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方钢管柱柱脚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技术_技高网

方钢管柱柱脚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494665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4-12 01: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方钢管柱柱脚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用于方钢管柱与钢筋混凝土基础之间的连接,所述方钢管柱柱脚连接节点包括:连接组件和所述方钢管柱的柱脚;所述连接组件固定连接于所述钢筋混凝土基础,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凸出于所述钢筋混凝土基础顶面的方形凸起部,所述柱脚被配置为套设于所述方形凸起部的外部,且所述柱脚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方形凸起部的中心轴线共线,所述柱脚被配置为通过连接螺栓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方形凸起部且与所述方形凸起部之间间隙配合。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实现方钢管柱与钢筋混凝土基础之间的高效、精准连接,同时具备快速拆卸和循环利用的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尤其涉及一种方钢管柱柱脚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随着建筑行业对绿色建筑、低碳环保以及施工效率的要求不断提升,装配式建筑凭借其在工期缩短、质量提升、环保性增强和施工安全性提高等方面的显著优势,逐渐成为建筑领域的热门趋势。特别是在变电站等高要求工程中,装配式建筑能够实现快速、低污染、高精度的施工,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在装配式建筑中,方钢管柱因其优良的承载能力和较高的抗震性能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方钢管柱与钢筋混凝土基础连接形成的结构可以作为预制构件之一,装配式建筑则可由多个类似的预制构件在施工现场通过装配和连接的方式快速完成建造。

2、然而,现有技术中,方钢管柱的柱脚通常通过焊接或现浇混凝土的方式固定于钢筋混凝土基础,但这两种连接固定方式操作复杂,施工难度大,并且在现场作业时容易导致较大的定位误差和安全隐患;此外,焊接或现浇混凝土固定后的方钢管柱均无法实现快速拆卸,限制了其循环利用能力,不利于绿色建筑的发展。

3、因此,亟需提出一种方钢管柱柱脚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钢管柱柱脚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能够实现方钢管柱与钢筋混凝土基础之间的高效、精准连接,同时具备快速拆卸和循环利用的特性。

2、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方钢管柱柱脚连接节点,用于方钢管柱与钢筋混凝土基础之间的连接,所述方钢管柱柱脚连接节点包括:连接组件和所述方钢管柱的柱脚;

4、所述连接组件固定连接于所述钢筋混凝土基础,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凸出于所述钢筋混凝土基础顶面的方形凸起部,所述柱脚被配置为套设于所述方形凸起部的外部,且所述柱脚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方形凸起部的中心轴线共线,所述柱脚被配置为通过连接螺栓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方形凸起部且与所述方形凸起部之间间隙配合。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装配件和第二装配件;所述第一装配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底板和多个侧板,多个所述侧板与所述第一底板之间围设形成顶部开口的容纳空间,所述第一底板的外表面和多个所述侧板的外表面固定安装于所述钢筋混凝土基础;所述第二装配件包括连接方管、顶板和第二底板,所述连接方管的底部固设于所述第二底板,所述连接方管的顶部穿设于所述顶板且凸出于所述顶板,所述连接方管凸出于所述顶板的部分为所述方形凸起部,所述第二装配件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所述第二底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板,所述连接方管的内部用于供混凝土浇注以形成第一混凝土部,所述第二装配件与多个所述侧板之间的空隙用于供混凝土浇注以形成第二混凝土部;所述连接螺栓被配置为贯通所述柱脚、所述方形凸起部和所述第一混凝土部,以使所述方钢管柱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连接方管。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柱脚处的每一管壁均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柱脚的相对两个管壁的所述第一安装孔处于同一高度,所述柱脚的相邻两个管壁的所述第一安装孔处于不同高度,所述方形凸起部处的每一管壁均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第一安装孔一一对应,所述方形凸起部处的所述第一混凝土部内部预留有贯通的安装通道,所述安装通道由所述方形凸起部的一个所述第二安装孔向相对管壁的处于同一高度的另一个所述第二安装孔延伸。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装配件还包括预埋地脚螺栓,所述预埋地脚螺栓穿设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板,所述预埋地脚螺栓的一端被配置为固定于所述钢筋混凝土基础内部,所述预埋地脚螺栓的另一端朝向所述容纳空间的一侧凸出于所述第一底板,所述预埋地脚螺栓的另一端用于供所述第二装配件的安装。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板的底部外表面固设有底座锚筋,所述底座锚筋被配置为固定于所述钢筋混凝土基础内部。

9、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所述侧板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均固设有多个第一栓钉。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装配件还包括多个加劲肋,多个所述加劲肋连接于所述连接方管的周向外表面,且多个所述加劲肋沿所述连接方管的周向间隔设置,每一所述加劲肋的顶端连接于所述顶板,每一所述加劲肋的底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底板。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方管的周向外表面固设有多个第二栓钉。

12、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加劲肋沿所述连接方管的周向均匀排布。

13、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方钢管柱柱脚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包括:

14、s1、将所述第一装配件浇筑至所述钢筋混凝土基础,使所述第一装配件的所述第一底板的外表面和多个所述侧板的外表面固定于所述钢筋混凝土基础;

15、s2、将所述第二装配件置于所述第一装配件的所述容纳空间内,并将所述第二装配件的所述第二底板连接至所述第一底板;

16、s3、向所述第二装配件的所述连接方管内部浇注混凝土以形成所述第一混凝土部,向所述第二装配件与多个所述侧板之间的空隙浇注混凝土以形成所述第二混凝土部;

17、s4、吊装所述方钢管柱,并使所述方钢管柱的所述柱脚对中套设于所述连接方管的所述方形凸起部的外部;

18、s5、安装所述连接螺栓,使所述连接螺栓贯通所述柱脚、所述方形凸起部和所述第一混凝土部,以实现所述方钢管柱与所述连接方管的可拆卸连接。

1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2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钢管柱柱脚连接节点,通过在钢筋混凝土基础上设置方形凸起部,并使方钢管柱的柱脚套设于方形凸起部的外部,且二者的中心轴线共线,有利于实现柱脚的快速对中,减少了安装过程中的定位误差,提高了施工精度。同时,采用连接螺栓进行可拆卸固定,避免了焊接或现浇混凝土方式带来的施工复杂性,使方钢管柱能够便捷拆装,从而提升了其循环利用能力,满足绿色建筑的需求。此外,连接组件可在工厂预制并固定于钢筋混凝土基础,即,将柱脚的复杂受力结构优化至工厂预制阶段,能够确保柱脚力学性能稳定,从根本上提升了施工质量与可靠性;且使得现场施工仅需吊装方钢管柱并通过连接螺栓完成安装,从而有效简化现场施工流程,提高现场装配效率。

2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钢管柱柱脚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优化了方钢管柱的安装流程,有效提高了现场装配的效率和施工质量,并能够满足绿色建筑对构件循环利用的要求。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方钢管柱柱脚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用于方钢管柱(100)与钢筋混凝土基础(200)之间的连接,所述方钢管柱柱脚连接节点包括:连接组件(300)和所述方钢管柱(100)的柱脚(1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钢管柱柱脚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钢管柱柱脚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钢管柱柱脚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钢管柱柱脚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钢管柱柱脚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钢管柱柱脚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钢管柱柱脚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钢管柱柱脚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

10.用于权利要求2~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钢管柱柱脚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特征摘要】

1.方钢管柱柱脚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用于方钢管柱(100)与钢筋混凝土基础(200)之间的连接,所述方钢管柱柱脚连接节点包括:连接组件(300)和所述方钢管柱(100)的柱脚(1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钢管柱柱脚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钢管柱柱脚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钢管柱柱脚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崇尧梁瑞庆张伯涛唐雪梅洪川海高智炼张靖宜何宁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