰流板装置的滑动位置和第二扰流板装置的倾斜位置。
3、扰流板安装部分可以对应于车辆的后上部,并且该扰流板安装部分可以配置为当第一扰流板延伸时使得该第一扰流板朝向车辆后方滑动,并且其中,该扰流板安装部分配置为当第二扰流板展开时使得该第二扰流板的角度增大并因此倾斜。
4、第一扰流板装置可以包括:第一旋转轴,配置为通过接收驱动装置的驱动力而旋转;以及第一扰流板,连接到第一旋转轴并且配置为当第一旋转轴旋转时滑动。第二扰流板装置可以包括:第二旋转轴,配置为通过接收驱动装置的驱动力而旋转;以及第二扰流板,连接到第二旋转轴并配置为当第二旋转轴旋转时倾斜。
5、第一扰流板装置还可以包括导轨和移动件。具体地,导轨可以安装在扰流板安装部分中并且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移动件可以可移动地设置在导轨上,并且第一扰流板安装到移动件。第一旋转轴连接到移动件。利用该配置,在移动件被传输以驱动力时,该移动件可以在导轨上移动,从而变换第一扰流板的位置。
6、第二扰流板装置还可以包括连杆机构,并且连杆机构可以安装在扰流板安装部分中。第二扰流板安装到连杆机构,并且连杆机构可以配置为是多个连杆,第二旋转轴连接到这些连杆。由此,在各个连杆被传输以驱动力时,各个连杆旋转以改变这些连杆的总长度,从而变换第二扰流板的倾斜位置。
7、驱动装置可以包括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第一旋转轴可以连接到第一驱动单元,并且第二旋转轴可以连接到第二驱动单元。
8、驱动装置可以包括驱动马达和连接单元,并且连接单元可以包括电磁体件和连接件。连接单元可以配置为根据连接件的移动位置而选择性地连接到第一旋转轴或第二旋转轴,以传输驱动马达的驱动力。
9、驱动马达可以包括驱动轴、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二主动齿轮。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二主动齿轮配置为在驱动轴上自由地旋转。具体地,第一旋转轴可以具有与第一主动齿轮啮合的第一从动齿轮,并且第二旋转轴可以具有与第二主动齿轮啮合的第二从动齿轮。
10、连接件可以设置在第一主动齿轮与第二主动齿轮之间,并且当该连接件通过电磁体件在轴向方向上移动时,该连接件可以连接到第一主动齿轮或第二主动齿轮。
11、连接件可以包括连接臂,该连接臂联接到电磁体件并且在第一主动齿轮与第二主动齿轮之间延伸。连接件还可以包括连接齿轮件,该连接齿轮件形成在连接臂中并且配置为分别面向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二主动齿轮,该连接齿轮件与第一主动齿轮或第二主动齿轮啮合,并且驱动轴穿过连接齿轮件并连接到该连接齿轮件。
12、在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二主动齿轮中可以分别形成有紧固齿轮件,并且连接齿轮件可以设置在紧固齿轮件的外周处以与该紧固齿轮件匹配。在连接齿轮件的内表面上可以形成有齿,并且该连接齿轮件可以配置为在连接臂上自由地旋转。
13、连接件可以包括设置在其中的第一止动件和第二止动件,并且根据连接件的移动位置,第一止动件与第一从动齿轮接触或者第二止动件与第二从动齿轮接触,使得第一止动件与第一从动齿轮接触而第二止动件与第二从动齿轮分离,或者第一止动件与第一从动齿轮分离而第二止动件与第二从动齿轮接触。
14、第一从动齿轮可以具有沿其周向分布的第一通孔,并且第二从动齿轮可以具有沿其周向分布的第二通孔。特别地,第一止动件配置为可插入到第一通孔中,并且第二止动件配置为可插入到第二通孔中。
15、当要变换第一扰流板装置的滑动位置时,可以使连接件连接到第一主动齿轮,以使得第一止动件与第一从动齿轮分离,并且使得第二止动件与第二从动齿轮接触。当要变换第二扰流板装置的倾斜位置时,可以使连接件连接到第二主动齿轮,以使得第一止动件与第一从动齿轮接触,并且使得第二止动件与第二从动齿轮分离。
16、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双扰流板设备还可以包括配置为控制驱动装置的控制器。控制器可以根据车辆的行驶速度来控制第一扰流板装置的位置和第二扰流板装置的位置。
17、在车辆的行驶速度增大的情况下,控制器可以控制驱动装置,以使得第一扰流板装置或第二扰流板装置与车辆的加速度的量成比例地分级展开。
18、在确定车辆的行驶速度减小的情况下,控制器可以控制驱动装置,以使得第一扰流板装置缩回并且使得第二扰流板装置展开成具有最大倾斜角度。
19、由于上述结构中的双扰流板设备配置为改变空气扰流板的倾斜角度和长度,所以可以通过控制流向车辆后方的气流来提高空气动力学性能并且简化用于改变倾斜角度和长度的部件,从而减少了安装空间并解决了质量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扰流板设备,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扰流板设备,其中,所述扰流板安装部分对应于车辆的后上部,并且所述扰流板安装部分配置为当第一扰流板延伸时使得所述第一扰流板朝向车辆后方滑动,并且其中,所述扰流板安装部分配置为当第二扰流板展开时使得所述第二扰流板的角度增大并因此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扰流板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扰流板装置包括:第一旋转轴,配置为通过接收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力而旋转;以及第一扰流板,连接到所述第一旋转轴并且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旋转轴旋转时滑动,并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扰流板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扰流板装置还包括导轨和移动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扰流板设备,其中: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扰流板设备,其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扰流板设备,其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马达和连接单元,并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扰流板设备,其中,所述驱动马达包括驱动轴、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二主动齿轮,
9.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扰流板设备,其中,所述连接件包括: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扰流板设备,其中,在所述第一主动齿轮和所述第二主动齿轮中分别形成有紧固齿轮件,并且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扰流板设备,其中,所述连接件包括设置在其中的第一止动件和第二止动件,并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扰流板设备,其中,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具有沿其周向分布的多个第一通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扰流板设备,其中,当要变换所述第一扰流板装置的滑动位置时,使所述连接件连接到所述第一主动齿轮,以使得所述第一止动件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分离并且使得所述第二止动件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接触,并且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扰流板设备,还包括配置为控制所述驱动装置的控制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双扰流板设备,其中,当车辆的行驶速度增大时,所述控制器配置为控制所述驱动装置,以使得所述第一扰流板装置或所述第二扰流板装置与车辆的加速度的量成比例地分级展开。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双扰流板设备,其中,当车辆的行驶速度减小时,所述控制器配置为控制所述驱动装置,以使得所述第一扰流板装置缩回并且使得所述第二扰流板装置展开成具有最大倾斜角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扰流板设备,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扰流板设备,其中,所述扰流板安装部分对应于车辆的后上部,并且所述扰流板安装部分配置为当第一扰流板延伸时使得所述第一扰流板朝向车辆后方滑动,并且其中,所述扰流板安装部分配置为当第二扰流板展开时使得所述第二扰流板的角度增大并因此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扰流板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扰流板装置包括:第一旋转轴,配置为通过接收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力而旋转;以及第一扰流板,连接到所述第一旋转轴并且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旋转轴旋转时滑动,并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扰流板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扰流板装置还包括导轨和移动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扰流板设备,其中: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扰流板设备,其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扰流板设备,其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马达和连接单元,并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扰流板设备,其中,所述驱动马达包括驱动轴、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二主动齿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扰流板设备,其中,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主动齿轮与所述第二主动齿轮之间,并且当所述连接件通过所述电磁体件在轴向方向上移动时,所述连接件连接到所述第一主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弘熙,尹镇永,车东垠,金东河,李廷福,孙晟熏,车辅焕,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