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薄膜的,特别是涉及一种防眩光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1、在夜间或强光环境下,眩光会严重影响驾驶员的视线,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因此防眩光性能对于驾驶安全非常重要。传统的车衣薄膜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眩光,但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在强烈的阳光或人造光源照射下,仍会产生刺眼的反射光。因此,提升薄膜的防眩光性能,降低眩光对驾驶员视线的干扰,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2、此外,隔热性能也是车衣薄膜的重要技术指标。在高温环境下,车身温度会迅速升高,不仅影响驾驶的舒适性,还可能对车辆内部的电子设备和内饰材料造成损害。传统的车衣薄膜隔热性能有限,无法有效阻挡外部热量的传递,导致车内温度过高,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来维持适宜的驾驶环境。因此,开发具有高隔热性能的薄膜材料,以降低车身温度,提高驾驶的舒适性和节能性,是当前行业研究的热点。
3、当前解决防眩光和隔热技术问题的主要技术路线是通过对薄膜材料进行改性或添加特定的功能助剂来实现。然而,添加的功能助剂可能会影响薄膜的其他性能,如透明性降低等,导致薄膜整体性能的下降。此外,现有的改性薄膜在防眩光和隔热效果上仍有待提升,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4、因此,针对当前应用在车衣上的薄膜在防眩光以及隔热方面性能比较差的问题,有必要开发一种防眩光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以提高薄膜的防眩光和隔热性能,满足汽车行业的发展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所述一种防眩光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2、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3、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防眩光薄膜,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4、疏水型聚己内酯共聚物50-60份、单宁酸微球5-8份、交联剂10-15份、增塑剂15-20份、混合溶剂120-150份。
5、在一个或者多个技术方案中,所述疏水型聚己内酯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将全氟聚醚羧酸进行溶解,加入二环己基碳二亚胺,氮气保护下,升温至40℃,在40℃下反应2小时;继续加入聚己内酯,在40℃下继续反应5小时,反应结束后,进行后处理,得到疏水型聚己内酯共聚物。
7、在一个或者多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全氟聚醚羧酸、二环己基碳二亚胺、聚己内酯的投料摩尔比为1:1:0.1。
8、进一步的,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全氟聚醚羧酸引入聚己内酯分子链中,制备出具有优异疏水性能的疏水型聚己内酯共聚物。疏水型聚己内酯共聚物不仅能够提高薄膜表面的防水性能,还能增强薄膜耐候性和力学性能。同时疏水型聚己内酯共聚物有助于减少雨滴、灰尘等污染物附着于薄膜表面,从而提升自清洁能力。
9、具体的,疏水型聚己内酯共聚物为50-60份,可以确保薄膜具备良好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疏水型聚己内酯共聚物如果用量超过60份,可能会影响其他添加剂的效果,如单宁酸微球的分散性;疏水型聚己内酯共聚物而如果低于50份,则可能导致薄膜的机械强度不足。
10、在一个或者多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单宁酸微球的粒径为10-50μm。
11、在一个或者多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单宁酸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2、将单宁酸、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进行溶解,加入三苯基膦,进行充分混合,在室温下反应24h;反应结束后,反应料液在转速为3000转/分钟的速度下离心,收集微球,再经过后处理,得到单宁酸微球。
13、进一步的,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单宁酸是一种天然多酚化合物,通过与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反应形成交联网络结构,可以增加薄膜的机械强度并改善其光学性能。单宁酸微球在薄膜中起到散射光线的作用,从而降低反射率,减少眩光现象,同时还能起到提高隔热性的效果。
14、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单宁酸微球的粒径为10-50μm,10-50μm的单宁酸微球可以在薄膜中有效散射光线,从而降低眩光。单宁酸微球用量超过8份,可能会导致薄膜透明度下降,影响视觉清晰度;单宁酸微球如果低于5份,则可能无法有效降低眩光效果。
15、在一个或者多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混合溶剂为dmf与thf按照质量比1:1组成的混合溶剂。在本申请中,混合溶剂作为溶解其他组分的介质或者混合介质,确保各组分能够均匀混合。
16、在一个或者多个技术方案中,所述交联剂为三羟甲基三聚氰胺。具体的,三羟甲基三聚氰胺用于增强薄膜内部的交联密度,提高其物理稳定性,比如耐热性和耐化学腐蚀性。在本申请中,交联剂在10-15份的范围内,可以达到理想的交联效果。交联剂如果用量超过15份,可能会使薄膜过于坚硬,失去必要的柔韧性;而交联剂低于10份,则可能导致薄膜的耐热性和耐化学腐蚀性不足。
17、在一个或者多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具体的,增塑剂用来调节薄膜的柔韧性和加工性能,使薄膜更易于处理而不牺牲其机械性能。在本申请中,增塑剂在15-20份的范围内,可以平衡薄膜的柔韧性和机械强度。增塑剂如果用量超过20份,可能会导致薄膜过软,容易变形;增塑剂如果低于15份,则可能导致薄膜过于硬脆,难以加工。
18、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第一方面所述防眩光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9、按照防眩光薄膜的重量份组成,准备好相应的原料;将疏水型聚己内酯共聚物溶解在混合溶剂中,加入单宁酸微球、交联剂、增塑剂,在65℃下进行超声混合15min;
20、将混合物,涂覆在离型纸上,形成湿膜;转入烘箱,进行干燥,得到防眩光薄膜。
21、第三方面,本申请一种防眩光薄膜的应用,将第一方面所述的防眩光薄膜或者是将第二方面所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防眩光薄膜,应用到车衣上。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3、本申请所述的薄膜,单宁酸微球的粒径为10-50μm,能够在薄膜内部有效散射光线,从而降低反射率,减少眩光现象;当光线照射到薄膜表面时,部分光线被这些微球散射,而不是直接反射回观察者的眼睛,这有助于减轻因强光或夜间驾驶时对面来车灯光造成的眩目效应。同时,疏水型聚己内酯共聚物通过引入全氟聚醚链段,提升了薄膜的疏水性能、耐候性。
24、本申请所述的薄膜,应用在车衣上时,能够显著降低了眩光现象,提高了驾驶安全;提升了隔热性能,有助于降低车内温度,改善乘坐舒适度;优化了自清洁功能,减少了维护成本。因此本申请所述的薄膜,可在不明显影响透明度的情况下,实现了高效的防眩光与隔热效果结合。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眩光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光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水型聚己内酯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眩光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氟聚醚羧酸、二环己基碳二亚胺、聚己内酯的投料摩尔比为1:1:0.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光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宁酸微球的粒径为10-5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防眩光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宁酸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光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溶剂为DMF与THF按照质量比1:1组成的混合溶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光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交联剂为三羟甲基三聚氰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光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防眩光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0.一种防眩光薄膜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防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眩光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光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水型聚己内酯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眩光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氟聚醚羧酸、二环己基碳二亚胺、聚己内酯的投料摩尔比为1:1:0.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光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宁酸微球的粒径为10-5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防眩光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宁酸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晓鑫,王俊,王端木,方浚镔,李业颖,陈红,钟国媛,林煜,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卡为智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