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驱动总成轴承的润滑与冷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988290 阅读:1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4-15 17:05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电驱动总成轴承的润滑与冷却结构,包括设置在电机内部的定子绕组和设置在电驱动总成壳体中的冷却主油道,及绝缘材料制成的油管,油管设置在定子绕组和电驱动总成的壳体之间,油管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由设置于油管内部且中空的油路连通,油管的第二油孔与电驱动总成轴承的导油管相连接,油管的第一油孔与冷却主油道相互配合,用于对电驱动总成轴承的润滑与冷却。通过将油管设置在定子绕组和电驱动总成壳体之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减小了电驱动总成的轴向长度,满足了电驱动总成高紧凑性的设计需求。这一结构减少了内部活动部件的数量,降低了系统的复杂性和故障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电驱动总成,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驱动总成轴承的润滑与冷却结构


技术介绍

1、电驱动总成(evd)广泛应用于电动车辆中,其内部的轴承需要得到充分润滑和冷却,以保证电机的高效运行和延长其使用寿命。然而,现有的润滑和冷却技术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满足这一需求。

2、在现有技术中,有以下几种典型的润滑和冷却方案:

3、飞溅润滑及壳体接油导油筋的润滑与冷却方案:该方案通过飞溅润滑油来实现轴承的润滑,利用壳体上的接油和导油筋来引导润滑油。然而,飞溅润滑的效果受电机转速、车辆倾角姿态等因素影响较大,润滑油量不稳定,润滑效果差。尤其是在高转速下,该方案难以满足轴承的润滑需求。

4、铸造油道及cnc加工方案:该方案采用铸造油道,并通过cnc加工形成复杂的油道网络。然而,由于油道钻孔只能沿直线进行,导致需要多段折线铸造油道进行连接,增加了铸造的复杂性和成本。此外,深孔加工难度大,角度不一,导致机加工成本高,同时油液在油道折线交叉区域的流动阻力较大,影响润滑效果。

5、金属油管及油管两侧端面密封方案:该方案通过金属油管来实现润滑,虽然油管内径和壁厚尺寸可以减小,加工难度较低,但所需配件较多,电机腔内活动部件较多,存在固定螺栓脱落的风险,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此外,由于金属油管具有导电特性,为确保电气绝缘,需要增加轴向空间,导致evd的整体尺寸增大。

6、综上所述,现有技术方案在润滑效果不稳定、加工成本高、结构复杂等方面存在问题,难以满足高效、稳定润滑的需求。亟需一种改进的润滑和冷却技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更加可靠和高效的轴承润滑方案。

7、需要说明的是,上述
技术介绍
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用于电驱动总成轴承的润滑与冷却结构,通过采用绝缘材料制成的油管中设置的油孔和中空的油路,实现油压的有效分配和润滑油量的控制,确保在狭小空间内的电气绝缘。

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电驱动总成轴承的润滑与冷却结构,包括设置在电机内部的定子绕组和设置在电驱动总成壳体中的冷却主油道,润滑与冷却结构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油管,油管设置在定子绕组和电驱动总成的壳体之间且设置于定子绕组的电气绝缘间隙内,油管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由设置于油管内部且中空的油路连通,油管的第二油孔与电驱动总成轴承的导油管相连接,油管的第一油孔与冷却主油道相互配合,用于对电驱动总成轴承的润滑与冷却。通过在绝缘间隙内设置绝缘材质的油管,不仅保证了电气绝缘性能,还有效减轻了油管的重量,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整体结构的可靠性,有效提高了电驱动总成轴承的润滑和冷却效果。同时,还优化了电驱动总成的内部空间利用率,减少了轴向长度和活动部件,降低了制造成本和维护难度。

3、进一步的,第二油孔的直径小于第一油孔的直径。

4、受益于第二油孔的直径小于第一油孔的直径的设计,油管能够确保内部流体的稳定流动和压力分配。在配合整体润滑与冷却结构的主油道内的油压分配时,这种设计能够有效地稳定油压和其内部流体的流动速度,从而确保电驱动总成轴承获得更稳定和均匀的润滑与冷却效果,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

5、进一步的,油路的直径自第一油孔至第二油孔由大到小。

6、受益于油路直径自第一油孔至第二油孔由大到小的设计,本技术能够实现内部流体的稳定流动和稳定压力分配,确保其内部润滑油在高效冷却的同时,能够充分润滑电驱动总成轴承,显著提高了轴承的使用寿命和整体运行性能。同时,该设计有效减少了油管内的阻力,提高了润滑油的流动速度和系统的响应速度,从而提升了电驱动总成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7、进一步的,油路的长度和第二油孔的直径比例大于50:1。

8、受益于油路的长度和第二油孔的直径比例大于50:1的设计,本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油液在油路内的流动稳定性,确保润滑油在流动过程中保持适当的压力和速度,避免了涡流和压力损失现象。

9、进一步的,第二油孔的直径为0.7mm。

10、受益于第二油孔直径为0.7mm的设计,本技术能够精确控制润滑油的流量和油压分配,确保润滑油在电驱动总成轴承处维持适当的压力和流量。这不仅避免了油压过高或过低带来的不利影响,还能有效稳定整体系统的油压,提升润滑和冷却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11、进一步的,油管外壳包括至少一个台阶式限位结构,台阶式限位结构包括沿油管长度方向设置的油管外径突变形成的台阶形结构。

12、受益于台阶式限位结构的设计,本技术能够实现油管与外部配合部件的精确限位配合,从而稳定油管的位置,防止油管因振动或其他外力移动导致的润滑不良问题。同时,这种结构简化了安装过程,提高了装配效率和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13、进一步的,电驱动总成壳体与润滑与冷却结构的接触面配合台阶式限位结构设置有突起结构,用于对油管限位。

14、受益于台阶式限位结构和突起结构的配合设计,本技术能够确保油管在安装和运行过程中始终保持稳定的位置,防止因振动或外力导致的油管移动,从而避免润滑不良和冷却效果下降的问题。同时,该结构的设计简化了安装过程,提高了装配效率和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进而提升了润滑与冷却系统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确保了电驱动总成的高效运行。

15、进一步的,绝缘材料为塑料。

16、受益于油管采用绝缘材料为塑料,本技术不仅确保了电气绝缘性能,同时有效减轻了油管的重量,简化了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塑料材料的使用还提高了油管的耐腐蚀性和耐久性,进一步增强了润滑与冷却系统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从而保证了电驱动总成的高效稳定运行。

17、进一步的,电气绝缘间隙为6mm-8mm。受益于绝缘油管的使用,本技术不仅保证了电气绝缘性能,使得油管可以设置于电气绝缘间隙避免了使用金属油管可能引发的电气短路问题。而且油管靠近定子绕组布置,缩短了电机的轴向尺寸。绝缘材料如塑料的应用,使得油管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重量轻的特点,进一步提升了电驱动总成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通过这种设计,电驱动总成的结构更加紧凑,润滑和冷却效果更加显著,延长了轴承和电机的使用寿命。

18、进一步的,油管在其靠近第一油孔一侧的外周面设置有垫圈。该垫圈用于增强油管的密封性能,防止油液泄漏,提高油管与其外部配合件的配合紧密度,进一步确保油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垫圈与外部配合件接触,通过弹性变形实现有效密封,从而在润滑和冷却过程中提供更加稳定的油压,避免由于密封不良导致的润滑不充分问题。通过在油管的外周面设置垫圈,有效提升了油管的密封性能,确保油路系统的稳定运行。垫圈的设计不仅增强了油管与壳体的配合紧密度,防止了油液泄漏,还提高了润滑和冷却效果的稳定性,进一步保障了电驱动总成的高效运行和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电驱动总成轴承的润滑与冷却结构,包括设置在电机内部的定子绕组和设置在电驱动总成壳体中的冷却主油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与冷却结构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油管,所述油管设置在定子绕组和所述电驱动总成的壳体之间且设置于所述定子绕组的电气绝缘间隙内,所述油管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所述第一油孔和所述第二油孔由设置于所述油管内部且中空的油路连通,所述油管的第二油孔与所述电驱动总成轴承的导油管相连接,所述油管的第一油孔与所述冷却主油道相互配合,用于对所述电驱动总成轴承的润滑与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驱动总成轴承的润滑与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油孔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电驱动总成轴承的润滑与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路的直径自所述第一油孔至所述第二油孔由大到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电驱动总成轴承的润滑与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路的长度和所述第二油孔的直径比例大于50: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电驱动总成轴承的润滑与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孔的直径为0.7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驱动总成轴承的润滑与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管外壳包括至少一个台阶式限位结构,所述台阶式限位结构包括沿所述油管长度方向设置的所述油管外径突变形成的台阶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电驱动总成轴承的润滑与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动总成壳体与所述润滑与冷却结构的接触面配合所述台阶式限位结构设置有突起结构,用于对所述油管限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驱动总成轴承的润滑与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材料为塑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驱动总成轴承的润滑与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绝缘间隙为6mm-8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驱动总成轴承的润滑与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管在其靠近第一油孔一侧的外周面设置有垫圈。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驱动总成轴承的润滑与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与冷却结构还包括孔用弹性挡圈,设置于所述油管与所述冷却主油道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驱动总成轴承的润滑与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与冷却结构还包括带密封垫螺旋塞,配合所述第一油孔设置于所述电驱动总成壳体的外侧并与所述电驱动总成壳体螺旋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驱动总成轴承的润滑与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与冷却结构还包括密封垫片,所述密封垫片设置于所述油管的第二油孔与所述电驱动总成轴承的导油管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电驱动总成轴承的润滑与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路的内壁面设置有凸起或螺旋形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电驱动总成轴承的润滑与冷却结构,包括设置在电机内部的定子绕组和设置在电驱动总成壳体中的冷却主油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与冷却结构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油管,所述油管设置在定子绕组和所述电驱动总成的壳体之间且设置于所述定子绕组的电气绝缘间隙内,所述油管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所述第一油孔和所述第二油孔由设置于所述油管内部且中空的油路连通,所述油管的第二油孔与所述电驱动总成轴承的导油管相连接,所述油管的第一油孔与所述冷却主油道相互配合,用于对所述电驱动总成轴承的润滑与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驱动总成轴承的润滑与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油孔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电驱动总成轴承的润滑与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路的直径自所述第一油孔至所述第二油孔由大到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电驱动总成轴承的润滑与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路的长度和所述第二油孔的直径比例大于50: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电驱动总成轴承的润滑与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孔的直径为0.7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驱动总成轴承的润滑与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管外壳包括至少一个台阶式限位结构,所述台阶式限位结构包括沿所述油管长度方向设置的所述油管外径突变形成的台阶形结构。

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丰万里张文涛胡玲吴亚生季晋鸿孙佳斌
申请(专利权)人:采埃孚股份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