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调节高度的椎间融合器,更详细地说,涉及以最低高度插入于脊椎体之间并且在已插入的状态下可调节高度的椎间融合器。
技术介绍
1、脊椎体由构成身体的32~35个脊椎骨和脊椎骨之间的椎间盘组成,是连接上端头骨和下端的骨盆来构成我们身体中枢的部分。
2、脊椎骨从上到下由7个颈椎、12个胸椎、5个腰椎、5个骶椎、3~5个尾椎组成,成人是融合5个骶椎来形成1个骶骨,融合3~5个尾椎来形成1个尾骨。
3、长期以来,用于治疗严重的脊椎疾病的治疗方法之一就是脊椎的融合术。这种脊椎的融合术是去除椎间盘,插入代替椎间盘的融合器,以使相邻脊椎体相互融合的手术方法。
4、这种脊椎融合术为,在实施于腰椎的情况下,根据融合器的插入方向,可区分为后路椎间融合术(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侧路椎间融合术(经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lif)、斜向椎间融合术(斜向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lif)、前路椎间融合术(经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lif)等。
5、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的方法为,沿着脊椎的中心线切开,开放至使脊椎体全部露出,去除脊椎骨后方侧一部分之后去除椎间盘,插入plif融合器。
6、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作为最早开始实施的方法,是进行两节或三节融合术时的必要方法。但是,具有因为手术过程,很有可能粘连到神经、韧带和肌肉,并且切开区域大,愈合时间长,根据个人存在后遗症大的缺点。
7、plif融合器是
8、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是沿着脊椎肌肉两侧切开小口,以最低限度暴露脊椎体之后以神经孔出现的方向去除脊椎关节部位的同时将tlif融合器插入于椎间盘的手术方法。该手术方法具有出血量少、缩短手术时间的优点,因此适合单节的手术的情况,但是在需要手术多个部位的情况下,应进行plif手术。tlif融合器大部分是圆弧形状,因此放入脊椎体并进行旋转,以使tlif融合器的凸出部分朝向腹部侧。虽然tlif融合器大于plif融合器,但是支撑面积小于之后待提及的llif融合器或者alif融合器。
9、前路椎间融合术(alif)具有术后恢复快、无需担心粘连等的各种优点,但是要切开前方(腹部侧),拨开内脏,接近脊椎侧实施手术,因此存在需要高度熟练的技术的缺点。alif融合器具有在所有椎间融合术中支撑面积最大的优点。
10、为了克服alif、plif、tlif的缺点,开发了侧路椎间融合术(llif)。侧路椎间融合术是通过切开侧方进行手术的,因此相比于以往的开背的手术,可更加拓宽脊椎与脊椎之间粘连部位的间距,不仅如此,还具有周围组织几乎没有损伤的优点。但是,在手术的路径周围有腰大肌和腹膜,因此若在手术时存在失误,则导致大腿肌肉麻痹等的问题。虽然llif融合器小于alif融合器,但是小于plif融合器或者tlif融合器。
11、相比于这种侧路椎间融合术更安全且有效的手术方法是斜向椎间融合术(斜向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lif)或者atp(前部腰肌融合术)。斜向椎间融合术是在肋部以倾斜方向形成手术路径,因此具有也可在因为腰大肌及腹膜而难以进行dlif手术的4号腰椎(l4)与5号腰椎(l5)之间进行手术的优点。另外,明显降低侧路椎间融合术的问题的神经损伤的可能性。
12、以往的椎间融合器为,利用诸如钛的金属材料或者诸如peek的聚合物材料,制作成没有剖面面积或者高度的变化的单件式。因此,考虑患者的体格、身长、种族、性别等,具有数量相当多的产品结构。即,从制造商的角度来看,存在必须通过组合宽度、长度和高度的三个变量来生产数十甚至数百条产品线的负担。
13、另外,虽然患者的脊椎之间的间距并非间隔恒定间距,因此在制作成单件的情况下,需要在已有的产品线中选择具有适当高度的进行手术,因此存在无法正确应对各患者的问题。
14、为了解决该问题,做了各种尝试,并且开发了可调节高度的椎间融合器。
15、美国公开专利公报第2017-0224505号公开了可调节高度的组件。详细地说,组件包括:第一及第二支撑体,与相邻的脊椎体相接;第一楔形部件,可相对移动地固定在形成在所述第一及第二支撑体一端的板倾斜部;第二楔形部件,可相对移动地固定在形成在所述第一及第二支撑体的另一端的板倾斜部;调节部件,可旋转地固定在所述第二楔形部件,并且与所述第一楔形部件螺纹结合,可调节所述第一楔形部件与所述第二楔形部件之间的距离;u形凹陷部,形成为圆柱形状,形成在所述第一支撑体朝向所述第二支撑体;对齐部件,形成为柱形状,形成在所述第二支撑体朝向所述第一支撑体,通过与所述u形凹陷部的滑动限制第一及第二支撑体相互接近或者相互隔开的运动方向。
16、但是,所述组件是将柱形状的对齐部件结合于u形凹陷部,因此只有对齐部件的外面一部分被u形凹陷部包围。据此,存在组件插入于椎间,宽度方向及长度方向的负载强力作用于组件的情况下,对齐部件可脱离于凹陷部的问题。
17、(专利文献)
18、美国公开专利公报第2017-0224505号(2017年08月10日公开)
技术实现思路
1、(要解决的问题)
2、本专利技术是用于解决上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椎间融合器,在已插入的状态下可调节高度的同时,也稳定支撑一对端板的移动。
3、(解决问题的手段)
4、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可调节高度的椎间融合器,包括:第一端板及第二端板,与相邻的脊椎体相接;远端移动块,可相对移动地固定在形成在所述第一端板及所述第二端板的远端的燕尾槽;近端移动块,可相对移动地固定在形成在所述第一端板及所述第二端板的近端的燕尾槽;调节部件,可旋转地固定在所述近端移动块,与所述远端移动块螺纹结合,可调节所述远端移动块与所述近端移动块之间的距离;及垂直引导部,配置在所述第一端板及第二端板,因此针对于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二端板的长度方向或者宽度方向的负载进行支撑。所述垂直引导部包括:一对第一垂直导件,从所述第一端板朝向所述第二端板垂直延伸,并且具有向一方向延伸的横截面;及一对第二垂直导件,形成有插入所述第一垂直导件的长孔槽,通过与所述第一垂直导件的滑动,限制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二端板相互接近或者相互隔开的运动方向。
5、根据一实施例,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二端板可包括中心部及一对延伸部,所述一对延伸部连接在所述中心部两侧并且向远端方向及近端方向延伸。
6、根据一实施例,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二端板可形成为远端及近端开口的h字形状。
7、根据一实施例,所述第二垂直导件的长孔槽可形成为将所述第一垂直导件的外面全部包围。
8、根据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垂直导件可包括:第一圆弧部;第二圆弧部,与所述第一圆弧部间隔预定距离;及一对水平部,连接所述第一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调节高度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高度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节高度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高度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高度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调节高度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调节高度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调节高度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高度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高度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高度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1.一种可调节高度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高度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节高度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高度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高度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调节高度的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国镇,文鐘勳,
申请(专利权)人:爱尔凯生物医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