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轨道车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用轮椅升降装置。
技术介绍
1、在轨道交通领域,轮椅升降装置直接固定在车体上。当车辆到站后停车后,打开车辆侧门,将升降装置移至车外,可以对载有残疾人员的轮椅进行上、下提升转移,用以消除站台面与车辆地板面之间的高度差。
2、现有的轮椅升降装置,多由手摇螺杆传动驱动或液压缸驱动。前者,占用空间大,操作人员费力费时;后者结构复杂,需要配置专用液压站,液压系统存在油液泄漏风险,对车辆的使用环境不够友好,影响其可靠性。
3、因此,需要针对性开发新型的轨道车辆用轮椅升降装置,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占用空间大、操作复杂、结构复杂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技术目的: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用轮椅升降装置,具有结构简洁、性能可靠、操作简便的特点。
2、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一种轨道车辆用轮椅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框架、驱动装置、缓冲装置、罩壳、导向装置与平台组件,承载框架通过上下轴承座固定在轨道车辆车体上;所述驱动装置与缓冲装置的上部通过铰链与承载框架连接,下部与平台组件连接;所述罩壳固定在承载框架上;所述导向装置下部通过铰链与平台组件连接,上部与承载框架通过直线轨道连接。
3、其中,所述的承载框架上设置有电控系统和定位锁闭装置。
4、其中,所述的平台组件通过铰链与安全扶手连接。
5、其中,所述的驱动装置为单极或者多级电动推杆,驱动装置设有低温无刷/伺服电机。
6、其中,所述的导向装置为双直线导轨结构。
7、其中,所述的缓冲装置为拉伸型气弹簧。
8、其中,所述的平台组件分为四段,平台组件与导向装置通过铰链连接。
9、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显著优点:本技术收缩体积小,占用车辆空间小,结构紧凑、操作简单、紧固耐用、成本可控、可适用多种类型的轨道车辆和其他车辆,同时在提升过程中不会发生由于承载平台倾斜而发生轮椅滚落的问题,安全性更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轨道车辆用轮椅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框架(1)、驱动装置(2)、缓冲装置(3)、罩壳(4)、导向装置(5)与平台组件(6),承载框架(1)通过上下轴承座固定在轨道车辆车体上;所述驱动装置(2)与缓冲装置(3)的上部通过铰链与承载框架(1)连接,下部与平台组件(6)连接;所述罩壳(4)固定在承载框架(1)上;所述导向装置(5)下部通过铰链与平台组件(6)连接,上部与承载框架(1)通过直线轨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用轮椅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载框架(1)上设置有电控系统(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用轮椅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台组件(6)通过铰链与安全扶手(7)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用轮椅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装置(2)为单极或者多级电动推杆,驱动装置(2)设有低温无刷/伺服电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用轮椅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向装置(5)为双直线导轨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用轮椅升降装置,其特征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用轮椅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台组件(6)分为四段,平台组件(6)与导向装置(5)通过铰链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车辆用轮椅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框架(1)、驱动装置(2)、缓冲装置(3)、罩壳(4)、导向装置(5)与平台组件(6),承载框架(1)通过上下轴承座固定在轨道车辆车体上;所述驱动装置(2)与缓冲装置(3)的上部通过铰链与承载框架(1)连接,下部与平台组件(6)连接;所述罩壳(4)固定在承载框架(1)上;所述导向装置(5)下部通过铰链与平台组件(6)连接,上部与承载框架(1)通过直线轨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用轮椅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载框架(1)上设置有电控系统(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用轮椅升降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俊,卢孝松,徐旺锋,张俭化,徐辰玮,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