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塑料管材生产,具体涉及一种管材挤出用共挤环。
技术介绍
1、目前,常见的共挤条形式为四条共挤条均匀分布在管材外表面,比如专利公告号为的cn211221977u的“一种用于ppr管道高速生产的共挤条模具结构”所挤出的共挤条,而在部分管道上需要挤出两细一粗共挤条的形式,比如在c-ppr管材上挤出两细一粗总共三条共挤条的形式,其中粗共挤条用作喷码信息喷涂,该种共挤条在挤出时,需保障三根共挤条同时挤出,且挤出宽度尺寸稳定。
2、现有技术中采用的是如专利公告号为cn219634483u的“一种用于c-ppr管材的共挤环结构”,通过该共挤环结构能够实现在管材上挤出两细一粗的3条共挤条,具体为从共计环的进料通道进料后,原料进入到接近360°的环形流道一中,然后原料向两个细共挤凹槽和粗共挤凹槽移动,从而在管材上挤出两细一粗的3根共挤条。但是现有的这总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3、1.挤出三根共挤条粗细不均匀,导致两根细共挤条宽度差异明显,粗共挤条尺寸偏小,喷码位置较为难调整,易喷涂在共挤条外,造成废品。
4、2.现有共挤环模具背面开设的用于平衡流道的环形槽在长期开机后容易漏料,导致管材外表面流道线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意在提供一种管材挤出用共挤环,以解决现有技术的共挤环结构挤出两细一粗共挤条存在的细共挤条粗细不均匀的问题。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管材挤出用共挤环,包括共挤环本体,共挤环本体上设
4、本方案的原理及优点是:本方案通过将细共挤槽和进料流道均设置的关于粗共挤槽对称设置,使得进料流道上的原料一方面进入到宽度较粗的粗共挤槽内,另一方面也同时流向粗共挤槽两侧的细共挤槽内,确保两侧细共挤槽出料时的流动速率相同,从而确保挤出的细共挤条宽度一致,在两侧细共挤条宽度一致,挤压力相同的情况下,也能保证粗共挤槽挤出的粗共挤条的宽度稳定性,解决现有技术中因细共挤槽因距离进料口距离不一而造成流动速率不同最终造成细共挤条宽度不均匀的问题。
5、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进料流道呈环形,进料流道的两端均与相邻细共挤槽存在距离,以使得进料流道形成有缓冲区,以平衡压力。
6、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进料流道的深度大于共挤槽的深度,共挤环本体在背面没有开设与进料流道连通的槽,确保了流道压力通过环形进料流道即能够实现压力的平衡,无需开设共挤环本体背部的环形槽从而避免共挤环模具背面漏料的问题。
7、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环形的所述进料流道长度为150°-210°。
8、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细共挤槽与粗共挤槽的中心呈20°-30°的夹角。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材挤出用共挤环,包括共挤环本体,共挤环本体上设有进料流道、粗共挤槽和细共挤槽,粗共挤槽和细共挤槽均与进料流道连通,其特征在于:细共挤槽关于粗共挤槽对称设置,进料流道关于粗共挤槽对称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材挤出用共挤环,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流道呈环形,进料流道的两端均与相邻细共挤槽存在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管材挤出用共挤环,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流道的深度大于共挤槽的深度,共挤环本体在背面没有开设与进料流道连通的槽。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管材挤出用共挤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细共挤槽与粗共挤槽的中心呈20°-30°的夹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材挤出用共挤环,包括共挤环本体,共挤环本体上设有进料流道、粗共挤槽和细共挤槽,粗共挤槽和细共挤槽均与进料流道连通,其特征在于:细共挤槽关于粗共挤槽对称设置,进料流道关于粗共挤槽对称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材挤出用共挤环,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流道呈环形,进料流道的两端均与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启掌,陈彦伊,彭妮,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伟星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