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储能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除湿集装箱系统。
技术介绍
1、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新能源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新能源产业已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其中,集装箱储能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能设备,以其优势在新能源行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能源储能的发展,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越来越高,必不可少的会对系统的安全有考验,电池的发热量很大,液冷作为主流的系统散热方案,通过低水温来换热控制电池的温度,但此种方案会引起系统内部出现凝露的现象,严重时会引起系统的短路,存在不良风险。
2、目前,相关技术大多采用半导体相关的除湿技术,或压缩机除湿方式的除湿机,但是由于半导体除湿机效率非常低,对于系统除湿效果不明显,压缩机除湿机受限于空间尺寸的原因,导致能耗比较高,除湿时间较长,除湿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除湿集装箱系统,包括:
2、集装箱,具有装载腔,所述装载腔适于放置电池系统;
3、除湿组件,包括湿度传感器与除湿机,所述湿度传感器安装在所述装载腔内,以监测所述装载腔的湿度数据,所述除湿机安装在所述集装箱上,所述除湿机具有与所述装载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与第二出风口;
4、冷凝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冷凝板与集水结构,所述冷凝板安装在所述装载腔内壁,所述集水结构设置在所述装载腔内,所述除湿组件配置有第一冷却流路,所述冷凝板和所述第一冷却流路相连通设置,所述第一冷却流路适于朝向所述冷凝板流
5、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湿度传感器电连接设置,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除湿机电连接设置;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根据所述湿度数据控制所述除湿机运行。
6、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有第二冷却流路、压缩机、冷凝件以及风扇件,沿所述第二冷却流路的流通方向,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冷凝件相连通设置,所述冷凝件和所述风扇件安装在所述除湿机内,所述冷凝件和所述风扇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的连通区域内,所述风扇件用于朝向所述冷凝件引流。
7、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ptc加热器,所述ptc加热器安装在所述除湿机内,所述ptc加热器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设置,所述ptc加热器用于加热所述除湿机内的气体。
8、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沿所述第二冷却流路流通方向,依次连通设置在所述冷凝件后的储液器、干燥器、膨胀阀、三通阀以及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输出侧与所述压缩机的输入侧连通设置。
9、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流路和第二换热流路,所述第一换热流路与所述第一冷却流路连通设置,所述第二换热流路与所述第二冷却流路连通设置;所述第一冷却流路上设有引流泵;和/或
10、所述三通阀设置为一进两出阀,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和所述换热器通过所述三通阀并联设置在所述第二冷却流路上,所述蒸发器的输出侧与所述压缩机的输入侧连通设置。
11、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除湿机包括壳体,所述第二进风口构造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下侧区域,所述第二出风口构造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上侧区域;和/或
12、所述除湿机上配置有至少两个固定位,所述固定位与所述集装箱固定相接;和/或
13、所述冷凝板上设有第一介质进口和第一介质出口,所述冷凝板内设有介质流道,所述介质流道连通设置在所述第一介质进口和所述第一介质出口之间,所述冷凝组件还包括进出管道;所述除湿机上配置有第二介质进口和第二介质出口,所述第一介质进口与所述第二介质出口、所述第二介质进口与所述第一介质出口通过所述进出管道连通配置。
14、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集装箱配置有与所述装载腔相连通设置的第一进风口与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间隔设置;
15、所述第一进风口处安装有水汽阻隔组件,所述水汽阻隔组件用于隔离外界水汽进入所述装载腔。
16、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水汽阻隔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进风口进风方向依次设置的过滤网、防水透气膜以及阻隔网,所述防水透气膜用于隔离通过所述第一进风口输入所述装载腔内外界大气中的水汽;和/或
17、所述第一进风口处安装有引流件,所述引流件用于将外界大气引流至所述装载腔;和/或
18、所述集装箱上构造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设置在所述水汽阻隔组件底部,以收集阻隔的水分。
19、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除湿机和所述冷凝板相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在所述集装箱第一内壁面的区域上,所述冷凝板设置在所述集装箱的第二内壁面的区域上,所述第一内壁面与所述第二内壁面相邻接设置或相向设置;和/或
20、所述冷凝板上设有至少一个介质喷口,所述介质喷口与所述第一冷却流路连通设置;和/或
21、所述冷凝板设置为板体结构,所述板体结构的至少一侧设置有若干间隔布设并凸出于所述板体结构壁面的扰流包;和/或
22、所述冷凝板沿高度平面垂直设置,所述集水结构设置在所述冷凝板下部延伸的方向上;和/或
23、所述集水结构设置为导流槽,所述导流槽具有与水平面呈5-10°的倾角。
24、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除湿集装箱系统还包括液冷系统,所述液冷系统包括液冷机组与液冷板,所述液冷机组与所述液冷板通过管道连通,所述液冷机组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设置。
2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26、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除湿集装箱系统,包括集装箱、除湿组件、冷凝组件以及控制系统,集装箱具有装载腔,装载腔适于放置电池系统;除湿组件包括湿度传感器与除湿机,湿度传感器安装在装载腔内,以监测装载腔的湿度数据,除湿机安装在集装箱上,除湿机具有与装载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冷凝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冷凝板与集水结构,冷凝板安装在装载腔内壁,集水结构设置在装载腔内,除湿组件配置有第一冷却流路,冷凝板和第一冷却流路相连通设置,第一冷却流路适于朝向冷凝板流通冷却介质,以换热降低冷凝板的温度,集水结构用于汇集排出冷凝板上的冷凝水;控制系统与湿度传感器电连接设置,控制系统与除湿机电连接设置;控制系统用于根据湿度数据控制除湿机运行。
27、此结构的除湿集装箱系统,将电池系统放置于集装箱的装载腔内,由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装载腔的湿度数据,在湿度数据达到需要除湿的数据后,由控制系统控制除湿机运行,一方面,由除湿机的第二进风口与第二出风口流通循环装载腔内气体,对流通进入除湿机内的气流进行除湿,另一方面,由除湿组件配置的第一冷却流路朝向冷凝板流通冷却介质,使装载腔内气体的水分凝结于冷凝板上,汇聚为水滴后,通过集水结构排出冷凝板上的冷凝水,除湿机在工作阶段,可使装载腔内气体流通接触于冷凝板,加快装载腔内气体水分的冷凝;此种方式,除湿量大、除湿效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除湿集装箱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集装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有第二冷却流路(402)、压缩机(427)、冷凝件(43)以及风扇件(44),沿所述第二冷却流路(402)的流通方向,所述压缩机(427)与所述冷凝件(43)相连通设置,所述冷凝件(43)和所述风扇件(44)安装在所述除湿机(42)内,所述冷凝件(43)和所述风扇件(44)设置在所述第二进风口(422)与所述第二出风口(423)之间的连通区域内,所述风扇件(44)用于朝向所述冷凝件(43)引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集装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PTC加热器(45),所述PTC加热器(45)安装在所述除湿机(42)内,所述PTC加热器(45)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设置,所述PTC加热器(45)用于加热所述除湿机(42)内的气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集装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沿所述第二冷却流路(402)流通方向,依次连通设置在所述冷凝件(43)后的储液器(46)、干燥器(47)、膨胀阀(4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湿集装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410)包括第一换热流路和第二换热流路,所述第一换热流路与所述第一冷却流路(401)连通设置,所述第二换热流路与所述第二冷却流路(402)连通设置;所述第一冷却流路(401)上设有引流泵(412);和/或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集装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机(42)包括壳体(421),所述第二进风口(422)构造设置在所述壳体(421)的下侧区域,所述第二出风口(423)构造设置在所述壳体(421)的上侧区域;和/或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除湿集装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1)配置有与所述装载腔相连通设置的第一进风口(11)与第一出风口(12),所述第一进风口(11)与所述第一出风口(12)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除湿集装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汽阻隔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进风口(11)进风方向依次设置的过滤网(141)、防水透气膜(142)以及阻隔网(143),所述防水透气膜(142)用于隔离通过所述第一进风口(11)输入所述装载腔内外界大气中的水汽;和/或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除湿集装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机(42)和所述冷凝板(51)相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进风口(422)与所述第二出风口(423)设置在所述集装箱(1)第一内壁面的区域上,所述冷凝板(51)设置在所述集装箱(1)的第二内壁面的区域上,所述第一内壁面与所述第二内壁面相邻接设置或相向设置;和/或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除湿集装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集装箱系统还包括液冷系统,所述液冷系统包括液冷机组(31)与液冷板(32),所述液冷机组(31)与所述液冷板(32)通过管道连通,所述液冷机组(31)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除湿集装箱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集装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有第二冷却流路(402)、压缩机(427)、冷凝件(43)以及风扇件(44),沿所述第二冷却流路(402)的流通方向,所述压缩机(427)与所述冷凝件(43)相连通设置,所述冷凝件(43)和所述风扇件(44)安装在所述除湿机(42)内,所述冷凝件(43)和所述风扇件(44)设置在所述第二进风口(422)与所述第二出风口(423)之间的连通区域内,所述风扇件(44)用于朝向所述冷凝件(43)引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集装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ptc加热器(45),所述ptc加热器(45)安装在所述除湿机(42)内,所述ptc加热器(45)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设置,所述ptc加热器(45)用于加热所述除湿机(42)内的气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集装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沿所述第二冷却流路(402)流通方向,依次连通设置在所述冷凝件(43)后的储液器(46)、干燥器(47)、膨胀阀(48)、三通阀(49)以及换热器(410),所述换热器(410)的输出侧与所述压缩机(427)的输入侧连通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湿集装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410)包括第一换热流路和第二换热流路,所述第一换热流路与所述第一冷却流路(401)连通设置,所述第二换热流路与所述第二冷却流路(402)连通设置;所述第一冷却流路(401)上设有引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庆超,施敏捷,王中照,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精控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