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复合隔热结构和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952317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4-12 01:24
本技术属于软包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多层复合隔热结构和电池模组,所述多层复合隔热结构设置于相邻电芯之间,包括堆叠设置的翅片层、相变隔热层以及缓冲泡棉层,其中,所述翅片层与电芯的堆叠面贴合;所述相变隔热层的封边上包覆有耐热防护组件。本申请既能满足正常工作时实现热管理系统的导热均温、散热冷却、降低电池模组峰值温度、提供电池膨胀空间等要求,也能满足电池热失控时实现防热冲击、散热、耐热、吸热、隔热等要求,有效地阻止电池包内部电芯之间的热失控传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软包电池,具体而言涉及到一种多层复合隔热结构和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1、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自放电低、循环寿命长以及循环稳定性好等优点,但是使用安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锂离子电池引起的事故总是由于单个电池因滥用发生了热失控,如果热失控传播路径无法切断,热失控可能会蔓延至整个电池包,这会引起剧烈的热灾害,因此抑制甚至阻止热失控在电池间的扩散对于确保车辆乘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公布号为cn217589142u的专利技术专利提出一种解决方案,但该方案隔热层无任何防护,不耐电池热失控冲击,且隔热效果不强,难以达到强有效地防护效果,无法有效阻止高镍三元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传播。

2、因此,如何提出一种隔热结构使其能够有效阻止高镍三元电池间的热失控传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多层复合隔热结构和电池模组,旨在解决如何提出一种隔热结构使其能够有效阻止高镍三元电池间的热失控传播的技术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多层复合隔热结构,设置于相邻电芯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堆叠设置的翅片层、相变隔热层以及缓冲泡棉层,其中,所述翅片层与电芯的堆叠面贴合;所述相变隔热层的封边上包覆有耐热防护组件。

3、进一步地,所述相变隔热层包括绝缘密封层、阻燃相变材料以及隔热层,其中所述绝缘密封层为中空结构,所述绝缘密封层内部设置有隔热层,且填充有所述阻燃相变材料。

4、进一步地,所述相变隔热层设置在所述翅片层与所述缓冲泡棉层的中间,并与所述翅片层远离所述电芯的一侧贴合。

5、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泡棉层设在所述翅片层与所述相变隔热层的中间。

6、进一步地,所述相变隔热层靠近所述翅片层的一侧包覆有耐热防护组件。

7、进一步地,所述翅片的延伸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电芯的厚度。

8、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翅片层的相对两侧沿所述电芯的堆叠方向延伸形成延伸翅片。

9、进一步地,所述耐热防护组件的厚度范围为0.1~1mm。

10、进一步地,所述翅片层的材质为铝、铜、铝合金或铜合金中的一种或多种,厚度为0.1mm~0.6mm。

11、进一步地,所述相变隔热层的厚度为1mm~4mm,所述相变隔热层的尺寸大于或等于电池堆叠面的尺寸。

12、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泡棉层的厚度为0.8mm~3mm,且所述缓冲泡棉层的外轮廓尺寸大于或等于电池堆叠面的尺寸。

13、进一步地,所述电芯一侧堆叠面设置有所述翅片层,所述电芯远离所述翅片层的一侧堆叠面与另一块电芯贴合,且每两个电芯的所述翅片层相对设置且每两个电芯的所述翅片层之间设置有所述相变隔热层和所述缓冲泡棉层。

14、进一步地,两个所述电芯之间设置有所述缓冲泡棉层,且所述电芯远离所述缓冲泡棉的一侧堆叠面设置有所述翅片层,所述翅片层远离所述电芯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相变隔热层。

15、本申请的第二方面还提出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芯,多个所述电芯之间堆叠设置,且相邻电芯之间设置有上述的多层复合隔热结构。

16、有益效果:

17、本技术的在相邻两电芯间均采用多层复合隔热结构进行间隔,解决了电池间的热失控传递问题,具体的,当电池热失控时,翅片层具有防热冲击、散热的功能,相变隔热层具有吸热、隔热的功能,耐热防护组件具有耐热的功能,相变隔热层上包覆有耐热防护组件,增强了相变隔热层的防冲击能力。本方案既能满足正常工作时实现热管理系统的导热均温、散热冷却、降低电池模组峰值温度、提供电池膨胀空间等要求,也能满足电池热失控时实现防热冲击、散热、耐热、吸热、隔热等要求,有效地阻止电池内部电芯之间的热失控传播。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层复合隔热结构,设置于相邻电芯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堆叠设置的翅片层、相变隔热层以及缓冲泡棉层,其中,所述翅片层与电芯的堆叠面贴合;所述相变隔热层的封边上包覆有耐热防护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复合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隔热层包括绝缘密封层、阻燃相变材料以及隔热层,其中所述绝缘密封层为中空结构,所述绝缘密封层内部设置有隔热层,且填充有所述阻燃相变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复合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隔热层设置在所述翅片层与所述缓冲泡棉层的中间,并与所述翅片层远离所述电芯的一侧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复合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泡棉层设在所述翅片层与所述相变隔热层的中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层复合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隔热层靠近所述翅片层的一侧包覆有耐热防护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复合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翅片层的相对两侧沿所述电芯的堆叠方向延伸形成延伸翅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层复合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翅片的延伸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电芯的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复合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热防护组件的厚度范围为0.1~1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复合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层的材质为铝、铜、铝合金或铜合金中的一种,厚度为0.1mm~0.6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复合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隔热层的厚度为1mm~4mm,所述相变隔热层的尺寸大于或等于电池堆叠面的尺寸。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复合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泡棉层的厚度为0.8mm~3mm,且所述缓冲泡棉层的外轮廓尺寸大于或等于电池堆叠面的尺寸。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复合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一侧堆叠面设置有所述翅片层,所述电芯远离所述翅片层的一侧堆叠面与另一块电芯贴合,且每两个电芯的所述翅片层相对设置且每两个电芯的所述翅片层之间设置有所述相变隔热层和所述缓冲泡棉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复合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的一侧堆叠面设置有所述缓冲泡棉层,且所述电芯远离所述缓冲泡棉的一侧堆叠面设置有所述翅片层,所述翅片层远离所述电芯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相变隔热层。

14.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电芯,多个所述电芯之间堆叠设置,且相邻电芯之间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多层复合隔热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层复合隔热结构,设置于相邻电芯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堆叠设置的翅片层、相变隔热层以及缓冲泡棉层,其中,所述翅片层与电芯的堆叠面贴合;所述相变隔热层的封边上包覆有耐热防护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复合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隔热层包括绝缘密封层、阻燃相变材料以及隔热层,其中所述绝缘密封层为中空结构,所述绝缘密封层内部设置有隔热层,且填充有所述阻燃相变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复合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隔热层设置在所述翅片层与所述缓冲泡棉层的中间,并与所述翅片层远离所述电芯的一侧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复合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泡棉层设在所述翅片层与所述相变隔热层的中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层复合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隔热层靠近所述翅片层的一侧包覆有耐热防护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复合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翅片层的相对两侧沿所述电芯的堆叠方向延伸形成延伸翅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层复合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翅片的延伸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电芯的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复合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热防护组件的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江娜郝朝龙岳帅夏孟雪黄卓林张文斌王万林
申请(专利权)人:孚能科技镇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