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药物透皮的递送系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各种分子量药物递送的微波控释溶蚀型微针贴膏剂。
技术介绍
1、贴膏剂(adhesive plasters)属于一种硬膏剂,指药物提取物和(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和基材制成的供皮肤贴敷,可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的一类片状外用制剂。贴膏剂分为凝胶膏剂(gel plasters)和橡胶膏剂(rubber-plasters)两类,供贴敷在皮肤上的,可产生全身性或局部作用。贴膏剂的优点是粘附力强,载药量大,使用简便,无痛无创,病人的依从性好。
2、贴膏剂的载药量大,持续时间长,已在药物递释和治疗(特别是中药的递释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如下的瓶颈:
3、(1)皮肤屏障穿透问题:皮肤角质层是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障碍,对于大分子药物,如蛋白质和肽类药物,穿透皮肤屏障仍然是一个挑战。
4、(2)无法精确控制药物释放速率:虽然有研究者制备了控释贴膏剂,旨在实现药物的精准释放,但在实际应用中,精确控制药物释放速率仍然是一个技术挑战。
5、(3)给药治疗无法及时调整剂量:患者的皮肤类型、厚度和病理状态差异很大,这影响了药物的透皮吸收效率,导致治疗效果因人而异,需要根据病人和病情及时调整给药剂量,目前的贴膏剂还无法实现及时调整给药剂量。
6、(4)含有大量的经皮吸收促进剂:贴膏剂中含大量的经皮吸收促进剂,不仅容易引起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而且吸收入血后有潜在安全风险,如引起溶血等。
7、为了克服这些瓶颈,研究人员和开发者
8、微针(microneedles)也是应用于皮肤上的制剂,通常由金属材料和非降解聚合物等制备而成,例如硅、二氧化钛,本身可以载药或不载药,它的优点是穿刺表皮,形成药物渗透所需的微通道。微针通常用于活性药物成分之前的皮肤预处理,即在皮肤上打开即时微通道,并增加药物成分的渗透性。虽然微针技术可以穿透皮肤的生物屏障形成药物渗透所需的微通道,但微针预处理过后无法长时间保持运输通路的畅通,因此无法保证后续的药物持续递送。近年,有研究者制备了各种类型的微针,但微针自身载药量有限无法维持长效作用。
9、因此,开发适用药物范围广(特别是不耐热或易失活的生物大分子药物)、能够及时调整给药剂量、实现速释且持续给药治疗的安全且智能皮肤制剂对于发挥药物治疗作用意义十分重大。目前尚未见到一种能够递送各种分子量的药物、及时调整给药剂量、实现速释且持续给药的安全且智能的皮肤制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即:缺乏能够递送各种分子量的药物、及时调整给药剂量、实现速释且持续给药的安全且智能的皮肤制剂,提供一种微波控释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实现皮肤药物递送治疗的安全、有效、便捷、符合个性化需求的目标。
2、本专利技术人研究发现,微波能够穿透皮肤,当微波应用到人体时,可以产生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引起组织温度升高和人体乳脂、红细胞等带电颗粒的分布排列改变,促进药物的吸收。因此,如果将“微波介导技术、贴膏剂、溶蚀型微针和智能控释”有机结合,制成微波控释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将各种技术的优势互补,可以弥补单一技术应用的不足。
3、经过大量实验,得到本专利技术的微波控释溶蚀型微针贴膏剂,该微波控释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包括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微波装置、供电装置、调控装置和固定装置,贴膏剂中携载药物;
4、上述的溶蚀型微针矩阵排列,镶嵌于上述的贴膏剂的膏体层上,微针的长度50~2000μm,基底直径50~300μm,尖端直径0.5~30μm,针体横截面呈圆形或等距多边形;
5、上述的贴膏剂是贴膏剂或贴膏剂中的一种,不含经皮吸收促进剂;
6、上述的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和微波装置的排布顺序为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微波装置;
7、上述的微波装置的工作频率为2450mhz、输出功率为1~90w的微波;
8、上述的供电装置电连于上述的调控装置和微波装置,用于提供调控装置和微波装置工作所需的电能;
9、上述的调控装置用于调控上述的微波装置的各项参数;
10、上述的固定装置用于将微波控释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固定于皮肤表面;
11、上述的溶蚀型微针为实心微针,长度为250~750μm,基底直径为120~220μm,尖端直径为2~10μm,针体横截面为圆形或等距多边形;
12、上述的溶蚀型微针为空心微针,长度为250~750μm,基底直径为150~250μm,尖端直径为3~15μm,针体横截面为圆形或等距多边形;
13、上述的溶蚀型微针中携载药物;
14、上述的微波装置的输出功率为5~35w的微波;
15、上述的微波装置的输出功率为10~25w的微波;
16、上述的贴膏剂为凝胶膏剂;
17、上述的贴膏剂为橡胶膏剂;
18、上述的调控装置通过无线蓝牙形式与外部的电子设备或软件相连,参数调控模式包括人主动调控和智能自动调控;
19、上述的固定装置采用缚带或人体工学支架方式将微波控释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固定于四肢或躯干皮肤表面;
20、上述的缚带采用搭扣、黏贴或松紧带方式固定;
21、上述的人体工学支架符合四肢或躯干的形貌特征,保证微波控释溶蚀型微针贴膏剂与皮肤的紧密贴合;
22、本专利技术的微波控释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具有以下优点:
23、(1)穿透皮肤的生物屏障,形成药物渗透所需的微通道。
24、(2)提升制剂的载药量,保证药物持续起效。
25、(3)降低堵塞风险,微波介导技术可以保持微针溶蚀型后皮肤的微通道畅通,降低了堵塞风险,提高了药物输送的可靠性。
26、(4)稳定性良好,由于微波控释溶蚀型微针贴膏剂是固体制剂,对于不耐热或易失活的生物大分子药物而言稳定性好,环境适应性强,保存期长。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微波控释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波控释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包括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微波装置、供电装置、调控装置和固定装置,贴膏剂中携载药物;所述的溶蚀型微针矩阵排列,镶嵌于所述的贴膏剂的膏体层上,微针的长度50~2000μm,基底直径50~300μm,尖端直径0.5~30μm,针体横截面呈圆形或等距多边形;所述的贴膏剂是凝胶膏剂或橡胶膏剂中的一种,不含经皮吸收促进剂;所述的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和微波装置的排布顺序为: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微波装置;所述的微波装置的工作频率为2450MHz、输出功率为1~90W的微波;所述的供电装置电连于所述的调控装置和微波装置,用于提供调控装置和微波装置工作所需的电能;所述的调控装置用于调控所述的微波装置的各项参数;所述的固定装置用于将微波控释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固定于皮肤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控释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其特征是:所述的溶蚀型微针为实心微针,长度为250~750μm,基底直径为120~220μm,尖端直径为2~10μm,针体横截面为圆形或等距多边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控释溶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控释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其特征是:所述的溶蚀型微针中携载药物。
5.根据权利要求1的微波控释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波装置的输出功率为1~30W的微波。
6.根据权利要求5的微波控释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波装置的输出功率为5~20W的微波。
7.根据权利要求1的微波控释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贴膏剂为凝胶膏剂。
8.根据权利要求1的微波控释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贴膏剂为橡胶膏剂。
9.根据权利要求1的微波控释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控装置通过无线蓝牙形式与外部的电子设备或软件相连,参数调控模式包括人主动调控和智能自动调控。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微波控释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装置采用缚带或人体工学支架方式将微波控释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固定于四肢或躯干皮肤表面,所述的缚带采用搭扣、黏贴或松紧带方式固定,所述的人体工学支架符合四肢或躯干的形貌特征,保证微波控释溶蚀型微针贴膏剂与皮肤的紧密贴合。
...【技术特征摘要】
1.微波控释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波控释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包括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微波装置、供电装置、调控装置和固定装置,贴膏剂中携载药物;所述的溶蚀型微针矩阵排列,镶嵌于所述的贴膏剂的膏体层上,微针的长度50~2000μm,基底直径50~300μm,尖端直径0.5~30μm,针体横截面呈圆形或等距多边形;所述的贴膏剂是凝胶膏剂或橡胶膏剂中的一种,不含经皮吸收促进剂;所述的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和微波装置的排布顺序为: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微波装置;所述的微波装置的工作频率为2450mhz、输出功率为1~90w的微波;所述的供电装置电连于所述的调控装置和微波装置,用于提供调控装置和微波装置工作所需的电能;所述的调控装置用于调控所述的微波装置的各项参数;所述的固定装置用于将微波控释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固定于皮肤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控释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其特征是:所述的溶蚀型微针为实心微针,长度为250~750μm,基底直径为120~220μm,尖端直径为2~10μm,针体横截面为圆形或等距多边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控释溶蚀型微针贴膏剂,其特征是:所述的溶蚀型微针为空心微针,长度为250~750μm,基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翠涛,赵应征,诸葛德力,黄志伟,王恒彩,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医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