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棘螺人工繁育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棘螺人工繁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4931592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4-08 19: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棘螺人工繁育方法,通过亲本采集、亲本驯化、交尾配对、卵囊内胚胎发育、幼虫培养、子代培育等技术环节,在陆基环境下培育出其幼螺种苗,为今后资源增加及其养殖潜力评估提供了技术保障。本发明专利技术结合了棘螺(大千手螺)自然环境下生理习性、繁殖特性,构建了一套人工繁育技术体系。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的特点。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棘螺人工繁育技术存在的国际争端,填补了国内空白,促使我国该领域达到了国际领跑水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洋农业中贝类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具体涉及一种棘螺人工繁育方法


技术介绍

0、
技术介绍

1、棘螺(chicoreus ramosus),又称大千手螺,隶属于骨螺总科、骨螺科下骨螺亚科的千手螺属。这种海洋腹足动物以其庞大的壳体著称,体高普遍在20至30厘米之间,甚至个别个体超过30厘米,重量在1000-3000g/个,其体型也是仅次于澳大利亚圣螺,与唐冠螺、法螺规格相当的一种大型螺类。

2、从其产地上看,大千手螺跨越多个海洋区域,从红海到南非的东海岸,阿曼湾的温暖水域到阿尔达布拉环礁的珊瑚礁,再到西太平洋中部包括东波利尼西亚在内的广阔海域,以及日本南部、美拉尼西亚的新喀里多尼亚和澳大利亚东北部昆士兰州的沿海水域(poutiers,1998,mostafa et al.,2013,salas and chakraborty,2020)均有分布。在南中国海,存在着一些大千手螺天然种群,栖息于海礁的潮间带;有趣的是,它们经常用岩石、沙土和粉砂作为庇护所。

3、大千手螺不仅仅是热带亚热带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物种,而且其肉质鲜美,价格昂贵,是岛礁渔业中经济收益主要来源之一。同时,由于其壳体设计精巧,覆盖着厚实且多刺的突起,这些突起形态各异,类似于叶片或枝条,与典型骨螺壳上的千手特征相呼应,促使其成为重要工艺品,在全球贝壳工艺品市场中曾经占据着重要位置,比如在斐济、帕劳、沙巴等地均有出售。

4、鉴于棘螺(大千手螺)在肉质(经济效益)、贝壳上(工艺效应)的双重效益驱使,在潜水猎捕技术日益成熟的情况下,全球大千手螺资源急剧锐减,部分海域已经功能性灭绝,大部分海域数量非常罕见。为此,开展棘螺(大千手螺)人工繁育技术研发势在必行,一方面可以增加棘螺资源量,增强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为其养殖潜力利用提供技术保障,促使其成为高端螺类产业替代品种,维护其贝类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5、但棘螺人工繁育方法迄今尚未有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0、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棘螺人工繁育方法。

2、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3、一种棘螺人工繁育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a、亲本采集:采用潜水方式在深圳大亚湾海域、湛江雷州半岛、海南西南沙群岛的群岛海域进行亲本采集;选取壳高在20cm以上,1-3kg个体,腹足附着力强的个体作为亲本;

5、b、亲本转运及驯化:采用4-8℃低温方式将亲本空运至养殖池,微流水禁食处理2-3d;之后开始在晚上6.00-7.00点定期投喂双壳贝类作为食物,投喂量为亲本全重的4-6%;每天清理残饵、粪便,确保水质清澈清新;养殖池海水水质条件为水温23-30℃,盐度28-32ppt,ph 8.00-8.50;

6、c、交尾配对:亲本在适应环境后,会出现交尾行为,雄性个体将阴茎插入雌性个体受精囊中,释放精子,与卵子结合完成受精作用;也会出现一雌与多个雄性个体受精的现象,之后雌性个体产出含有受精卵的卵囊(图1);

7、d、卵囊内胚胎发育:发现卵囊后,将其母螺转移至孵化池进行卵囊排放,经过5-10d,完成产出卵囊行为;母螺具有护卵行为,直至完成卵囊内孵化为止;最初卵囊颜色浅黄色,经过25-28天,转变灰黑色,意味着中期面盘幼虫即将释放(图2、图3);卵囊内子代经过受精卵、第一极体、第二极体、2细胞期、4细胞期、8细胞期、多细胞期、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期、膜内面盘幼虫期、早期面盘幼虫期、中期面盘幼虫期阶段(表1,图4);卵囊内胚胎发育期间采用微流水、微冲气模式进行,整个过程中在水温27-29℃,盐度28-32ppt,ph 8.00-8.50条件下完成;

8、e、幼虫培养:刚从卵囊释放出幼体为中期面盘幼虫,将幼虫收集至幼体培养池,按照0.2-0.3个/ml密度进行微冲气、少投饵模式饲养;投喂饵料金藻、小球藻等单细胞藻类,投喂量根据摄食情况而定,原则是下次投喂前确保水质清澈透明;经过25-30d培养,进入后期面盘幼虫阶段,表现出面盘萎缩,潜入水体底层,用足爬行居多等行为(图4、图5);整个幼虫培养过程中在水温26-30℃,盐度28-32ppt,ph 8.10-8.50完成;

9、f、子代培育:进入面盘幼虫后期逐渐转变为刚刚形成的稚螺,此时已经完全丧失了面盘,用足爬行,出现了次生壳;经过9-11天发育,触角上出现眼睛,意味着完成转化为稚螺;再经过10-15天发育,次生壳出现明显的花纹,其个体除了没有生殖能力,其外观已经与成体相似,进入了幼螺阶段;再经过1-2个月养殖,获得了3-5mm苗种,此时其食性已经由植物食性转化为肉食性(图5);在整个子代培育过程中,采用微流水、微冲气培养模式;饵料量根据摄食情况而定,食性转换发生在幼贝阶段;水温25-30℃,盐度29-32ppt,ph 8.06-8.50。

10、所述的亲本采集,因为没有养殖群体,目前该物种均为野生形式存在,所以只能进行野外采捕。

11、所述的亲本驯化,是为了促使亲本适应于人为环境,可以在人工条件下交尾、产卵、繁衍子代;

12、所述的交尾配对,大多发生在夜间,也会发生一雌与多个雄性个体交尾现象;

13、所述的卵囊内胚胎发育,是因为该物种不同于大多数其他螺类卵囊内发育至初期面盘幼虫的行为,而是在卵囊内直接发育至中期面盘幼虫。

14、所述的幼虫培养,幼虫浮游期间,呈现出间歇式浮游模式,即浮游→下沉→浮游→下沉→浮游交替模式,直至转化为稚螺,才结束此模式。

15、所述的子代培养,稚螺、幼螺均爬行,且具有避光性,需要进行遮光处理;同时需要投放附着基,如波纹板、礁石等,可以有效提高自高子代存活率及其生长速度。

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通过亲本采集、亲本驯化、交尾配对、卵囊内胚胎发育、幼虫培养、子代培育等技术环节,在陆基环境下培育出其幼螺种苗,为今后资源增加及其养殖潜力评估提供了技术保障。本专利技术结合了棘螺(大千手螺)自然环境下生理习性、繁殖特性,构建了一套人工繁育技术体系。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的特点。本专利技术解决了棘螺人工繁育技术存在的国际争端,填补了国内空白,促使我国该领域达到了国际领跑水平。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棘螺人工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子代培养,需要进行遮光处理;同时需要投放附着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基为波纹板或礁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棘螺人工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子代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跃环秦艳平万韦韬王淦李军马海涛喻子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