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雷管,具体涉及一种无线透地通信抗静电干扰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1、在现代爆破工程领域,无线透地通信技术凭借其无需布线、安装便捷等优势,在地下采矿、隧道挖掘等作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无线电子雷管作为该技术的关键执行部件,能够精准控制起爆时间和顺序,显著提升爆破效果与安全性。
2、然而,实际作业环境往往极为复杂,存在着大量的静电干扰源,如设备摩擦、空气电离等。这些静电干扰极易对无线通信模块传输的起爆信号造成严重影响,导致信号失真、误码甚至丢失。一旦出现静电干扰就会导致无线电子雷管停止工作,出现拒爆或早爆的情况。
3、基于此,急需一种无线透地通信抗静电干扰方法及系统,能够提高无线电子雷管的抗静电干扰能力,确保无线电子雷管的准确接收且执行起爆信号,从而避免由于静电干扰所造成的爆破失败的问题出现。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无线透地通信抗静电干扰方法及系统,能够提高无线电子雷管的抗静电干扰能力,确保无线电子雷管的准确接收且执行起爆信号,从而避免由于静电干扰所造成的爆破失败的问题出现。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提供了一种无线透地通信抗静电干扰系统,包括抗静电干扰无线电子雷管,所述抗静电干扰无线电子雷管包括无线通信模块、第一抗静电干扰模块、第二控制器、基础电子雷管;
3、所述无线通信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一抗静电干扰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抗静电干扰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二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器的输出端
4、所述第二控制器用于接收由无线通信模块经过第一抗静电干扰模块处理后的起爆信号;所述第二控制器用于根据接收到的起爆信号,对基础电子雷管的起爆进行控制。
5、本方案的技术原理及效果:在本方案中,无线通信模块负责接收外界的起爆信号,并将其传输至第一抗静电干扰模块。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信号传输过程易受静电干扰,第一抗静电干扰模块通过自身的电路设计,去除起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混入的静电干扰,确保传输到第二控制器的信号纯净、准确。
6、第二控制器接收到经第一抗静电干扰模块处理后的起爆信号后,对信号进行分析、识别和处理。根据预设的起爆逻辑和条件,判断是否满足起爆要求。若满足,则向基础电子雷管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触发基础电子雷管的起爆机制,实现雷管的准确引爆。
7、通过第一抗静电干扰模块对静电干扰的有效处理,降低了因静电干扰导致的信号错误或丢失的概率,使得第二控制器能够接收到准确的起爆信号,从而提高了基础电子雷管起爆的可靠性,减少了拒爆等异常情况的发生。在存在静电干扰的复杂环境(如掘进面爆破等场景)中,该系统能够有效抵御静电干扰,保障无线透地通信的正常进行以及雷管的可靠起爆,增强了系统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即能够提高无线电子雷管的抗静电干扰能力,确保无线电子雷管的准确接收且执行起爆信号,从而避免由于静电干扰所造成的爆破失败的问题出现。
8、进一步,所述第一抗静电干扰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器、第一限流电阻、第二限流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保护电容以及第二保护电容;
9、所述第一控制器的输入端与无线通信模块相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阳极与第二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阳极相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阴极与第二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阴极相连接;
10、所述第一限流电阻串联在第一输出端阳极上;所述第二限流电阻串联在第一输出端阴极上;
11、所述第一二极管的一端设置在第一限流电阻和第二控制器之间的线路上,所述第一二极管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二极管的一端设置在第二限流电阻和第二控制器之间的线路上,所述第二二极管的另一端接地;
12、所述第一保护电容的一端设置在第一限流电阻和第二控制器之间的线路上,所述第一保护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保护电容的一端设置在第二限流电阻和第二控制器之间的线路上,所述第二保护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13、有益效果:在本方案中,第一限流电阻和第二限流电阻分别串联在第一控制器与第二控制器连接的线路阳极和阴极上。当出现静电高压脉冲时,电阻起到限流作用,降低静电高压脉冲的电流强度,从而减少对第二控制器输入端的损害风险。例如,若静电高压脉冲瞬间产生大电流,限流电阻能将电流限制在第二控制器可承受的范围内,避免因过大电流造成芯片烧毁等故障。
14、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在电路中起到关键的静电泄放作用。正常工作时,二极管呈高阻状态,不影响电路正常信号传输;一旦有高压静电产生,二极管迅速导通,呈低阻状态,将静电能量直接泄放至大地。比如,当静电使线路电压突然升高时,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分别将阳极和阴极线路上的静电导入大地,保护了与之相连的第二控制器,防止静电击穿第二控制器的电子元件。
15、第一保护电容和第二保护电容能有效过滤静电产生的高频辐射。当第一控制器产生静电时,会伴随高频辐射,这些辐射可能干扰其他电路元件的正常工作,尤其是对信号传输产生影响。利用其电容特性,对高频辐射进行旁路滤波,使高频干扰信号通过电容接地,减少对第二控制器以及整个通信链路的电磁干扰,确保起爆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16、第一抗静电干扰模块有效抑制了从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过来的起爆信号中的静电干扰,保证第二控制器接收到的起爆信号完整、准确。这对于基础电子雷管的精确起爆控制至关重要,避免了因信号错误导致的起爆失败、提前起爆或起爆顺序混乱等问题,提高了整个无线透地通信抗静电干扰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7、进一步,所述第二控制器与基础电子雷管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抗静电干扰模块。
18、有益效果:在本方案中,第一抗静电干扰模块先对无线通信模块传来的信号进行净化,去除其中的静电干扰噪声,使第二控制器能够接收到准确的起爆信号。第二抗静电干扰模块则进一步对第二控制器输出的信号进行处理,再次过滤可能混入的静电干扰,保证基础电子雷管接收到的起爆信号精确无误。这种双重抗静电干扰机制极大地提高了起爆信号的准确性,有效避免了因信号错误而导致的拒爆、早爆等问题,确保爆破作业按照预定计划顺利进行。
19、进一步,所述第二抗静电干扰模块包括上电复位模块、复位滤波模块、振荡器、点火控制模块;
20、所述上电复位模块的一端与第二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阳极相连,所述上电复位模块的另一端与复位滤波模块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复位滤波模块的另一端与振荡器的一端相连接,所述振荡器的另一端与第二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阳极相连接;
21、所述点火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第二控制器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点火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基础电子雷管的输入端相连接。
22、有益效果:在本方案中,上电复位模块与第二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阳极相连,在系统上电时,能够为整个模块提供一个初始的复位信号,确保系统从一个确定的初始状态开始工作。这可以避免因静电干扰等因素导致系统在上电时进入不确定状态,保证了系统启动的稳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无线透地通信抗静电干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抗静电干扰无线电子雷管,所述抗静电干扰无线电子雷管包括无线通信模块、第一抗静电干扰模块、第二控制器、基础电子雷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透地通信抗静电干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静电干扰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器、第一限流电阻、第二限流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保护电容以及第二保护电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透地通信抗静电干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器与基础电子雷管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抗静电干扰模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透地通信抗静电干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抗静电干扰模块包括上电复位模块、复位滤波模块、振荡器、点火控制模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透地通信抗静电干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静电干扰无线电子雷管还包括与第一控制器电连接的拨码开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透地通信抗静电干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包括第三控制器、第三电容和磁棒天线;所述磁棒天线与第三电容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三控制器的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透地通信抗静电干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滤波模块包括延迟器和缓冲器,所述延迟器的输入端与上电复位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延迟器的输出端与缓冲器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缓冲器的输出端与振荡器的输入端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透地通信抗静电干扰方法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火控制模块包括第五电容、MOS开关和第三电阻;所述第三电阻和MOS开关依次与第二控制器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一端与第二控制器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另一端与MOS开关相连接,所述MOS开关的两端分别与基础电子雷管的引火元件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透地通信抗静电干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为瞬态抑制二极管或静电保护二极管两种中的一种。
10.无线透地通信抗静电干扰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上述权利要求1到9任一项的无线透地通信抗静电干扰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1.无线透地通信抗静电干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抗静电干扰无线电子雷管,所述抗静电干扰无线电子雷管包括无线通信模块、第一抗静电干扰模块、第二控制器、基础电子雷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透地通信抗静电干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静电干扰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器、第一限流电阻、第二限流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保护电容以及第二保护电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透地通信抗静电干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器与基础电子雷管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抗静电干扰模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透地通信抗静电干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抗静电干扰模块包括上电复位模块、复位滤波模块、振荡器、点火控制模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透地通信抗静电干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静电干扰无线电子雷管还包括与第一控制器电连接的拨码开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透地通信抗静电干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包括第三控制器、第三电容和磁棒天线;所述磁棒天线与第三电容的一端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金华,岳彩新,刘治兵,林飞,夏光,于魏清,李勇,周保良,宋家良,周晓红,周大鹏,潘先锋,何振,李强,张阳光,
申请(专利权)人:中煤科工集团淮北爆破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