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路基填筑领域,涉及一种红黏土填方结构。
技术介绍
1、红黏土是指石灰岩这类碳酸盐类岩石,在亚热带温湿气候条件下,经风化而成的残积、坡积或残-坡积的褐红色、棕红色或黄褐色的高塑性粘土,属于石灰岩风化后的次生产物。广泛分布于我国贵州、云南和广西等地。红黏土的特点是天然含水量高,液限高,可压实性差,若将其作为路基填筑材料,则路基的沉降变形将较大,变形稳定时间长。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红黏土和高液限土不应直接作为路基填料,经物理措施处治的红黏土和高液限土可用于路床之下的路堤填料且填筑路堤高度不宜大于10m。而规范推荐的物理措施主要为翻晒、外掺生石灰或水泥等无机结合料对红黏土进行改良处治。上述处理方法存在工期长占地面积大、不环保及造价高等问题,因此在实际工程中红黏土往往作为弃渣处理,过多弃渣堆积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而处理弃渣则会增加额外的管理成本。
2、因此,需要提出一种能够高效、低成本处理红黏土弃渣的方式,避免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黏土填方结构,采用低成本的方式有效利用废弃红黏土。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红黏土填方结构,包括自上而下依次铺设成梯形状的灰岩石渣路床、复合填筑层和灰岩石渣换填层;
4、所述复合填筑层包括互层铺设的红黏土层和灰岩石渣层,所述灰岩石渣层的上表面铺设土工无纺布,其下表面铺设防渗土工布;
5、所述灰岩石渣路床顶面还
6、可选的,还包括斜向设置在所述填方结构侧腰的灰岩石渣包边层,所述灰岩石渣包边层的上部与所述灰岩石渣路床顶面齐平,其下部与所述灰岩石渣换填层相连接。
7、可选的,所述灰岩石渣包边层内侧设置有所述土工无纺布。
8、可选的,所述泄水管两端连通至所述灰岩石渣包边层的外表面。
9、可选的,所述灰岩石渣包边层的坡度设置为1:1.5。
10、可选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填方结构侧腰底部的排水沟,所述灰岩石渣包边层的下部设置有所述泄水管,通过所述泄水管与排水沟相连通。
11、可选的,所述复合填筑层的最上层和最下层均为红黏土层,其中最下层的红黏土层与所述灰岩石渣换填层之间设置有所述防渗土工布。
12、可选的,所述灰岩石渣路床的厚度设置为190~210mm。
13、可选的,所述红黏土层的厚度小于或等于60mm。
14、可选的,所述灰岩石渣层的厚度小于或等于30mm。
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6、本技术的填方结构较规范推荐的翻晒、外掺生石灰或水泥等无机结合料等改良处治方法,具有工期短、环保及造价低等优点,可以直接利用不经物理化学处理的红黏土作为路基填料,应用范围广,尤其是对于灰岩地区(卡斯特地貌地区),能够有效减少红黏土弃方,克服了本领域的技术难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也有利于本领域内路基结构的技术创新。
17、利用灰岩石渣具备的高渗透性,使灰岩石渣层形成盲沟透水层,以排除红黏土层中的孔隙水,进而加快路基排水固结过程,而土工无纺布可以防止红黏土层在排水过程中将细小颗粒带出引起路基沉陷并堵塞灰岩石渣层的排水通道。而灰岩石渣层底部设置的防渗土工布则可以防止上层的水往下层路基渗透。这种互层结构一方面可以加快红黏土层内部的孔隙水排出,降低红黏土层的含水率,另一方面由于灰岩石渣层刚度远大于红黏土层,可以将红黏土层嵌固于灰岩石渣层之间,有效控制路基沉降变形,防止道路开裂。
18、经检测,本技术的填方结构弯沉值满足规范要求,且在运营期间高边坡路基无沉降无路面开裂,运用效果良好,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19、本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红黏土填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而下依次铺设成梯形状的灰岩石渣路床(8)、复合填筑层和灰岩石渣换填层(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黏土填方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斜向设置在所述填方结构侧腰的灰岩石渣包边层(7),所述灰岩石渣包边层(7)的上部与所述灰岩石渣路床(8)顶面齐平,其下部与所述灰岩石渣换填层(2)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黏土填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灰岩石渣包边层(7)内侧设置有所述土工无纺布(6)。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黏土填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水管(10)两端连通至所述灰岩石渣包边层(7)的外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黏土填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灰岩石渣包边层(7)的坡度设置为1:1.5。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黏土填方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填方结构侧腰底部的排水沟(9),所述灰岩石渣包边层(7)的下部设置有所述泄水管(10),通过所述泄水管(10)与排水沟(9)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黏土填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黏土填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灰岩石渣路床(8)的厚度设置为190~21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黏土填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红黏土层(4)的厚度小于或等于6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黏土填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灰岩石渣层(5)的厚度小于或等于30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黏土填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而下依次铺设成梯形状的灰岩石渣路床(8)、复合填筑层和灰岩石渣换填层(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黏土填方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斜向设置在所述填方结构侧腰的灰岩石渣包边层(7),所述灰岩石渣包边层(7)的上部与所述灰岩石渣路床(8)顶面齐平,其下部与所述灰岩石渣换填层(2)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黏土填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灰岩石渣包边层(7)内侧设置有所述土工无纺布(6)。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黏土填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水管(10)两端连通至所述灰岩石渣包边层(7)的外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黏土填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灰岩石渣包边层(7)的坡度设置为1:1.5。
6.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玮,曾冠博,张朋,李军义,阮东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