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隧道施工,具体是指一种隧道施工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1、隧道施工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程活动,它涉及地质勘探、开挖、支护、衬砌等多个环节,施工人员处于高风险环境下,需要使用防护装置来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
2、公开号为cn110307023a的一项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隧道施工的便于使用型防护装置,大底座下壁设置了滚轮,移动方便,弧形撑板可对隧道的上方进行防护,避免落石砸到工作人员,弧形撑板可以通过第一凹形杆、第二凹形杆和第三凹形杆进行前后滑动,从而调整弧形撑板的防护位置,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向下移动拨杆和大销杆控制大转板转动,即可将弧形撑板从隧道的顶部移开,此时更加方便工作人员对隧道的顶部进行施工,调整灵活,防护效果好,有利于工作人员进行施工,然而,弧形撑板的尺寸大小无法灵活改变,故而无法适用于多种尺寸规格的隧道。
3、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隧道施工防护装置,用以解决现有隧道施工防护工作出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现有难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隧道施工防护装置,设置了顶防护组件,多个第一顶支板和第二顶支板环形布置,对位于顶防护组件下方的工作人员提供有效保护,工作人员可通过控制屏对第一顶支板和第二顶支板的位置进行调整,切换电机可带动切换齿轮转动,并通过转动齿牙带动控制凸轮转动,控制凸轮上的凸块可带动第一滑动杆和第二滑动杆在滑动孔中滑动,从而带动第一顶支板和第二顶支板上升或下降,从而实现适应不同尺寸规格隧道的技术效果。
2、本专利
3、进一步地,所述副支撑环和主支撑环的圆心相重合,所述滑动孔数量为五个,所述第一滑动杆数量为三个,所述第二滑动杆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一顶支板和第二顶支板分别呈弧形设置,当所述第一顶支板和第二顶支板移动到最上方时,所述第一顶支板和第二顶支板拼合成半圆弧形;所述第一顶支板和第二顶支板的下壁与主支撑环的上壁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分别围绕设于第一滑动杆和第二滑动杆的侧壁。
4、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凸轮包括凸轮环和凸块,所述凸轮环转动设于副支撑环之间,所述凸轮环和副支撑环的圆心相重合,所述凸块环形阵列设于凸轮环的上壁,所述凸块设于主支撑环和副支撑环之间,所述凸块的数量为五个,所述凸块之间间隔形成凹槽,其中两个所述凹槽的深度大于另外两个凹槽的深度,深度较大的所述凹槽与深度较浅的凹槽间隔排列设置,成对设置的所述副支撑环相对的侧壁开设有滑动槽,所述凸轮环的前后侧壁对称设有滑动弧,所述滑动弧分别卡合滑动设于滑动槽内。
5、进一步地,所述凸轮环的下壁环形阵列设有转动齿牙,所述副支撑环的下壁转动设有切换齿轮,所述切换齿轮分别与转动齿牙相啮合设置,所述切换齿轮的端面中心之间连接有同步杆,一侧所述切换齿轮的转动轴处设有切换电机,所述切换电机的输出端与切换齿轮的转动轴相连。
6、进一步地,所述侧防护组件包括支撑滑杆、内挡板、伸缩电杆、控制器和侧支板,所述上丝杆和上滑杆上分别成对滑动设有第一滑动块,所述第一滑动块与上丝杆通过螺纹连接,所述支撑滑杆分别固定设于第一滑动块的侧壁,所述内挡板固定设于前后相对的支撑滑杆之间,前后相对的所述支撑滑杆之间上下成对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设于内挡板的外侧,所述伸缩电杆固定设于连杆上,所述控制器固定设于内挡板的外侧壁,所述侧支板固定设于伸缩电杆的输出端。
7、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滑杆的上端分别设有升降电杆,所述升降电杆的输出端分别与主支撑环的两端相连,所述内挡板的内侧壁设有控制屏。
8、进一步地,所述抬升组件包括底滑板、剪叉升降支架、升降台和第二滑动块,所述底滑板滑动设于底座的上壁,所述第二滑动块对称设于底滑板的左右侧壁,所述第二滑动块分别滑动套设于下丝杆和下滑杆的侧壁,所述第二滑动块与下丝杆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剪叉升降支架设于底滑板的上壁,所述升降台设于剪叉升降支架的上端。
9、进一步地,所述上丝杆的端部设有第一电机,所述下丝杆的端部设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固定设于固定支杆上,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分别与上丝杆和下丝杆的端部相连。
10、进一步地,所述升降台的上壁一侧边缘设有扶手,所述底滑板的上壁设有抬升电杆,所述抬升电杆的输出端与剪叉升降支架相连,所述底座的下壁成对设有移动履带轮。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移动履带轮、升降电杆、控制屏、伸缩电杆、切换电机和抬升电杆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采用西门子s7-1200。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4、(1)本装置设置了顶防护组件,多个第一顶支板和第二顶支板环形布置,对位于顶防护组件下方的工作人员提供有效保护,工作人员可通过控制屏对第一顶支板和第二顶支板的位置进行调整,切换电机可带动切换齿轮转动,并通过转动齿牙带动控制凸轮转动,控制凸轮上的凸块可带动第一滑动杆和第二滑动杆在滑动孔中滑动,从而带动第一顶支板和第二顶支板上升或下降,进而实现适应不同尺寸规格隧道的技术效果;
15、(2)凸块之间的凹槽深度按照深浅间隔的规律排列,使凸轮环在转动时,第一滑动杆能够进入深度较浅的凹槽中,而第二滑动杆能够进入深度较深的凹槽中,从而使第二顶支板下降到低于第一顶支板的位置,实现第一顶支板和第二顶支板的折叠,从而减小装置的整体尺寸,适应不同尺寸规格的隧道截面,在施工过程中,可通过调整第一顶支板的高度,使第一顶支板触碰隧道顶壁,从而保证施工过程中隧道顶壁的稳固性,防止出现顶壁落石或坍塌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
16、(3)本装置设置了侧防护组件,伸缩电杆可以带动侧支板向装置的两侧伸展或缩回,在隧道内部进行施工时,可通过控制侧支板触碰隧道侧壁,实现对隧道侧壁的支撑功能,保证施工过程中隧道侧壁的稳固性,防止出现侧壁坍塌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
17、(4)第一电机可带动上丝杆转动,从而控制第一滑动块和支撑滑杆进行前后移动,进而控制顶防护组件和侧防护组件的前后位置,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隧道施工防护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上壁四角分别设有固定支杆(11),前后相对的固定支杆(11)上端之间分别连接有上丝杆(12)和上滑杆(14),所述上丝杆(12)和上滑杆(14)上对称滑动设有侧防护组件(2),对称的所述侧防护组件(2)上方活动设有顶防护组件(3),前后相对的所述固定支杆(11)下端之间分别连接有下丝杆(13)和下滑杆(15),所述下丝杆(13)和下滑杆(15)之间滑动设有抬升组件(4),所述抬升组件(4)滑动设于底座(1)的上壁,所述顶防护组件(3)包括主支撑环(31)、副支撑环(32)、控制凸轮(33)、第一顶支板(34)和第二顶支板(35),所述主支撑环(31)前后对称设于侧防护组件(2)的上方,所述副支撑环(32)前后对称固定设于主支撑环(31)的前后侧壁,所述副支撑环(32)设于主支撑环(31)的下方,所述控制凸轮(33)卡合转动设于副支撑环(32)之间,所述主支撑环(31)的上壁环形阵列贯穿设有滑动孔(311),所述滑动孔(311)中分别贯穿滑动设有第一滑动杆(341)和第二滑动杆(351),所述第一滑动杆(3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施工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支撑环(32)和主支撑环(31)的圆心相重合,所述滑动孔(311)数量为五个,所述第一滑动杆(341)数量为三个,所述第二滑动杆(351)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一顶支板(34)和第二顶支板(35)分别呈弧形设置,当所述第一顶支板(34)和第二顶支板(35)移动到最上方时,所述第一顶支板(34)和第二顶支板(35)拼合成半圆弧形;所述第一顶支板(34)和第二顶支板(35)的下壁与主支撑环(31)的上壁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37),所述复位弹簧(37)分别围绕设于第一滑动杆(341)和第二滑动杆(351)的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隧道施工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凸轮(33)包括凸轮环(331)和凸块(332),所述凸轮环(331)转动设于副支撑环(32)之间,所述凸轮环(331)和副支撑环(32)的圆心相重合,所述凸块(332)环形阵列设于凸轮环(331)的上壁,所述凸块(332)设于主支撑环(31)和副支撑环(32)之间,所述凸块(332)的数量为五个,所述凸块(332)之间间隔形成凹槽(333),其中两个所述凹槽(333)的深度大于另外两个凹槽(333)的深度,深度较大的所述凹槽(333)与深度较浅的凹槽(333)间隔排列设置,成对设置的所述副支撑环(32)相对的侧壁开设有滑动槽(321),所述凸轮环(331)的前后侧壁对称设有滑动弧(334),所述滑动弧(334)分别卡合滑动设于滑动槽(321)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隧道施工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环(331)的下壁环形阵列设有转动齿牙(335),所述副支撑环(32)的下壁转动设有切换齿轮(36),所述切换齿轮(36)分别与转动齿牙(335)相啮合设置,所述切换齿轮(36)的端面中心之间连接有同步杆(362),一侧所述切换齿轮(36)的转动轴处设有切换电机(361),所述切换电机(361)的输出端与切换齿轮(36)的转动轴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隧道施工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防护组件(2)包括支撑滑杆(21)、内挡板(22)、伸缩电杆(23)、控制器(24)和侧支板(25),所述上丝杆(12)和上滑杆(14)上分别成对滑动设有第一滑动块(211),所述第一滑动块(211)与上丝杆(12)通过螺纹连接,所述支撑滑杆(21)分别固定设于第一滑动块(211)的侧壁,所述内挡板(22)固定设于前后相对的支撑滑杆(21)之间,前后相对的所述支撑滑杆(21)之间上下成对连接有连杆(213),所述连杆(213)设于内挡板(22)的外侧,所述伸缩电杆(23)固定设于连杆(213)上,所述控制器(24)固定设于内挡板(22)的外侧壁,所述侧支板(25)固定设于伸缩电杆(23)的输出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隧道施工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滑杆(21)的上端分别设有升降电杆(212),所述升降电杆(212)的输出端分别与主支撑环(31)的两端相连,所述内挡板(22)的内侧壁设有控制屏(22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隧道施工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抬升组件(4)包括底滑板(41)、剪叉升降支架(42)、升降台(43)和第二滑动块(44),所述底滑板(41)滑动设于底座(1)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施工防护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上壁四角分别设有固定支杆(11),前后相对的固定支杆(11)上端之间分别连接有上丝杆(12)和上滑杆(14),所述上丝杆(12)和上滑杆(14)上对称滑动设有侧防护组件(2),对称的所述侧防护组件(2)上方活动设有顶防护组件(3),前后相对的所述固定支杆(11)下端之间分别连接有下丝杆(13)和下滑杆(15),所述下丝杆(13)和下滑杆(15)之间滑动设有抬升组件(4),所述抬升组件(4)滑动设于底座(1)的上壁,所述顶防护组件(3)包括主支撑环(31)、副支撑环(32)、控制凸轮(33)、第一顶支板(34)和第二顶支板(35),所述主支撑环(31)前后对称设于侧防护组件(2)的上方,所述副支撑环(32)前后对称固定设于主支撑环(31)的前后侧壁,所述副支撑环(32)设于主支撑环(31)的下方,所述控制凸轮(33)卡合转动设于副支撑环(32)之间,所述主支撑环(31)的上壁环形阵列贯穿设有滑动孔(311),所述滑动孔(311)中分别贯穿滑动设有第一滑动杆(341)和第二滑动杆(351),所述第一滑动杆(341)和第二滑动杆(351)间隔排列,所述第一顶支板(34)设于第一滑动杆(341)上端,所述第二顶支板(35)设于第二滑动杆(351)上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施工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支撑环(32)和主支撑环(31)的圆心相重合,所述滑动孔(311)数量为五个,所述第一滑动杆(341)数量为三个,所述第二滑动杆(351)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一顶支板(34)和第二顶支板(35)分别呈弧形设置,当所述第一顶支板(34)和第二顶支板(35)移动到最上方时,所述第一顶支板(34)和第二顶支板(35)拼合成半圆弧形;所述第一顶支板(34)和第二顶支板(35)的下壁与主支撑环(31)的上壁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37),所述复位弹簧(37)分别围绕设于第一滑动杆(341)和第二滑动杆(351)的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隧道施工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凸轮(33)包括凸轮环(331)和凸块(332),所述凸轮环(331)转动设于副支撑环(32)之间,所述凸轮环(331)和副支撑环(32)的圆心相重合,所述凸块(332)环形阵列设于凸轮环(331)的上壁,所述凸块(332)设于主支撑环(31)和副支撑环(32)之间,所述凸块(332)的数量为五个,所述凸块(332)之间间隔形成凹槽(333),其中两个所述凹槽(333)的深度大于另外两个凹槽(333)的深度,深度较大的所述凹槽(333)与深度较浅的凹槽(333)间隔排列设置,成对设置的所述副支撑环(32)相对的侧壁开设有滑动槽(321),所述凸轮环(331)的前后侧壁对称设有滑动弧(334),所述滑动弧(334)分别卡合滑动设于滑动槽(321)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隧道施工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环(331)的下壁环形阵列设有转动齿牙(33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扶,郝永利,王振国,任刚,杨毅,刘成,刘耀中,杜晓泽,刘璐,冯雪琴,高伟,张淼,武希邦,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