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绝缘子制作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937994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4-12 01:15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绝缘子制作模具,包括:上模组件,所述上模组件设有贯穿于上下表面的浇道,所述上模组件的下表面设有向下开口的第一凹槽和第一分流道,所述第一分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凹槽的上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浇道连通设置;下模组件,所述下模组件的上表面与所述上模组件的下表面连接,所述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之间形成分型面,所述下模组件的上表面设有向上开口的第二凹槽和第二分流道,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连通并共同形成模腔,所述第二分流道与所述第一分流道连通并相对于所述分型面上下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分流道与所述第二凹槽的下端连通。本技术能够避免绝缘子芯棒冲偏的问题,所制成的绝缘子成品合格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绝缘子生产设备,特别是一种绝缘子制作模具


技术介绍

1、复合绝缘子一般是由绝缘芯棒、硅橡胶伞套以及两端的连接金具三个部分组成,硅橡胶伞套通常采用注射成型工艺,将硅橡胶成型到绝缘芯棒上,在这个制备生产过程中,往往需要使用模具。

2、用于制造绝缘子的模具通常包括下模和上模,下模的上表面和上模的下表面为分型面,上模和下模之间共同形成注胶填充所需的模腔。现有的模具中,往往在上模设置注胶道,并在分型面处设置分流道,分流道的两端分别与注胶道和模腔连通,注胶过程中,胶液从注胶道流入至分流道,并通过分流道流进模腔。

3、在注胶前需要将芯棒置入到模腔中,但现有的分流道往往设置在模腔的一侧,即分流道位于芯棒的左侧或右侧,在注胶的过程中,胶液的流动容易将绝缘子的芯棒冲偏,所制成的绝缘子成品合格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绝缘子制作模具。

2、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3、一种绝缘子制作模具,包括:

4、上模组件,所述上模组件设有贯穿于上下表面的浇道,所述上模组件的下表面设有向下开口的第一凹槽和第一分流道,所述第一分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凹槽的上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浇道连通设置;

5、下模组件,所述下模组件的上表面与所述上模组件的下表面连接,所述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之间形成分型面,所述下模组件的上表面设有向上开口的第二凹槽和第二分流道,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连通并共同形成模腔,所述第二分流道与所述第一分流道连通并相对于所述分型面上下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分流道与所述第二凹槽的下端连通。

6、本技术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模腔内能够放置芯棒,通过浇道向模腔内注胶后,模腔的内壁面能够对胶料定型,从而获得所需形状的绝缘子成品;由于设置有第一分流道以及第二分流道,能够将浇道中的胶料引导至模腔的上端和下端,胶料从模腔的上下两端进入,上方的胶料和下方的胶料能够相互抵消对位于模腔内的芯棒的冲击力,从而避免了芯棒受胶料冲击而偏移情况发生,提高制得的绝缘子成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分流道包括第一水平通道、第一倾斜通道和第一垂直通道,所述第一水平通道向下开口设置,所述第一水平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浇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倾斜通道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一倾斜通道向上倾斜延伸至所述第一凹槽的上方,所述第一垂直通道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倾斜通道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垂直通道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凹槽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分流道包括第二水平通道、第二倾斜通道和第二垂直通道,所述第二水平通道向上开口设置,并与所述第一水平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倾斜通道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水平通道连接,所述第二倾斜通道向下倾斜延伸至所述第二凹槽的下方,所述第二垂直通道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倾斜通道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二垂直通道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凹槽的下端连接。

8、如此设置,能够让浇道的胶料平稳地进入到模腔中,让胶料从模腔的上下两端进入,并尽快地充满模腔。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垂直通道的直径由上至下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垂直通道的直径由下至上逐渐增大。如此设置,能够让胶料快速地通过第一垂直通道和第二垂直通道进入到模腔中,快速地将模腔充满,也能够让胶料的流动更为平稳、顺畅。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浇道的直径由上至下逐渐增大。如此设置,能够让胶料快速地进入并充满模腔,并且避免模腔中的胶料回流。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浇道与所述第一分流道的连接处通过圆弧连接。如此设置,能够让浇道与第一水平通道之间的连接更为平缓,有利于胶料的流动,提高绝缘子成品的质量。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模组件设有开口向上的冷料穴,所述冷料穴与所述第二分流道连通,并与所述浇道位于同一直线上。冷料穴能够储存注射胶料间隔期间产生的冷料头,防止冷料进入模腔中,以保证绝缘子成品的质量。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模组件还设有开口向上的排气槽,所述排气槽设于所述第二凹槽的左右两侧。排气槽的设置能够有效地解决绝缘子制作模具的排气问题,避免模腔中气体积聚而影响绝缘子成品的质量。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浇道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两个所述模腔,所述浇道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两条所述第一分流道,两条所述第一分流道分别与两个所述模腔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分流道设有两条,两条所述第二分流道分别与两个所述模腔的下端连接。如此设置,通过一个浇道便能够对两个模腔进行注胶填充,从而能够同时制作两个绝缘子成品,提高绝缘子制作的效率。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子制作模具还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和芯棒,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连接并共同形成腔体,所述上模组件和所述下模组件设于所述腔体内,所述芯棒设于所述模腔内,所述芯棒的前后两端与所述腔体的内壁面连接。如此设置,能够实现芯棒、上模组件以及下模组件的固定,合模方便且稳定性高。

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模组件和所述下模组件均设有多个,所述上模组件和所述下模组件的数量相同。如此设置,能够同时对多个浇道进行注胶,提高生产效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绝缘子制作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子制作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流道包括第一水平通道、第一倾斜通道和第一垂直通道,所述第一水平通道向下开口设置,所述第一水平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浇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倾斜通道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一倾斜通道向上倾斜延伸至所述第一凹槽的上方,所述第一垂直通道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倾斜通道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垂直通道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凹槽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分流道包括第二水平通道、第二倾斜通道和第二垂直通道,所述第二水平通道向上开口设置,并与所述第一水平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倾斜通道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水平通道连接,所述第二倾斜通道向下倾斜延伸至所述第二凹槽的下方,所述第二垂直通道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倾斜通道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二垂直通道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凹槽的下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绝缘子制作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垂直通道的直径由上至下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垂直通道的直径由下至上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子制作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浇道的直径由上至下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子制作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浇道与所述第一分流道的连接处通过圆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子制作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组件设有开口向上的冷料穴,所述冷料穴与所述第二分流道连通,并与所述浇道位于同一直线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子制作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组件还设有开口向上的排气槽,所述排气槽设于所述第二凹槽的左右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子制作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浇道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两个所述模腔,所述浇道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两条所述第一分流道,两条所述第一分流道分别与两个所述模腔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分流道设有两条,两条所述第二分流道分别与两个所述模腔的下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子制作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和芯棒,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连接并共同形成腔体,所述上模组件和所述下模组件设于所述腔体内,所述芯棒设于所述模腔内,所述芯棒的前后两端与所述腔体的内壁面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子制作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组件和所述下模组件均设有多个,所述上模组件和所述下模组件的数量相同。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绝缘子制作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子制作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流道包括第一水平通道、第一倾斜通道和第一垂直通道,所述第一水平通道向下开口设置,所述第一水平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浇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倾斜通道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一倾斜通道向上倾斜延伸至所述第一凹槽的上方,所述第一垂直通道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倾斜通道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垂直通道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凹槽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分流道包括第二水平通道、第二倾斜通道和第二垂直通道,所述第二水平通道向上开口设置,并与所述第一水平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倾斜通道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水平通道连接,所述第二倾斜通道向下倾斜延伸至所述第二凹槽的下方,所述第二垂直通道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倾斜通道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二垂直通道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凹槽的下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绝缘子制作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垂直通道的直径由上至下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垂直通道的直径由下至上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子制作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浇道的直径由上至下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子制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阎胜强黄北海蔡世勇黎泽清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华胜伟业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