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物的抗震结构,具体是一种抗震砌体填充墙,以及该抗震砌体填充墙的施工方法和屈服约束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1、在一些大层高、大跨度建筑物(例如影剧院、体育馆等设施)的建设中,为满足建筑物的功能设计技术要求和增强抗震性能,会在一组开间结构的梁体中部与下方两侧柱体角部之间设置近似于“八”字型排布的屈曲约束支撑结构,并在屈曲约束支撑结构所分隔的三个空间内分别采用砖块砌筑填充墙。
2、具体而言,屈曲约束支撑结构包括一组梁侧节点板组件、两组柱侧节点板组件和两组粘滞阻尼器。其中,梁侧节点板组件锚固在上层梁体的底侧中部处,梁侧节点板组件的梁侧节点板底部两角处分别具有斜面结构的阻尼连接位。两组柱侧节点板组件对应锚固在下层梁体两端的柱体角部处,每一组柱侧节点板组件的柱侧节点板上具有斜面结构的阻尼连接位。两组粘滞阻尼器对应连接在两组柱侧节点板组件与梁侧节点板组件之间,呈八字型结构排布。八字型排布的两组粘滞阻尼器的内侧框架空间内,通过砖块砌有下部墙体。八字型排布的两组粘滞阻尼器的外侧框架空间内,分别通过砖块砌有上部墙体。如此,在建筑物的大开间结构中形成抗震砌体填充墙。
3、上述抗震砌体填充墙,下部墙体的底部坐落于下层梁体的顶侧,下部墙体的顶部与对应粘滞阻尼器之间形成填塞缝并填充柔形填塞层。每一上部墙体的底部需要坐落于对应粘滞阻尼器上侧处的承载结构上,由该承载结构直接承载而避免将重力作用于对应粘滞阻尼器上,使承载结构与对应粘滞阻尼器之间形成填塞缝并填充柔形填塞层。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的名称为“一种用于隔离brb与周
4、在cn 219794270 u和cn 210105036 u的技术中,上部墙体的承载结构为槽钢结构,其两端预埋于上层梁体与对应的柱体之间。在公开号cn218933450 u的技术中,上部墙体的承载结构为混凝土板带结构,其两端的内配主筋锚固于上层梁体与对应的柱体之间。由此可见,现有基于屈曲约束支撑结构的抗震砌体填充墙,是将上部墙体的承载结构直接锚固于上层梁体与对应柱体之间,需要在粘滞阻尼器架设之前、上层梁体和柱体浇筑成型的同时形成上部墙体的支撑结构,两组粘滞阻尼器在架设时砌体填充框架内已存在近似“八”字型排布的上部墙体承载结构,又基于上部墙体的承载结构与粘滞阻尼器之间的配合间隙狭小(通常约为30mm),从而增大了粘滞阻尼器在梁侧节点板组件与对应柱侧节点板组件之间整体化连接的技术难度,降低了作业效率,不利于可靠保障粘滞阻尼器在梁侧节点板组件与对应柱侧节点板组件之间整体化连接的技术质量,进而影响抗震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基于屈曲约束支撑结构的抗震砌体填充墙的特殊性,以及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既能有效承载上部墙体,使上部墙体的重力避免作用于对应粘滞阻尼器上,又能使上部墙体的承载结构在梁体和柱体成型之后易于成型,有利于先架设粘滞阻尼器、后成型上部墙体承载结构的抗震砌体填充墙,以及该抗震砌体填充墙的施工方法和屈曲约束支撑结构。
2、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抗震砌体填充墙,包括左右位排布的左柱体和右柱体,以及在左柱体和右柱体之间上下位排布的上层梁体和下层梁体,所述上层梁体与所述下层梁体、所述左柱体、所述右柱体共同围成砌体填充框架;
3、所述砌体填充框架内,上层梁体的底侧中部处锚固有梁侧节点板组件,下层梁体与左柱体的转角处锚固有一组柱侧节点板组件,下层梁体与右柱体的转角处锚固有另一组柱侧节点板组件,两组粘滞阻尼器以八字型排布结构连接在所述梁侧节点板组件与两组柱侧节点板组件之间;
4、八字型排布的两组粘滞阻尼器的内侧框架空间内,通过砖块砌有下部墙体;
5、八字型排布的两组粘滞阻尼器的外侧框架空间内,分别顺着对应粘滞阻尼器的斜向成型有一条混凝土板带,且所述混凝土板带的底侧与对应粘滞阻尼器之间留有填塞缝;
6、每一条混凝土板带的中部通过混凝土构造柱二与上层梁体相连,且每一条混凝土板带的两端由内配主筋固定在所述梁侧节点板组件与对应柱侧节点板组件上;
7、每一条混凝土板带的外侧框架空间内,通过砖块砌有上部墙体。
8、进一步的,所述梁侧节点板组件和所述柱侧节点板组件的对应筋板上,分别以双面焊接方式固定有后锚主筋;
9、所述混凝土板带的两端内配主筋,与所述梁侧节点板组件和所述柱侧节点板组件上的对应后锚主筋搭接配合,且搭接配合长度≥内配主筋的50d,搭接配合处由多根拉结筋捆扎固定。
10、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构造柱二与所在上部墙体的对应砖块砌体端部凹凸互嵌配合。
11、进一步的,所述下部墙体内,排布有顶部处在所述梁侧节点板组件中部、底部处在所述下层梁体中部的混凝土构造柱一;
12、所述混凝土构造柱一与所述下部墙体的对应砖块砌体端部凹凸互嵌配合。
13、进一步的,所述梁侧节点板组件的中部对应筋板上,以双面焊接方式固定有后锚主筋;
14、所述混凝土构造柱一的内配主筋顶端,与所述梁侧节点板组件中部处的后锚主筋搭接配合,且搭接配合长度≥内配主筋的50d,搭接配合处由多根拉结筋捆扎固定;
15、所述混凝土构造柱一的内配主筋底端,通过胶粘方式栽植在所述下层梁体内。
16、进一步的,所述下部墙体与两组粘滞阻尼器之间分别留有填塞缝;
17、两组粘滞阻尼器与所述下部墙体之间的填塞缝,以及与两块混凝土板带之间的填塞缝,缝宽分别为30~40mm;
18、所述填塞缝内填塞有容重为35kg/m3的挤塑聚苯板。
19、上述抗震砌体填充墙针对于上述以屈曲约束支撑结构为基础的特殊性,将用作承载上部墙体的每一条混凝土板带通过中部的混凝土构造柱二与上层梁体相连,通过两端的内配主筋与梁侧节点板组件和对应柱侧节点板组件相连,从而受力清晰的承载上部墙体,使上部墙体的重力避免作用于对应粘滞阻尼器上。混凝土板带的此种成型结构在满足可靠承载的同时,在成型时基本独立于上层梁体和对应柱体的成型过程,即能使混凝土板带在梁体和柱体成型之后而易于成型,从而有利于先架设粘滞阻尼器、后成型混凝土板带,给粘滞阻尼器的架设留有充足的作业空间,进而有利于降低粘滞阻尼器在梁侧节点板组件与对应柱侧节点板组件之间整体化连接的技术难度,提高作业效率和整体化连接的技术质量,有利于提高抗震性能。
20、此外,上述抗震砌体填充墙的成型结构,通过对应混凝土构造柱与砖块砌体的配合,使下部墙体和上部墙体分别形成高质量的整体性,以提高砌体填充的抗震性能。通过挤塑聚苯板在对应填塞缝处的填充,以使砌体填充的下部墙体、混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震砌体填充墙,包括左右位排布的左柱体(1)和右柱体(2),以及在左柱体(1)和右柱体(2)之间上下位排布的上层梁体(3)和下层梁体(4),所述上层梁体(3)与所述下层梁体(4)、所述左柱体(1)、所述右柱体(2)共同围成砌体填充框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抗震砌体填充墙,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抗震砌体填充墙,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抗震砌体填充墙,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抗震砌体填充墙,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抗震砌体填充墙,其特征在于:
7.一种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抗震砌体填充墙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方法包括下列工艺步骤:
8.一种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抗震砌体填充墙的屈服约束支撑结构,包括一组梁侧节点板组件(6)、两组柱侧节点板组件(5)和两组粘滞阻尼器(7);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所述抗震砌体填充墙的屈服约束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抗震砌体填充墙的屈服约束支撑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震砌体填充墙,包括左右位排布的左柱体(1)和右柱体(2),以及在左柱体(1)和右柱体(2)之间上下位排布的上层梁体(3)和下层梁体(4),所述上层梁体(3)与所述下层梁体(4)、所述左柱体(1)、所述右柱体(2)共同围成砌体填充框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抗震砌体填充墙,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抗震砌体填充墙,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抗震砌体填充墙,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抗震砌体填充墙,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洪伟,穆洪浩,李大凯,解蛟龙,李刚超,苏卫东,席红涛,高国阳,赵昕炜,焦喆,顾艳芳,王照辉,王海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机械工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