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量子加密通信,特别是一种针对无人采集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技术介绍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数据采集任务可能会利用无人采集设备(例如,无人机、机器狗等设备)进行,通过无人采集设备自身携带的传感器进行环境数据采集,并将采集的环境数据进行回传。
2、然而,在无人采集设备进行数据采集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需要将数据进行无线回传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则可能出现数据被截取,从而造成数据泄漏。因此,如何加强无人采集设备回传数据时的安全性则是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针对无人采集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无人采集设备不直接发送第一数据,而是将第一数据加密获得的第一密文信息进行发送,也即,在传输过程中,传输的是第一密文信息,这样,就算网络传输过程中信息被截取,也仅能获取到第一密文信息,而无法获取到第一数据,从而也就保证了无人采集设备在进行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2、第一方面,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针对无人采集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无人采集设备,上述无人采集设备与预设服务端预先建立第一加解密协议,其中,上述第一加解密协议包括预先定义的第一加密算法和第一量子会话密钥;以及,上述方法包括:
3、响应于检测到针对采集的第一数据的发送指令,获取上述第一数据对应的第一密文信息,其中,上述第一密文信息用于利用上述第一量子会话密钥和上述第一加密算法加密第一数据获得;将上述第一密文信息发送至上述预设服务端
4、可选地,在获取上述第一数据对应的第一密文信息之前,上述方法还包括:
5、针对采集数据,均利用上述第一量子会话密钥和上述第一加密算法加密上述采集数据,获得与采集时间对应的采集密文信息;根据上述第一数据对应的时间段,从上述采集密文信息中确定上述第一密文信息。
6、可选地,上述响应于检测到针对采集的第一数据的发送指令,获取上述第一数据对应的第一密文信息,包括:响应于检测到针对采集的第一数据的发送指令,调用上述第一量子会话密钥和上述第一加密算法加密第一数据,获得上述第一密文信息。
7、可选地,上述方法还包括:响应于检测到上述无人采集设备的当前状态与预定义状态相匹配,确定消除已经保存的上述第一量子会话密钥;
8、其中,预定义状态包括以下任一:
9、与上述预设服务端出现连接中断的状态;
10、执行上述预设服务端发送的驱动控制指令失败的状态。
11、第二方面,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针对无人采集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服务端,上述服务端与无人采集设备预先建立第一加解密协议,其中,上述第一加解密协议包括预先定义的第一加密算法和第一量子会话密钥;以及,上述方法包括:接收上述无人采集设备发送的第一密文信息,以及,利用上述第一量子会话密钥和上述第一加密算法解密上述第一密文信息,获得第一数据;其中,上述无人采集设备用于利用上述第一量子会话密钥和上述第一加密算法加密第一数据获得上述第一密文信息;利用预先与用户端建立的第二加解密协议对上述第一数据进行加密获得第二密文信息,以及,将上述第二密文信息发送至上述用户端。
12、可选地,在利用预先与用户端建立的第二加解密协议对上述第一数据进行加密获得第二密文信息之前,上述方法还包括:接收上述用户端发送的身份认证信息,其中,上述身份认证信息包括上述用户端的终端标识信息和上述用户端匹配的内存设备的内存标识信息;其中,上述内存设备用于存储加密算法;在上述身份认证信息中的终端标识信息和内存标识信息均符合验证条件的情形下,与上述用户端建立上述第二加解密协议。
13、可选地,上述方法还包括:响应于接收到上述用户端发送的控制指令,利用上述第一量子会话密钥和上述第一加密算法加密上述控制指令,获得第三密文信息;将上述第三密文信息发送至上述无人采集设备,其中,上述无人采集设备用于利用上述第一量子会话密钥和上述第一加密算法解密上述第三密文信息,获得上述控制指令。
14、第三方面,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针对无人采集设备的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无人采集设备,上述无人采集设备与预设服务端预先建立第一加解密协议,其中,上述第一加解密协议包括预先定义的第一加密算法和第一量子会话密钥;以及,上述装置包括:
15、获取单元,用于响应于检测到针对采集的第一数据的发送指令,获取上述第一数据对应的第一密文信息,其中,上述第一密文信息用于利用上述第一量子会话密钥和上述第一加密算法加密第一数据获得;
16、发送单元,用于将上述第一密文信息发送至上述预设服务端。
17、第四方面,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针对无人采集设备的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服务端,上述服务端与无人采集设备预先建立第一加解密协议,其中,上述第一加解密协议包括预先定义的第一加密算法和第一量子会话密钥;以及,上述装置包括:
18、解密单元,用于接收上述无人采集设备发送的第一密文信息,以及,利用上述第一量子会话密钥和上述第一加密算法解密上述第一密文信息,获得第一数据;其中,上述无人采集设备用于利用上述第一量子会话密钥和上述第一加密算法加密第一数据获得上述第一密文信息;
19、加密单元,用于利用预先与用户端建立的第二加解密协议对上述第一数据进行加密获得第二密文信息,以及,将上述第二密文信息发送至上述用户端。
20、第五方面,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上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上述计算机程序被设置为运行时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针对无人采集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
21、第六方面,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上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上述处理器被设置为运行上述计算机程序以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针对无人采集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针对无人采集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当无人采集设备在需要发送采集的第一数据时,则可以获取第一数据对应的第一密文信息,并将第一密文信息进行发送。而由于第一密文信息可以为无人采集设备利用预先与预设服务端建立的第一加解密协议对第一数据进行加密而获得;这样,在无人采集设备在发送第一密文信息的过程中,就算加密传输协议被破解,也仅能截取到第一密文信息,而由于第一密文信息是利用第一混合加密算法使用第一量子会话密钥加密而获得,则显然使得第一密文信息很难被破解,也就增加了无人采集设备在向服务端发送数据时的安全性。
23、进一步地,通过这种传输加密数据的方式,也可以提升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抗干扰性,使得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难以被更改。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针对无人采集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无人采集设备,所述无人采集设备与预设服务端预先建立第一加解密协议,其中,所述第一加解密协议包括预先定义的第一加密算法和第一量子会话密钥;以及,所述方法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第一密文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检测到针对采集的第一数据的发送指令,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第一密文信息,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5.一种针对无人采集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服务端,所述服务端与无人采集设备预先建立第一加解密协议,其中,所述第一加解密协议包括预先定义的第一加密算法和第一量子会话密钥;以及,所述方法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利用预先与用户端建立的第二加解密协议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加密获得第二密文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8.一种针对无人采集设备的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无人采集设备,所述无人采集设备与预设服务端预先建立第一加解密协议,其中,所述第一加解密协议包括预先定义的第一加密算法和第一量子会话密钥;以及,所述装置包括:
9.一种针对无人采集设备的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服务端,所述服务端与无人采集设备预先建立第一加解密协议,其中,所述第一加解密协议包括预先定义的第一加密算法和第一量子会话密钥;以及,所述装置包括:
10.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设置为运行时执行所述权利要求1-4任一项或5-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被设置为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执行所述权利要求1-4任一项或5-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对无人采集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无人采集设备,所述无人采集设备与预设服务端预先建立第一加解密协议,其中,所述第一加解密协议包括预先定义的第一加密算法和第一量子会话密钥;以及,所述方法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第一密文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检测到针对采集的第一数据的发送指令,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第一密文信息,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5.一种针对无人采集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服务端,所述服务端与无人采集设备预先建立第一加解密协议,其中,所述第一加解密协议包括预先定义的第一加密算法和第一量子会话密钥;以及,所述方法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利用预先与用户端建立的第二加解密协议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加密获得第二密文信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叶,请求不公布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