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风电叶片叶身分支接闪器的连接结构和连接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风电叶片叶身分支接闪器的连接结构和连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493763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4-12 01:15
一种风电叶片叶身分支接闪器的连接结构,包括嵌入叶身表面的分支接闪器,包括沿叶身长度方向延伸且贴合在叶身表面的第一导体,还包括贴合在叶身表面且和第一导体交叉叠置的第二导体,所述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具有叠置区域,所述叠置区域覆盖于分支接闪器上方,第一导体、第二导体和分支接闪器电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分支接闪器连接结构和连接方法增大了叶身接闪器的接闪面积,同时提高了叶身接闪器的结构可靠性,增强了对雷电流的引导效果,降低了雷电流对雷电防护机构的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风电设备防雷领域,具体为一种风电叶片叶身分支接闪器的连接结构和连接方法


技术介绍

1、风机叶片的防雷装置主要用于风机叶片的雷击保护,当有雷电出现在风电叶片附近时,防雷装置能够使雷电无法直接击穿风机叶片,而是通过相应设置的接闪器对雷电进行拦截,保证雷击发生在防雷装置的接闪器上,并通过自身的电流引下系统将雷击电流传导至风机叶片的叶根部位,再通过塔筒转移至地面,从而降低雷击对风机叶片的损害,减小雷害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以保证风电机组长期持续有效的发电供应。目前,被广泛应用的风机叶片的防雷电保护系统主要是通过在叶片表面设置的接闪器捕获雷电流,再转至叶片内部引下线进行电流传导。叶片表面的接闪器包括叶尖接闪器和叶身接闪器,其作用都是为了引流,防止雷电直接损伤叶片。然而,叶身接闪器仅考虑与引下线简单的连接在一起,叶身接闪器的接闪布局,结构可靠性等问题未充分探究和规避。

2、通过检索,现有技术中已有风电叶片防雷系统的技术文献公开。例如公开号为“cn215486353u”名称为“一种防雷击的风机叶片结构”的技术授权公告文件。公开了一种防雷击的风机叶片结构,包括一组叶片,所述叶片包括骨架和外壳,所述骨架包括平行叶片长轴的芯杆,所述芯杆上等距分布有一组侧杆,所述侧杆与芯杆相垂直,侧杆以芯杆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所述外壳包括内层,所述内层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蒙皮,所述内层的外表面上还设置有一组导电片,所述导电片位于侧杆的末端,所述侧杆和芯杆的中心处设置有导体,所述芯杆上的导体与侧杆上的导体相互连接,所述导电片与侧杆上的导体相连接。该对比文件公开的技术方案,考虑了防雷效果的同时还强化了叶片的结构强度,但其导流条并未连接分支接闪器,各个分支接闪器的接闪面积有限,防雷接闪的效果不佳。

3、例如公开号为“cn108425811a”名称为“一种风机叶片防雷系统”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布文件。公开了一种风机叶片防雷系统,用于增强风机叶片的防雷性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方法包括:叶片、接闪器、接地装置,所述系统还包括:叶尖导流条、前缘导流条、后缘导流条;所述叶尖导流条、前缘导流条、后缘导流条分别固定在所述叶片上,并与所述接闪器电性连接;所述接闪器通过预置引下线与所述接地装置电性连接。该对比文件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叶身接闪器仅有与引下线分支线连接,引流能力弱,接闪面积有限。

4、例如公开号为“cn117329089a”名称为“一种风力叶片的雷电防护机构及防护方法”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布文件。公开了一种风力叶片的雷电防护机构及防护方法,包括安装在叶片上的接闪器和安装在叶片内部的下引导线,所述接闪器与下引导线导通连接;还包括导电组件,所述导电组件安装在叶片外表面,所述导电组件用于引导雷击电流至接闪器。该对比文件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叶身接闪器在叶片上裸露表面,接闪布局问题未充分考虑,且可靠性不强。

5、因此在本领域内提出一种具有更大接闪面积、引流能力更强且结构可靠性更高的风电叶片叶身分支接闪器的连接结构和连接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风电叶片叶身分支接闪器的连接结构,包括嵌入叶身表面的分支接闪器,包括沿叶身长度方向延伸且贴合在叶身表面的第一导体,还包括贴合在叶身表面且和第一导体交叉叠置的第二导体,所述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具有叠置区域,所述叠置区域覆盖于分支接闪器上方,第一导体、第二导体和分支接闪器电连接。

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体内表面开设第一凹槽,所述叠置区域为第一导体嵌入第一凹槽区域,第一导体嵌入第一凹槽后的内表面和分支接闪器上表面贴合。

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体为围合叶片表面的矩形铜片。

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体串联叶身上表面的分支接闪器。

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体串联叶身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分支接闪器。

6、进一步地,第二导体上表面开设第一凹槽,所述叠置区域为第一导体嵌入第一凹槽区域。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体、第二导体和分支接闪器通过铆钉贯穿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体在叠置区域处具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端面和分支接闪器上表面贴合。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为燕尾槽。

10、还提出一种风电叶片叶身分支接闪器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上述连接结构,并包括如下步骤:

11、s1,根据叶片叶身尺寸制作一定长度的第一导体;

12、s2,将第一导体贴合在叶身表面;

13、s3,根据叶身接闪器和叶身的尺寸制作一定长度的第二导体,在第二导体内表面、分支接闪器处开设第一凹槽;

14、s4,将第二导体贴合在叶身表面使第一导体嵌入第一凹槽内形成叠置区域,在该叠置区域上开孔,利用铆钉将第一导体、第二导体和分支接闪器固定。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分支接闪器连接结构和连接方法增大了叶身接闪器的接闪面积,同时提高了叶身接闪器的结构可靠性,增强了对雷电流的引导效果,降低了雷电流对雷电防护机构的损伤。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电叶片叶身分支接闪器的连接结构,包括嵌入叶身表面的分支接闪器(1),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叶身长度方向延伸且贴合在叶身表面的第一导体(2),还包括贴合在叶身表面且和第一导体(2)交叉叠置的第二导体(3),所述第一导体(2)和第二导体(3)具有叠置区域(4),所述叠置区域(4)连接分支接闪器(1),第一导体(2)、第二导体(3)和分支接闪器(1)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叶片叶身分支接闪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体(3)内表面开设第一凹槽(21),所述叠置区域(4)为第一导体(2)嵌入第一凹槽(21)区域,第一导体(2)嵌入第一凹槽(21)后的内表面和分支接闪器(1)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电叶片叶身分支接闪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体(3)为围合叶片表面的矩形铜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电叶片叶身分支接闪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体(2)串联叶身上表面的分支接闪器(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电叶片叶身分支接闪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体(2)串联叶身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分支接闪器(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叶片叶身分支接闪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导体(3)上表面开设第一凹槽(21),所述叠置区域(4)为第一导体(2)嵌入第一凹槽(21)区域。

7.如权利要求2或6所述的风电叶片叶身分支接闪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体(2)、第二导体(3)和分支接闪器(1)通过铆钉贯穿连接。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电叶片叶身分支接闪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体(2)在叠置区域(4)处具有第二凹槽(22),所述第二凹槽(22)端面和分支接闪器(1)上表面贴合。

9.如权利要求2或6所述的风电叶片叶身分支接闪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21)为燕尾槽。

10.一种风电叶片叶身分支接闪器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并包括如下步骤: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电叶片叶身分支接闪器的连接结构,包括嵌入叶身表面的分支接闪器(1),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叶身长度方向延伸且贴合在叶身表面的第一导体(2),还包括贴合在叶身表面且和第一导体(2)交叉叠置的第二导体(3),所述第一导体(2)和第二导体(3)具有叠置区域(4),所述叠置区域(4)连接分支接闪器(1),第一导体(2)、第二导体(3)和分支接闪器(1)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叶片叶身分支接闪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体(3)内表面开设第一凹槽(21),所述叠置区域(4)为第一导体(2)嵌入第一凹槽(21)区域,第一导体(2)嵌入第一凹槽(21)后的内表面和分支接闪器(1)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电叶片叶身分支接闪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体(3)为围合叶片表面的矩形铜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电叶片叶身分支接闪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体(2)串联叶身上表面的分支接闪器(1)。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行武王里达孙俊豪尹翔唐定全张旗王小虎杨光林刘少文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