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制冰,尤其涉及冰模、制冰机及冰箱。
技术介绍
1、制冰的产品在市场上主要分为手动制冰和自动制冰两大类,这两类都采用静水制冰的方式,静水制冰的方式制取的冰均为非透明状态,冰内部有气泡,这样在给饮品降温时会加快冰体融化速度,影响饮品口感,且冰体不透明也会影响用户体验。现有的制冰设备中为保证制冰腔的密封效果,常采用的冰模多为一体结构,变形量有限,所以在脱冰过程中会产生手动制冰脱冰困难,操作不便,而且需在常温对冰模进行升温或者热水冲后才能顺利脱冰,导致冰球不完整的缺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冰模,通过手动可实现制冰腔的打开和脱冰,简化了冰模结构,便于脱冰操作,能够提高制冰效率和脱冰效率。
2、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制冰机。
3、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冰箱。
4、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冰模,包括硅胶模,所述硅胶模包括多个模瓣部和折叠部,多个所述模瓣部围设出制冰腔,相邻所述模瓣部之间通过所述折叠部连接,所述折叠部适于在展开状态和合拢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展开状态,所述模瓣部分散,所述制冰腔打开,在所述合拢状态,所述模瓣部聚合,所述制冰腔闭合。
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冰模,主体部分由硅胶模构成,硅胶模具有一定的柔性形变能力,能够进行一定范围的弯曲,也可恢复原状,硅胶模还具有一定的塑性,保证其主体外形不变。硅胶模由模瓣部和折叠部组成,各模瓣部之间相互独立设置,且多个模瓣部沿周向依
6、在冰模制冰时,折叠部处于合拢状态,模瓣部聚合在一起,凹陷拼合成制硅胶模内部的冰腔,实现制冰腔闭合的效果,而后向制冰腔内注水制冰,制冰完成后,可手动将模瓣部掰开,即模瓣部向远离制冰腔的方向弯曲,进而带动折叠部展开,模瓣部向外侧分散,使构成制冰腔的各凹陷相互分离,模瓣部也与冰分离,制冰腔打开,可将冰取出,由此完成手动脱冰。
7、硅胶模的结构设计无需外力和外部结构配合,即可实现制冰腔的闭合,通过手动可实现制冰腔的打开和脱冰,简化了冰模结构,便于脱冰操作,能够提高制冰效率和脱冰效率。因此,本实施例的冰模具采用模瓣部与折叠部配合的结构设计,不仅实现的特定形状透明冰的生成,同时也解决了传统冰模脱冰困难的问题,带来良好互动体验。
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底托,所述底托的导冷系数大于所述硅胶模的导冷系数,所述硅胶模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对应设置于所述制冰腔底部的下方,所述底托嵌设于所述安装槽。
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安装槽的侧壁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底托的侧壁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
1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托的底面适于与供冷装置的导冷板的顶面接触。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制冰腔的形状为球形,所述底托的顶面设有与所述制冰腔底部适配的球面凹槽。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模瓣部在对应所述制冰腔的最高位置处设有缺口,所述缺口围设出排水口。
1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模瓣部的顶面设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与所述排水口连通。
1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模瓣部的顶面设有注水口,所述模瓣部内部设有注水通道,所述注水口通过所述注水通道与所述制冰腔连通。
1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注水通道自所述模瓣部的顶面以设定角度向所述制冰腔延伸,所述设定角度为与水平方向呈锐角夹角的角度。
1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折叠部在所述合拢状态时夹置于两个相邻的所述模瓣部之间。
1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硅胶模还包括基部,所述基部的顶面向上延伸凸起形成的多个所述模瓣部。
18、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制冰机,包括:
19、多个如上所述的冰模;
20、供水装置,所述供水装置与各所述冰模的制冰腔连通;
21、供冷装置,所述供冷装置设置于所述冰模的底部。
22、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冰箱,包括如上所述的制冰机。
23、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24、本技术实施例的冰模,主体部分由硅胶模构成,硅胶模具有一定的柔性形变能力,能够进行一定范围的弯曲,也可恢复原状,硅胶模还具有一定的塑性,保证其主体外形不变。硅胶模由模瓣部和折叠部组成,各模瓣部之间相互独立设置,且多个模瓣部沿周向依次排布,相邻模瓣部之间通过折叠部连接,每个模瓣部均具有凹陷,所有模瓣部的凹陷组合形成硅胶模内部的制冰腔,凹陷的两侧延伸出连接面,相邻两个模瓣部之间的连接面通过折叠部连接,两个连接面结合后具有密封效果,以保证制冰腔的密封性。
25、在冰模制冰时,折叠部处于合拢状态,模瓣部聚合在一起,凹陷拼合成制硅胶模内部的冰腔,实现制冰腔闭合的效果,而后向制冰腔内注水制冰,制冰完成后,可手动将模瓣部掰开,即模瓣部向远离制冰腔的方向弯曲,进而带动折叠部展开,模瓣部向外侧分散,使构成制冰腔的各凹陷相互分离,模瓣部也与冰分离,制冰腔打开,可将冰取出,由此完成手动脱冰。
26、硅胶模的结构设计无需外力和外部结构配合,即可实现制冰腔的闭合,通过手动可实现制冰腔的打开和脱冰,简化了冰模结构,便于脱冰操作,能够提高制冰效率和脱冰效率。因此,本实施例的冰模具采用模瓣部与折叠部配合的结构设计,不仅实现的特定形状透明冰的生成,同时也解决了传统冰模脱冰困难的问题,带来良好互动体验。
27、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冰模,其特征在于,包括硅胶模,所述硅胶模包括多个模瓣部和折叠部,多个所述模瓣部围设出制冰腔,相邻所述模瓣部之间通过所述折叠部连接,所述折叠部适于在展开状态和合拢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展开状态,所述模瓣部分散,所述制冰腔打开,在所述合拢状态,所述模瓣部聚合,所述制冰腔闭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托,所述底托的导冷系数大于所述硅胶模的导冷系数,所述硅胶模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对应设置于所述制冰腔底部的下方,所述底托嵌设于所述安装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的侧壁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底托的侧壁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托的底面适于与供冷装置的导冷板的顶面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冰腔的形状为球形,所述底托的顶面设有与所述制冰腔底部适配的球面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模,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瓣部在对应所述制冰腔的最高位置处设有缺口,所述缺口围设出排水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冰模,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瓣部的顶面设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与所述排水口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冰模,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瓣部的顶面设有注水口,所述模瓣部内部设有注水通道,所述注水口通过所述注水通道与所述制冰腔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冰模,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水通道自所述模瓣部的顶面以设定角度向所述制冰腔延伸,所述设定角度为与水平方向呈锐角夹角的角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冰模,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部在所述合拢状态时夹置于两个相邻的所述模瓣部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冰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模还包括基部,所述基部的顶面向上延伸凸起形成的多个所述模瓣部。
12.一种制冰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13.一种冰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冰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冰模,其特征在于,包括硅胶模,所述硅胶模包括多个模瓣部和折叠部,多个所述模瓣部围设出制冰腔,相邻所述模瓣部之间通过所述折叠部连接,所述折叠部适于在展开状态和合拢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展开状态,所述模瓣部分散,所述制冰腔打开,在所述合拢状态,所述模瓣部聚合,所述制冰腔闭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托,所述底托的导冷系数大于所述硅胶模的导冷系数,所述硅胶模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对应设置于所述制冰腔底部的下方,所述底托嵌设于所述安装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的侧壁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底托的侧壁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托的底面适于与供冷装置的导冷板的顶面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冰腔的形状为球形,所述底托的顶面设有与所述制冰腔底部适配的球面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明星,杜兆群,司增强,胡武,黄保祥,常天元,孙国庆,谢云云,姚龙,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