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压水堆,具体涉及一种导流板及堆顶结构。
技术介绍
1、高温会导致电缆过热,进而影响电缆的数据传递。导流板的功能是阻止高温气体全部从堆顶顶部流出,尽可能使高温气体从围筒上部通风结构处流出,减少顶部高温气体的流出份额,进而降低堆顶顶部的热点温度,避免堆顶顶部的电缆受到持续的高温气流烘烤,进而防止顶部电缆过热。
2、在该堆顶中依靠自然对流的方式对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进行冷却,防止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过热。目前国内外都采用强迫对流的方式来冷却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首先这种方式需要消耗很多的电量,造成核电站的成本上升,经济性下降,其次采用强迫对流方式,必然会采用很多风机,风机会产生巨大的噪音,进而影响某些探测器的精度。再者,核电站丧失所有电源后,风机将会停转,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将会得不到必要的冷却,这样将会导致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过热,过热的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使用性能将会下降。
3、现有技术中,一种适用于耐高温驱动机构的桁架式一体化堆顶结构,为了取得更好的散热,采用了衔架式围筒,但这种围筒结构使得堆顶散热虽好,但围筒存在不易安装,支撑性差等缺点,此外,压水堆一体化堆顶及该堆顶中的屏蔽板,采用的是封闭性很强的围筒,但这种围筒由于对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封闭性太强,导致围筒内控制棒驱动机构热量得不到有效排出,冷却控制棒驱动机构后产生的高温气体也会对电缆等设备进行持续的烘烤,所以,上述两种专利都存在很明显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
2、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
3、一种导流板,包括一号安装小板、二号安装小板、三号安装小板、四号安装小板、五号安装小板、六号安装小板,六种类型的小板由上到下分层布置,其中,所述二号安装小板、三号安装小板、四号安装小板、六号安装小板位于最上层,所述六号安装小板为方形结构;所述一号安装小板位于第二层,所述一号安装小板为扇形结构,位于四个边角;所述一号安装小板下方包括若干层,每层设有五号安装小板;布置后的导流板俯视为圆形结构,并且呈外侧高中心低的结构形式。
4、所述二号安装小板、三号安装小板、四号安装小板的一端与围筒的内部形状相配合。
5、所述一号安装小板、二号安装小板、三号安装小板、四号安装小板、五号安装小板、六号安装小板在空间中心处均开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位置与各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相对应,所述通孔的直径和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的外径相同。
6、相邻安装小板留有间隙,用于补偿热膨胀。
7、导流板的六号安装小板上表面与围筒上表面距离为510mm;五号安装小板和一号安装小板平行且两者上表面与围筒上表面距离为498mm,导流板外圈小板上表面比临近的内圈小板上表面高12mm,由外到内上表面高度依次降低12mm,中心处最低,中心处的五号安装小板上表面与围筒上表面距离为570mm。
8、一种堆顶结构,包括压力容器顶盖、通风结构、呈筒状结构的围筒组件,抗震支承板和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流板,所述围筒组件固定安装在压力容器顶盖的上端,所述围筒组件外壁上开设有通风结构,所述导流板安装于围筒组件的内部的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上,所述围筒组件的顶部设置法兰,用于安装抗震支承板,所述抗震支承板呈法兰盘状,抗震支承板与围筒组件的顶部设置法兰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围筒组件的上方。
9、所述通风结构分为上下两部分,冷却风从下部的通风结构送入围筒组件的内部,所述冷却风用于冷却控制棒驱动机构,加热后产生的高温气体从上部通风结构排出。
10、所述导流板的外径小于围筒的内径,所述通孔套设在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
11、所述导流板位于上部通风结构的中部偏上方,在上部通风结构的内侧设置支承角钢结构,导流板安装在支承角钢上。
12、还包括抗震板、屏蔽板,所述抗震板位于导流板的上方,所述屏蔽板位于抗震板的上方,且屏蔽板作为抗震支承板内孔的盖板;还包括固定于抗震支承板正上方的电缆托架,所述电缆托架与抗震支承板相接的一端位于屏蔽板的外侧,位置处于抗震支撑板在正上方。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导流板及堆顶结构,采用自然对流的方式冷却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具有很好的经济性、静谧性和安全性;加装导流板更好的利用了围筒出风口的散热功能,显著降低堆顶热点区域的温度。
15、(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导流板及堆顶结构,采用将导流板固定于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上的结构设置,在高温气体向上流动时,以上导流板不仅能够起到阻止高温气体向上流动的目的,同时还将被阻挡的高温气体导向围筒的出风口。
16、(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导流板,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造和安装的优点。
17、(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导流板及堆顶结构,兼顾了良好的支撑性和优秀的散热性能,很好的满足了降低电缆热点的需求,同时保证了堆顶结构的一体化。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流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号安装小板(10)、二号安装小板(11)、三号安装小板(12)、四号安装小板(13)、五号安装小板(14)、六号安装小板(15),六种类型的小板由上到下分层布置,其中,所述二号安装小板(11)、三号安装小板(12)、四号安装小板(13)、六号安装小板(15)位于最上层,所述六号安装小板(15)为方形结构;所述一号安装小板(10)位于第二层,所述一号安装小板(10)为扇形结构,位于四个边角;所述一号安装小板(10)下方包括若干层,每层设有五号安装小板(14);布置后的导流板俯视为圆形结构,并且呈外侧高中心低的结构形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号安装小板(11)、三号安装小板(12)、四号安装小板(13)的一端与围筒的内部形状相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安装小板(10)、二号安装小板(11)、三号安装小板(12)、四号安装小板(13)、五号安装小板(14)、六号安装小板(15)在空间中心处均开有通孔(16),所述通孔(16)的位置与各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6)相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流板,其特征在于,相邻安装小板留有间隙,用于补偿热膨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流板,其特征在于,导流板的六号安装小板(15)上表面与围筒上表面距离为510mm;五号安装小板(14)和一号安装小板(10)平行且两者上表面与围筒上表面距离为498mm,导流板(7)外圈小板上表面比临近的内圈小板上表面高12mm,由外到内上表面高度依次降低12mm,中心处最低,中心处的五号安装小板(14)上表面与围筒上表面距离为570mm。
6.一种堆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压力容器顶盖(1)、通风结构(2)、呈筒状结构的围筒组件(3),抗震支承板(4)和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流板(7),所述围筒组件(3)固定安装在压力容器顶盖(1)的上端,所述围筒组件(3)外壁上开设有通风结构(2),所述导流板(7)安装于围筒组件(3)的内部的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6)上,所述围筒组件(3)的顶部设置法兰,用于安装抗震支承板(4),所述抗震支承板(4)呈法兰盘状,抗震支承板(4)与围筒组件(3)的顶部设置法兰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围筒组件(3)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堆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结构(2)分为上下两部分,冷却风从下部的通风结构(2)送入围筒组件(3)的内部,所述冷却风用于冷却控制棒驱动机构(6),加热后产生的高温气体从上部通风结构(2)排出。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堆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7)的外径小于围筒(3)的内径,所述通孔(16)套设在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6)。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堆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7)位于上部通风结构(2)的中部偏上方,在上部通风结构(2)的内侧设置支承角钢结构,导流板(7)安装在支承角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堆顶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抗震板(9)、屏蔽板(8),所述抗震板(9)位于导流板(7)的上方,所述屏蔽板(8)位于抗震板(9)的上方,且屏蔽板(8)作为抗震支承板(4)内孔的盖板;还包括固定于抗震支承板(4)正上方的电缆托架(5),所述电缆托架(5)与抗震支承板(4)相接的一端位于屏蔽板(8)的外侧,位置处于抗震支撑板(4)在正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流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号安装小板(10)、二号安装小板(11)、三号安装小板(12)、四号安装小板(13)、五号安装小板(14)、六号安装小板(15),六种类型的小板由上到下分层布置,其中,所述二号安装小板(11)、三号安装小板(12)、四号安装小板(13)、六号安装小板(15)位于最上层,所述六号安装小板(15)为方形结构;所述一号安装小板(10)位于第二层,所述一号安装小板(10)为扇形结构,位于四个边角;所述一号安装小板(10)下方包括若干层,每层设有五号安装小板(14);布置后的导流板俯视为圆形结构,并且呈外侧高中心低的结构形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号安装小板(11)、三号安装小板(12)、四号安装小板(13)的一端与围筒的内部形状相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安装小板(10)、二号安装小板(11)、三号安装小板(12)、四号安装小板(13)、五号安装小板(14)、六号安装小板(15)在空间中心处均开有通孔(16),所述通孔(16)的位置与各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6)相对应,所述通孔(16)的直径和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6)的外径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流板,其特征在于,相邻安装小板留有间隙,用于补偿热膨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流板,其特征在于,导流板的六号安装小板(15)上表面与围筒上表面距离为510mm;五号安装小板(14)和一号安装小板(10)平行且两者上表面与围筒上表面距离为498mm,导流板(7)外圈小板上表面比临近的内圈小板上表面高12mm,由外到内上表面高度依次降低12mm,中心处最低,中心处的五号安装小板(14)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培峰,于天达,陈西南,崔怀明,曹立彦,张进强,邓朝俊,刘彦霆,曹奇锋,朱明冬,张翼,李浩,吴佳玥,王钟辉,李彦儒,胡朝威,唐滔,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