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耐火材料,尤其涉及一种镁碳砖及其钢包渣线。
技术介绍
1、钢包是炼钢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高温容器,它起到盛接转炉钢水,对钢水进行二次精炼的作用。钢包渣线是钢包系统中最为薄弱的部位,长期受空气、炉渣、熔钢的多重侵蚀,同时受钢包机械应力。目前,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钢包,其内部的底砖都是采用标准的长方体结构,此类底砖结构压紧力弱,极容易出现分离、下沉、脱落、损坏的情况,进而直接影响钢包的使用寿命。此外,钢厂所用渣线砖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从砖缝处损毁,且在使用数十次后发生断裂,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熔渣不断从砖缝侵入,造成渣线砖的超前损毁,使炉龄下降。
2、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镁碳砖及其钢包渣线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镁碳砖及其钢包渣线,可以使各镁碳砖之间贴合的更加紧密,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保证了砌筑时的平整度,各镁碳砖彼此配合,使得镁碳砖和镁碳砖之间结合更加紧密,提高了整体抗渗透性能。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镁碳砖,所述镁碳砖包括第一弧面、第二弧面、第一斜面以及第二斜面,所述第一弧面与第二弧面相对间隔分布,所述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相对间隔分布,且所述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均连接于所述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之间,所述第一斜面凹陷形成有沟槽,所述第二斜面凸起形成有对应于所述沟槽的凸楞。
3、优选的,所述镁碳砖还包括第三斜面以及第四斜面,所述第三斜面和第四斜面相对间隔分布,所述第三斜面与第一弧面、第二弧面、第
4、优选的,所述凹槽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凹槽均匀间隔分布;所述凸块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凸块均匀间隔分布。
5、一种用于镁碳砖的钢包渣线,包括钢包壁,所述镁碳砖与钢包壁贴合并能够在钢包壁上移动。
6、优选的,所述钢包壁由多个圆环形的钢圈叠加而成。
7、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在镁碳砖砌筑时,镁碳砖的第一斜面与另一个镁碳砖的第二斜面贴合,且该第二斜面的凸楞嵌于该第一斜面的沟槽内,使各镁碳砖之间贴合的更加紧密,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并且沟槽与凸楞使得各镁碳砖彼此咬合,保证了砌筑时的平整度,各镁碳砖彼此配合,使得整体受力更加均匀,避免局部受力过大出现砖体坏损的情况,还可以使得镁碳砖和镁碳砖之间结合更加紧密,提高了整体抗渗透性能。
8、本技术的其它特征以及优点将陈述于下列的描述中,并且部分将可从描述中显而易见,或者可通过本技术的实施而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和优点可通过后附的申请范围中具体指出的元件和组合而实现以及获得。本技术的这些和其它特征将根据下列的描述和后附的权利要求书中变得更加清楚明白,或者可通过本技术所述的实施例实施而了解。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镁碳砖,其特征在于,所述镁碳砖包括第一弧面(1)、第二弧面(2)、第一斜面(3)以及第二斜面(4),所述第一弧面(1)与第二弧面(2)相对间隔分布,所述第一斜面(3)和第二斜面(4)相对间隔分布,且所述第一斜面(3)和第二斜面(4)均连接于所述第一弧面(1)和第二弧面(2)之间,所述第一斜面(3)凹陷形成有沟槽(31),所述第二斜面(4)凸起形成有对应于所述沟槽(31)的凸楞(4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镁碳砖,其特征在于,所述镁碳砖还包括第三斜面(5)以及第四斜面(6),所述第三斜面(5)和第四斜面(6)相对间隔分布,所述第三斜面(5)与第一弧面(1)、第二弧面(2)、第一斜面(3)以及第二斜面(4)连接,所述第四斜面(6)与第一弧面(1)、第二弧面(2)、第一斜面(3)以及第二斜面(4)连接,所述镁碳砖的第三斜面(5)上开设有凹槽(51),所述镁碳砖的第四斜面(6)上形成有对应于所述凹槽(51)的凸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镁碳砖,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51)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凹槽(51)均匀间隔分布;所述凸块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凸块均匀间
4.一种用于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镁碳砖的钢包渣线,其特征在于,包括钢包壁(7),所述镁碳砖与钢包壁(7)贴合并能够在钢包壁(7)上移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镁碳砖的钢包渣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包壁(7)由多个圆环形的钢圈叠加而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镁碳砖,其特征在于,所述镁碳砖包括第一弧面(1)、第二弧面(2)、第一斜面(3)以及第二斜面(4),所述第一弧面(1)与第二弧面(2)相对间隔分布,所述第一斜面(3)和第二斜面(4)相对间隔分布,且所述第一斜面(3)和第二斜面(4)均连接于所述第一弧面(1)和第二弧面(2)之间,所述第一斜面(3)凹陷形成有沟槽(31),所述第二斜面(4)凸起形成有对应于所述沟槽(31)的凸楞(4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镁碳砖,其特征在于,所述镁碳砖还包括第三斜面(5)以及第四斜面(6),所述第三斜面(5)和第四斜面(6)相对间隔分布,所述第三斜面(5)与第一弧面(1)、第二弧面(2)、第一斜面(3)以及第二斜面(4)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俊杰,候佩东,徐勇,沈钢,徐盛林,周佐春,江红超,彭四堂,邓良奎,杨威,易碧辉,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如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