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特别是涉及一种内置有衬垫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技术介绍
1、车辆用座椅包括对就座者进行支撑的多个支撑构件。具体而言,车辆用座椅包括座椅坐垫、座椅靠背、头枕、扶手,分别构成为可对就座者的臀部、背部、头部及臂部进行支撑。由此,可实现长时间就座的就座者的疲劳减轻。
2、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头枕,其除了具备对就座者的头部进行支撑这一本来的功能以外,还具备后部座席的就座者从后方受到碰撞时的冲击吸收能力。具体而言,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头枕包括:头枕支柱、衬垫、以及装饰罩,衬垫具有:包含硬质发泡性树脂的内侧衬垫、以及包含软质发泡性树脂的外侧衬垫。因此,可通过内侧衬垫,吸收后部座席的就座者从后方受到碰撞时的冲击,并且可通过外侧衬垫,在不产生反作用力的情况下对就座者的头部进行支撑。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9-8575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2、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头枕效率良好地吸收并消除后部座席的就座者从后方受到碰撞时的冲击,因此可保护乘员而实现安全性的提高。然而,就头枕的品质的提高及制造工序的效率化的观点而言,要求进一步的改善。以下,详细说明头枕的制造工序。
3、关于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头枕,首先将发泡聚丙烯制的内侧衬垫安装在头枕支柱。接下来,头枕支柱及内侧衬垫以由装饰罩被覆的方式收容在装饰罩的内侧。继而,注入未发泡的聚氨
4、此处,当注入未发泡的聚氨基甲酸酯树脂的原液时,原液的流动被收容在装饰罩的内侧的头枕支柱及内侧衬垫阻碍,至充满装饰罩的内侧有时需要长时间。因此,在发泡聚氨基甲酸酯树脂的原液充满装饰罩的内侧之前,开始聚氨基甲酸酯树脂的发泡成形,由此,有可能产生外侧衬垫的厚度不足或密度不均。
5、本专利技术是鉴于所述课题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其能够利用未发泡的发泡性树脂的原液提前充满装饰罩的内侧,由此可防止外侧衬垫的厚度不足或密度不均,并且实现头枕的制造工序的效率化。
6、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7、所述课题通过以下方式而解决: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交通工具用座椅,是一种包括对就座者进行支撑的支撑构件的车辆用座椅,其中所述支撑构件具有:框架,形成所述支撑构件的骨架;以及衬垫,覆盖所述框架,所述衬垫具有:第一衬垫,安装在所述框架;以及第二衬垫,覆盖所述第一衬垫且包含发泡性树脂,所述第一衬垫具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对未发泡的所述发泡性树脂的液状体进行引导。
8、根据所述结构,通过由形成在第一衬垫的引导部对未发泡的发泡性树脂的液状体进行引导,能够提前充满装饰罩的内侧,由此,能够防止由于在充满前开始液状体的发泡成形而引起的外侧衬垫的厚度不足或密度不均,并且实现支撑构件的制造工序的效率化。
9、另外,可为:所述引导部为朝向远离所述发泡性树脂的所述液状体的注入位置的方向延伸的引导槽。
10、根据所述结构,可通过在第一衬垫形成引导槽这样的简单的结构对未发泡的发泡性树脂的液状体进行引导,因此能够抑制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成本增加。
11、另外,可为:所述引导槽在所述引导槽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处最深,随着离开所述引导槽的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而变浅。
12、根据所述结构,通过沿着引导槽准确地对未发泡的发泡性树脂的液状体进行引导,可提前充满装饰罩的内侧,由此能够防止由于在充满前开始液状体的发泡成形而引起的外侧衬垫的厚度不足或密度不均,并且实现头枕的制造工序的效率化。
13、另外,可为所述引导槽具有三角锥形状。
14、根据所述结构,通过对第一衬垫进行切削加工,可容易地形成具有三角锥形状的引导槽。因此,能够抑制支撑构件的制造工序复杂化。
15、另外,可为:所述第一衬垫具有:第一面,与喷出所述液状体的喷出喷嘴相向;以及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交叉并使所述液状体朝向下方流下,所述引导槽跨及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而形成,具有:第一引导槽部,形成在所述第一面;以及第二引导槽部,形成在所述第二面。
16、根据所述结构,引导槽具有:第一引导槽部,在第一面对液状体进行引导;以及第二引导槽部,在第二面对液状体进行引导。因此,通过引导槽跨及第一面与第二面而适当地对液状体进行引导,可提前充满装饰罩的内侧,由此能够防止由于在充满前开始液状体的发泡成形而引起的外侧衬垫的厚度不足或密度不均,并且实现头枕的制造工序的效率化。
17、另外,可为所述第一衬垫具有连接边,所述连接边将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彼此连接,所述第一引导槽部与所述第二引导槽部在所述连接边处彼此连结。
18、根据所述结构,由于第一引导槽部与第二引导槽部在连接边处彼此连结,因此通过引导槽跨及第一面与第二面适当地对液状体进行引导,可迅速且准确地充满装饰罩的内侧,由此能够防止由于在充满前开始液状体的发泡成形而引起的外侧衬垫的厚度不足或密度不均,并且实现头枕的制造工序的效率化。
19、另外,可为在所述第一衬垫形成有与所述框架嵌合的嵌合凹部,所述引导部形成在与所述嵌合凹部不同的位置。
20、根据所述结构,通过形成引导部,能够抑制第一衬垫相对于框架的嵌合状态变得不充分。
21、另外,可为所述支撑构件为对所述就座者的头部进行支撑的头枕,所述第一衬垫具有:支撑面,对所述就座者进行支撑;以及安装部,向与所述支撑面正交的方向突出并形成有与所述框架卡合的卡合部。
22、根据所述结构,通过使形成在安装部的卡合部与框架卡合,可容易地将第一衬垫安装在框架,因此能够实现头枕的制造工序的效率化。
23、另外,可为所述框架具有:一对平行框架,位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或上下方向上的两端部,彼此平行地延伸;以及连结框架,在所述一对平行框架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处将所述一对平行框架连结,所述卡合部形成于在与所述支撑面正交的方向上和所述连结框架重合的位置。
24、根据所述结构,卡合部形成于在前后方向上与连结框架重合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第一衬垫与框架之间的卡合状态被无意地解除。
25、另外,可为所述卡合部形成于在与所述支撑面正交的方向上和所述平行框架重合的位置。
26、根据所述结构,卡合部形成于在前后方向上与平行框架重合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第一衬垫与框架之间的卡合状态被无意地解除。
27、专利技术的效果
2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可利用未发泡的发泡性树脂的原液提前充满装饰罩的内侧,由此能够防止外侧衬垫的厚度不足或密度不均,并且实现头枕的制造工序的效率化。
29、另外,能够抑制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成本增加。
30、另外,能够抑制支撑构件的制造工序复杂化。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包括对就座者进行支撑的支撑构件,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为朝向远离所述发泡性树脂的所述液状体的注入位置的方向延伸的引导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槽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处最深,随着离开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而变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槽具有三角锥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衬垫具有:第一面,与喷出所述液状体的喷出喷嘴相向;以及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交叉并使所述液状体朝向下方流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衬垫具有连接边,所述连接边将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彼此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衬垫形成有与所述框架嵌合的嵌合凹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构件为对所述就座者的头部进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具有:一对平行框架,位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或上下方向上的两端部,彼此平行地延伸;以及连结框架,在所述一对平行框架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处将所述一对平行框架连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形成于在与所述支撑面正交的方向上和所述平行框架重合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1.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包括对就座者进行支撑的支撑构件,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为朝向远离所述发泡性树脂的所述液状体的注入位置的方向延伸的引导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槽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处最深,随着离开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而变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槽具有三角锥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衬垫具有:第一面,与喷出所述液状体的喷出喷嘴相向;以及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交叉并使所述液状体朝向下方流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远藤昌二,宫胁和也,石冢乔,增田忠纪,直井秀和,石原淳也,山部笃史,
申请(专利权)人: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