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装置及回收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5015939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4-18 17:00
本技术涉及一种回收装置及回收系统,包括抓捕部、锁定件和手柄,手柄的握持组件包括外壳及与外壳连接的第一锁定部;手柄的操作组件穿设于握持组件的容纳内腔中,操作组件与锁定件的近端连接,操作组件包括第二锁定部;当处于解锁状态时,操作组件可相对握持组件轴向移动至第一轴向位置,以带动锁定件沿轴向相对抓捕部移动至第二轴向位置;当处于解锁状态且操作组件移动至第一轴向位置时,操作组件能够相对握持组件沿周向转动,且当操作组件相对握持组件朝第一方向周向转动至第一转动位置时,第一锁定部与第二锁定部相互配合,以使握持组件和操作组件在轴向上相对固定,处于锁定状态。本实施例的手柄操作方式简单便捷,可提高手术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回收装置及回收系统


技术介绍

1、随着心脏起搏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等心脏植入型医疗器械植入量的增加,电极导线断裂、电极磨损等相关并发症也逐年增多,这使得电极导线回收的需求快速增长。目前回收电极导线的方法主要包括两种:第一种是通过外科开胸手术将电极导线取出体外,这种方式存在手术费用高、创伤大等缺点。第二种是经静脉介入回收电极导线,在造影条件下,将回收装置经静脉递送至电极导线位置,再通过回收装置捕获并装载需回收的电极导线,最后电极导线随回收装置一同撤出体外,完成电极导线的回收。这种方式具有费用低、创伤小等优点,但目前的回收装置的手柄操作不够便捷。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回收装置及回收系统,该回收装置及回收系统中的手柄操作方式简单、便捷。

2、本技术提供一种回收装置,包括抓捕部、锁定件和手柄,所述手柄包括:

3、握持组件,包括外壳及与所述外壳连接的第一锁定部,所述外壳包括近端开口及连通所述近端开口的容纳内腔;

4、操作组件,自所述握持组件的近端开口穿设于所述握持组件的容纳内腔中,所述操作组件用于控制所述锁定件,所述操作组件包括操作主体及与所述操作主体连接的第二锁定部;

5、所述握持组件与所述操作组件之间具有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当处于所述解锁状态时,所述操作组件可相对所述握持组件轴向移动至第一轴向位置,以带动所述锁定件沿轴向相对所述抓捕部移动至第二轴向位置;>

6、当处于所述解锁状态且所述操作组件移动至所述第一轴向位置时,所述操作组件能够相对所述握持组件沿周向转动,且当所述操作组件相对所述握持组件朝第一方向周向转动至第一转动位置时,所述第一锁定部与第二锁定部相互配合,以使所述握持组件和操作组件之间在轴向上相对固定,处于所述锁定状态,且所述锁定件相对所述抓捕部在轴向上锁定。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操作组件与所述锁定件的近端连接,当所述握持组件与所述操作组件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锁定件能够与抓捕部配合锁定目标物体。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锁定部包括与所述握持组件的外壳内壁连接的近端限位件和远端限位件,所述近端限位件和远端限位件之间形成限位腔,当所述第二锁定部位于所述限位腔中,且所述操作组件相对所述握持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转动位置时,所述第二锁定部被轴向限制在所述限位腔中,以使所述握持组件与所述操作组件之间处于锁定状态。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腔包括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包括由所述近端限位件的远端面形成的近端内壁和由所述远端限位件的近端面形成的远端内壁,所述第二锁定部包括柱形主体和连接所述柱形主体的锁定臂,所述锁定臂自所述柱形主体沿远离所述柱形主体的中轴线的方向向外延伸,当所述第二锁定部位于所述限位腔中,且所述操作组件相对所述握持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转动位置时,所述锁定臂进入所述限位槽并被限制在所述限位槽的近端内壁和远端内壁之间。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握持组件还包括止挡件,所述止挡件位于所述限位腔中,且与所述握持组件的外壳内壁连接,所述止挡件相对所述握持组件的外壳内壁朝向靠近所述握持组件的中轴线的方向凸起,以限制位于第一转动位置的操作组件继续相对所述握持组件朝向所述第一方向周向转动。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远端限位件包括可在轴向上弹性伸缩的抵压单元,当所述握持组件与所述操作组件之间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抵压单元抵压所述第二锁定部。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抵压单元包括具有内腔的壳体、位于壳体的近端面的近端开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内腔中且在轴向上可伸缩的弹性件及与所述弹性件连接的抵压块,所述抵压块能在所述壳体的内腔中相对所述壳体轴向移动,并经所述壳体的近端开口自所述壳体的内腔伸出至所述限位腔,当所述握持组件与所述操作组件之间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抵压块朝向近端抵压所述第二锁定部。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锁定部的近端端面上还设有止挡凸棱,所述近端限位件上还设有远端开口的止挡槽;或者,所述第二锁定部的近端端面上还设有远端开口的止挡槽,所述近端限位件上还设有止挡凸棱;

14、当所述握持组件与所述操作组件之间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止挡凸棱进入所述止挡槽内,以限制所述操作组件相对所述握持组件朝向第一方向及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周向转动。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操作主体的外壁设有沿轴向延伸的阻滞条,所述握持组件还包括设于内壁的第一滚动件,当所述握持组件与所述操作组件之间处于所述解锁状态,且所述操作组件相对所述握持组件位于第二转动位置时,所述第一滚动件抵压在所述阻滞条上。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操作主体的外壁还设有沿所述操作主体的周向延伸且与所述阻滞条连通的第一滑动槽,所述握持组件还包括设于内壁的第二滚动件,当处于所述解锁状态且所述操作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轴向位置时,所述第二滚动件与所述第一滑动槽配合,用于引导所述操作组件相对所述握持组件周向转动;和/或,所述操作主体的外壁还设有沿所述操作主体的周向延伸且与所述阻滞条连通的第二滑动槽,当处于所述解锁状态且所述操作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轴向位置时,所述第一滚动件与所述第二滑动槽配合,用于引导所述操作组件相对所述握持组件周向转动。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操作主体的外壁还设有沿所述操作主体的周向延伸且与所述阻滞条连通的第一滑动槽,及与所述第一滑动槽连通且沿所述操作主体的轴向延伸的第一导向槽、第二导向槽,所述握持组件还包括设于内壁的第二滚动件,当处于所述锁定状态时,所述第二滚动件位于所述第一导向槽中,当处于所述解锁状态,且所述操作主体相对所述握持组件位于第二转动位置时,所述第二滚动件位于所述第二导向槽中,所述第一导向槽、第二导向槽的深度均大于所述第一滑动槽的深度;和/或,所述操作主体的外壁还设有沿所述操作主体的周向延伸且与所述阻滞条连通的第二滑动槽,及与所述第二滑动槽连通且沿所述操作主体的轴向延伸的第三导向槽、第四导向槽,当处于所述锁定状态时,所述第一滚动件位于所述第三导向槽中,当处于所述解锁状态,且所述操作主体相对所述握持组件位于第二转动位置时,所述第一滚动件位于所述第四导向槽中,所述第三导向槽、第四导向槽的深度均大于所述第二滑动槽的深度。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滚动件包括固定于握持组件的外壳内壁上的收容槽、收容在所述收容槽中的滚珠,所述收容槽具有槽口,所述滚珠自所述槽口伸出,且可相对所述收容槽转动,所述滚珠相对所述槽口的凸出高度可变;和/或,所述握持组件还包括设于内壁的第二滚动件,所述第二滚动件包括固定于握持组件的外壳内壁上的收容槽、收容在所述收容槽中的滚珠,所述收容槽具有槽口,所述滚珠自所述槽口伸出,且可相对所述收容槽转动,所述滚珠相对所述槽口的凸出高度可变。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收装置还包括呈中空管状的推送件,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抓捕部、锁定件和手柄,所述手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组件与所述锁定件的近端连接,当所述握持组件与所述操作组件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锁定件能够与抓捕部配合锁定目标物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定部包括与所述握持组件的外壳内壁连接的近端限位件和远端限位件,所述近端限位件和远端限位件之间形成限位腔,当所述第二锁定部位于所述限位腔中,且所述操作组件相对所述握持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转动位置时,所述第二锁定部被轴向限制在所述限位腔中,以使所述握持组件与所述操作组件之间处于锁定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腔包括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包括由所述近端限位件的远端面形成的近端内壁和由所述远端限位件的近端面形成的远端内壁,所述第二锁定部包括柱形主体和连接所述柱形主体的锁定臂,所述锁定臂自所述柱形主体沿远离所述柱形主体的中轴线的方向向外延伸,当所述第二锁定部位于所述限位腔中,且所述操作组件相对所述握持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转动位置时,所述锁定臂进入所述限位槽并被限制在所述限位槽的近端内壁和远端内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组件还包括止挡件,所述止挡件位于所述限位腔中,且与所述握持组件的外壳内壁连接,所述止挡件相对所述握持组件的外壳内壁朝向靠近所述握持组件的中轴线的方向凸起,以限制位于第一转动位置的操作组件继续相对所述握持组件朝向所述第一方向周向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限位件包括可在轴向上弹性伸缩的抵压单元,当所述握持组件与所述操作组件之间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抵压单元抵压所述第二锁定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压单元包括具有内腔的壳体、位于壳体的近端面的近端开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内腔中且在轴向上可伸缩的弹性件及与所述弹性件连接的抵压块,所述抵压块能在所述壳体的内腔中相对所述壳体轴向移动,并经所述壳体的近端开口自所述壳体的内腔伸出至所述限位腔,当所述握持组件与所述操作组件之间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抵压块朝向近端抵压所述第二锁定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定部的近端端面上还设有止挡凸棱,所述近端限位件上还设有远端开口的止挡槽;或者,所述第二锁定部的近端端面上还设有远端开口的止挡槽,所述近端限位件上还设有止挡凸棱;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主体的外壁设有沿轴向延伸的阻滞条,所述握持组件还包括设于内壁的第一滚动件,当所述握持组件与所述操作组件之间处于所述解锁状态,且所述操作组件相对所述握持组件位于第二转动位置时,所述第一滚动件抵压在所述阻滞条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主体的外壁还设有沿所述操作主体的周向延伸且与所述阻滞条连通的第一滑动槽,所述握持组件还包括设于内壁的第二滚动件,当处于所述解锁状态且所述操作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轴向位置时,所述第二滚动件与所述第一滑动槽配合,用于引导所述操作组件相对所述握持组件周向转动;和/或,所述操作主体的外壁还设有沿所述操作主体的周向延伸且与所述阻滞条连通的第二滑动槽,当处于所述解锁状态且所述操作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轴向位置时,所述第一滚动件与所述第二滑动槽配合,用于引导所述操作组件相对所述握持组件周向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主体的外壁还设有沿所述操作主体的周向延伸且与所述阻滞条连通的第一滑动槽,及与所述第一滑动槽连通且沿所述操作主体的轴向延伸的第一导向槽、第二导向槽,所述握持组件还包括设于内壁的第二滚动件,当处于所述锁定状态时,所述第二滚动件位于所述第一导向槽中,当处于所述解锁状态,且所述操作主体相对所述握持组件位于第二转动位置时,所述第二滚动件位于所述第二导向槽中,所述第一导向槽、第二导向槽的深度均大于所述第一滑动槽的深度;和/或,所述操作主体的外壁还设有沿所述操作主体的周向延伸且与所述阻滞条连通的第二滑动槽,及与所述第二滑动槽连通且沿所述操作主体的轴向延伸的第三导向槽、第四导向槽,当处于所述锁定状态时,所述第一滚动件位于所述第三导向槽中,当处于所述解锁状态,且所述操作主体相对所述握持组件位于第二转动位置时,所述第一滚动件位于所述第四导向槽中,所述第三导向槽、第四导向槽的深度均大于所述第二滑动槽的深度。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动件包括固定于握持组件的外壳内壁上的收容槽、收容在所述收容槽中的滚珠,所述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抓捕部、锁定件和手柄,所述手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组件与所述锁定件的近端连接,当所述握持组件与所述操作组件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锁定件能够与抓捕部配合锁定目标物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定部包括与所述握持组件的外壳内壁连接的近端限位件和远端限位件,所述近端限位件和远端限位件之间形成限位腔,当所述第二锁定部位于所述限位腔中,且所述操作组件相对所述握持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转动位置时,所述第二锁定部被轴向限制在所述限位腔中,以使所述握持组件与所述操作组件之间处于锁定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腔包括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包括由所述近端限位件的远端面形成的近端内壁和由所述远端限位件的近端面形成的远端内壁,所述第二锁定部包括柱形主体和连接所述柱形主体的锁定臂,所述锁定臂自所述柱形主体沿远离所述柱形主体的中轴线的方向向外延伸,当所述第二锁定部位于所述限位腔中,且所述操作组件相对所述握持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转动位置时,所述锁定臂进入所述限位槽并被限制在所述限位槽的近端内壁和远端内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组件还包括止挡件,所述止挡件位于所述限位腔中,且与所述握持组件的外壳内壁连接,所述止挡件相对所述握持组件的外壳内壁朝向靠近所述握持组件的中轴线的方向凸起,以限制位于第一转动位置的操作组件继续相对所述握持组件朝向所述第一方向周向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限位件包括可在轴向上弹性伸缩的抵压单元,当所述握持组件与所述操作组件之间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抵压单元抵压所述第二锁定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压单元包括具有内腔的壳体、位于壳体的近端面的近端开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内腔中且在轴向上可伸缩的弹性件及与所述弹性件连接的抵压块,所述抵压块能在所述壳体的内腔中相对所述壳体轴向移动,并经所述壳体的近端开口自所述壳体的内腔伸出至所述限位腔,当所述握持组件与所述操作组件之间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抵压块朝向近端抵压所述第二锁定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定部的近端端面上还设有止挡凸棱,所述近端限位件上还设有远端开口的止挡槽;或者,所述第二锁定部的近端端面上还设有远端开口的止挡槽,所述近端限位件上还设有止挡凸棱;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主体的外壁设有沿轴向延伸的阻滞条,所述握持组件还包括设于内壁的第一滚动件,当所述握持组件与所述操作组件之间处于所述解锁状态,且所述操作组件相对所述握持组件位于第二转动位置时,所述第一滚动件抵压在所述阻滞条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主体的外壁还设有沿所述操作主体的周向延伸且与所述阻滞条连通的第一滑动槽,所述握持组件还包括设于内壁的第二滚动件,当处于所述解锁状态且所述操作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轴向位置时,所述第二滚动件与所述第一滑动槽配合,用于引导所述操作组件相对所述握持组件周向转动;和/或,所述操作主体的外壁还设有沿所述操作主体的周向延伸且与所述阻滞条连通的第二滑动槽,当处于所述解锁状态且所述操作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轴向位置时,所述第一滚动件与所述第二滑动槽配合,用于引导所述操作组件相对所述握持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伟坚邵子翔
申请(专利权)人: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